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隐私风波后,Facebook转型微信又有几分胜算?
3月7号,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个人脸书主页发布了一封公开信,表明其想要构建以隐私为中心的社交网络的愿景。此外,扎克伯格还表示将在Facebook里融入移动支付、电商等功能。Facebook的转型方向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微信,外媒也直接评论,Facebook是想成为下一个微信。
当然想要模仿微信不会那么顺风顺水,首先全球化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其与微信还存在本质区别。当互联网公司大到可以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后,也将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Facebook来说,或许当下跳脱自身利益关系,收拢隐私权限才是关键。
而这次向微信看齐,也正是意识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在过去的一年中,Facebook遭遇了互联网最大的隐私危机,股价较于最高点下跌40%,当然除了隐私问题,其他麻烦也不断,如此情况下Facebook转型微信又有几分胜算?
麻烦缠身的Facebook
2018年是Facebook水逆的一年,除了之前提到的隐私问题,还有Facebook的用户增长放缓,年轻用户也正在不断减少,平台的广告投放也影响到用户的产品体验。
其一隐私问题。平台用大数据挖掘用户习惯,同时假新闻横行,因泄露个人隐私,Facebook将5000万用户数据给了剑桥数据分析公司,致使特朗普赢得大选,而泄露隐私已经严重到影响选举,扎克伯格也因此被迫出席美国听证会以证清白。
据Statista机构在2018年12月的抽样数据统计,Facebook已经成为美国人最不信任的科技公司,公司形象也一度受损。品牌受到影响,不仅会造成一部分用户的流失,还会减少广告商对Facebook的信任和依赖,而且之后公司的举动都会受到隐私问题的牵绊。
其二盈利模式单一。Facebook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Facebook几乎所有营收都来自于广告业务,占到总营收的98.3%,过高的广告收入占比说明Facebook严重依赖广告来变现,盈利模式单一。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Facebook欧洲地区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环比下滑,而北美地区日活跃用户数今年以来维持零增长,出现用户增长瓶颈,广告业务增长也将随之放缓。
Facebook“复制”微信之路,困难重重
显然微信符合扎克伯格对产品转型后的描述,但是Facebook与微信还存在着差距。模仿微信除了缺乏创新、支付系统外,两款社交软件还存在本质区别。
一来存在开放与封闭系统的本质区别。微信就像是一个私密的消息盒子,用户在平台上的交流也相对更加隐私,而且平台中的用户之间的通信、社交行为数据等也受到保护。相反Facebook则像一个开放的个人主页,用户之间的交流在平台中相对公开,正因如此,Facebook去年就曾陷入泄露隐私的事件中。
而开放和封闭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强行改变会牵涉到用户、开发者等多方利益。Facebook想要实现从公众平台向注重隐私的平台跨变,势必要将面临许多挑战。
二来支付系统的差距。微信支付自2013年便已上线,而Facebook旗下的Messenger2016年才上线移动支付的功能,时间上Facebook就已经落后。2014年国内的红包大战和打车大战,也为微信支付的普及提供了契机,而Messenger上支付功能的发展却不如人意,在竞争中落后于Venmo和Apple Pay。
国外信用卡付款比较成熟,用户支付习惯已经养成,想让用户放弃信用卡支付,使用手机付款也存在很大难度。Facebook支付系统的全球化也将面临一些国家的抵制,不同国家的政策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来Facebook面临创新困境。Facebook素来有“抄袭工厂”的称号,在自家的Facebook、Whatsapp、Ins产品里复制了Snapchat的相关功能。而在国内短视频产品TikTok成功出海并且霸榜后,Facebook也使出惯招,也抄袭上线了一款名叫Lasso的短视频产品,其创新能力也受到外界质疑。
相比于微信繁荣的生态,Facebook可谓乏善可陈。而且在Facebook的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地区的“地头蛇”也在阻碍着巨头的步伐,例如日本的Line,韩国的kakaotalk,俄罗斯的VKontakte等,面对来自全球范围的竞争对手,缺乏创新的巨头也将招架不住。
收拢隐私权限后,寻求社会共治或是新出路
Facebook终究成为不了第二个微信,与此同时,扎克伯格的公开信中,新平台的构建原则,将有助于Facebook收拢隐私权限。此前假新闻、泄露隐私等事件对Facebook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将之推上了风口浪尖,收拢隐私权限能够缓解公众舆论,只有从根源上下手才能解决出现的信任危机。
隐私事件的背后可以看到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Facebook已经大到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此其一举一动都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地位使然,也将承担更多责任,出发点不再仅是公司利益,需从整个社会这个大的生态层面考虑。
当然公司发展到如此地位,舍弃自身利益并非易事,此时寻求社会共治或是新出路,帮助跳脱商业公司的限制,打开新的发展思路。此时做何事也不再只是看重盈利,而是能否为行业、甚至社会创造价值。
文/首席发言者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