原标题:也谈996:互联网行业十字路口的劳资博弈
文/李东楼
最近996的话题非常热,并且持续时间非常长,不少互联网大佬都通过社交媒体谈到了996,马云最近更是甚至罕见的三次发文谈996。
996为何汹涌而来?
实际上,在此之前,很多互联网公司早已实行996工作制度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小米自创立以来一直实行996,而在2016年10月, 58同城也被曝出实行全员“996”工作制度。而在今年年初,有赞公司在年会上也宣布将实行“996”工作制。
而在由程序员发起的“996ICU”行动中 ,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上榜,这其中不乏华为、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等。
如果说,以往实行996工作制还是个例的话,那么今年大有在互联网行业普及开来之势。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大家基本都知道。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最为凛冽的寒冬。
事实上,互联网寒冬的呼声从2015年开始一直就有,为何今年表现如此突出?
在我看来,有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第一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红利彻底消失。回想一下,为何2015年业内会喊出互联网寒冬,最根本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行业遭遇到了创新瓶颈,社交、电商、资讯、游戏、搜索等主流市场都被互联网巨头瓜分,创业者无处突围,很多创业项目纷纷遭遇困境,市场上热钱变少,融资变难,所以那时关于寒冬的呼声更多的来自于创业者和投资人。
不过,从2016年开始,互联网巨头开始焦虑。并纷纷尝试从直播、短视频、新零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风口或新技术方向突破。但是纵观这两三年,这些风口有的短暂,有的夭折,有的更是迟迟落不了地。
而随着一个个风口的消散,互联网行业终于最终露出了疲态。没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刺激,使得整个行业的创业不再活跃,巨头们也没有了美好地新故事,这直接导致很多互联网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更为要命的是,用户和市场规模增长的停滞。
实际上,对于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消失,互联网巨头们早有危机意识,因此展开广泛的布局。有的从线上走到线下,有的从城市走向农村,有的从国内走向海外,有的则从虚拟走向实体,然而对于一些公司来说,这些扩展和布局,非但没有带来用户的大规模增长,相反还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或资源,使得一些赚钱的公司盈利能力下滑,而本就不赚钱的公司亏损面则持续扩大。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消失,互联网行业的各个领域都进入到了下半场的红海竞争当中。
在用户增长已经到达天花板的下半场,互联网公司之间被迫加入到争夺用户使用时长的强运营时代,开始比拼运营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保证利润持续增长,就不得不举起刀,进行精兵简政,砍掉一些亏损业务或鸡肋业务,裁掉一些冗员,同时让剩下的员工做更多的工作,期望让更少的人创造更多的收益。
以上就是老板们倡导996工作制的行业背景。站在老板们的角度,他们认为行业形势不好,公司有滑坡的迹象,所以要尽可能收缩支出,同时还想比以往有更强的战斗力。所以,一边裁员,一边实行996延长工作时间,这无疑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企业推行996工作制为何行不通?
但是,尽管老板们也有难处。但是如果强制员工996,却于法于情于理都不通。
于法而言,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时制度。
同时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所以,无论是马云还是刘强东都强调并不强制员工996。
而于情而言,其实现在的互联网从业者已经够苦逼的了。
很多人都知道,互联网行业本就是加班非常严重的行业,越是大企业加班越狠,虽然很多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但是大多数的工作时间都要超过八小时,晚上九点以后下班更是很多公司的惯例。
特别是是一些技术、市场、运营、公关等部门更是随时待命的状态,很多人虽然下班依然需要保持通信畅通,随时进入工作状态,甚至早已经分不清楚工作于生活的界限。
对于很多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来说,即使不实行996,现在的工作状态已经有点不堪重负了。
更要考虑的是,互联网公司广泛分布的北上深恐怖的通勤距离和时间。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在城市平均通勤路程排行中,北京以13.2公里高居榜首,排在它后面的是上海和重庆,通勤距离分别是12.4公里和12.2公里。在各城市平均通勤时间排名中,北京以56分钟“夺冠”,上海与重庆以54分钟并列二三名。况且很多上班族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鉴于收入能力只能住在远郊区,很多人其实通勤时间往往都在2个小时以上。
而北上深的早高峰地铁公交又异常拥挤。
我们试想一下,一旦实现996,如果加上一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也就是说有14个小时在外面奔波,只有10个小时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除去6到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就意味着这些上班族回家根本没有陪伴家人或做家务的时间,睡眠甚至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于很多人来说完全是透支,毫无幸福体验。
当然这一点可能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们无法想象的。因为往往他们都会在公司旁边买下豪宅,可能几分钟就能够到达办公司,甚至住在装修精美、一应齐全的办公室。
更为残酷的是,随着一些互联网巨头上市成功,留给一些年轻的底层员工的创富空间其实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人的996,大几率换不来一夜暴富的机会。
并且,如果真的实行996工作制,一个员工一周需要工作72个小时,几乎是法定工作时间40个小时的两倍。而这必然让公司的人力成本大大节省,也就为接下来的裁员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而像螺丝钉一样的底层员工则很可能成为牺牲品。
因此,如果说以前互联网从业人士自称为互联网民工是一种自嘲的话,那么现在确实已经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
如何让员工真正拥有奋斗精神?
老板们为企业负责,倡导奋斗精神,希望员工自觉996;员工则需要为自己的身体、家庭和人生负责,所以抵触996。看起来是一种零和博弈。
有没有解决之道呢?
事实上,如果单纯以工作时间来度量员工是否具有奋斗精神是极为不公平的,很多平庸的员工是很擅长混日子的,延长工作时间无非是磨洋工,并不能实际增长工作产出,甚至还可能让员工多支出费用,比如打车费,加班餐等。
因此,实行996工作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优秀员工积极性的打击,特别是不论工作能力只论工作时间长短,对一些工作效率高、工作能力强的员工更是一种变相打击。这更有可能导致从一部分人磨洋工到集体磨洋工,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老板们当务之急要求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在上班时间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而不是强硬推行996。
当然,奋斗精神在任何时代和任何行业都是应该鼓励的,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行业走在一个十字路口,行业处于激烈的竞争当中。
毋庸置疑,公司的领导人、合伙人们是最具奋斗精神的,因为他们有极强的成功欲望,同时由于掌握分配权,奋斗带来的回报也更为可期。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在时刻面临失业的大背景下,相信也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但是,如果没有透明的分配制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是没有理由一厢情愿的号召员工奉献和奋斗,更不会让大多数员工自觉自愿的去完成超过身体负荷的奋斗的。
好在,现在大佬们愿意放下身段,与员工、兄弟们进行沟通,而员工们又可以借助于各类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信不久的将来,老板与员工们是可以从针锋相对走向共识,最终找到一个能够保障各方利益,共度行业难关的路径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