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以来,阿里健康呈现出连续大涨的趋势,而在今天终于突破了前期9港元的压力位,创下近3年半以来的新高,而总市值也顺利突破千亿港元至1092亿港元。
阿里健康一波三折的转型路
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对港股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拿到后者54.3%的股份。同年10月,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阿里健康正式成立。
从一开始,阿里健康瞄准了电子监管码和互联网药品经营,以期打通医疗闭环实现诊疗购药一体化服务。但阿里健康并不如愿。由于对运营电子监管码的合法性存在争议,阿里健康受到整个医药零售行业的抵制,也因此陷入官司风波。也正是在这一年,拥有电商基因的阿里健康清理赛道,转战医药电商。
2016年8月,阿里健康发布公告称,收购账面亏损的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获得其持有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C证,拿到网上药店的敲门砖。在上线自营B2C业务后,阿里健康营收从2016财年的5600万元增加至2017财年的4.7亿元,增幅达739.4%。
2017年对阿里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其业务模式基本定型,并在几条业务线持续深耕,大致确定了商业模式和营收结构。对内而言,业务线进一步清晰;对外而言,合作进一步拓宽,与医院、药企、药店等建立了良好连接,打通了医疗服务全流程,构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闭环。
在获得天猫医药运营权之后,阿里健康于2017年5月19日正式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股份认购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将天猫平台“蓝帽子”保健食品在线业务注入阿里健康,阿里健康医药电商业务版图进一步拓宽。2018财年,阿里健康营收暴涨414.2%,达24.43亿元。
跑通模式后,阿里健康继续高举高打,进一步整合医药电商业务,扩充收入来源。2018年5月,以18.28亿阿里健康股份收购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等业务。据其公告披露,截至2018年3月31日,上述业务的年度商品交易总额已达206.61亿元,涉及8550万活跃买家和超过3300名入驻商家。而此前代运营的天猫医药类目商品及阿里健康收购的保健食品类目电商平台服务业务交易总额已经合计超过300亿元。
联手饿了么试水医药新零售
2016年5月,阿里健康联合百佳惠苏禾、德生堂、百草堂、康爱多等65家连锁药店成立了“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在不同地区试水24小时送药上门、1小时送药上门等服务。一方面,阿里健康联动线下药房,进行商品存库和出库管理;另一方面,借助饿了么和线下药房,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强化医药新零售矩阵。
去年10月12日,阿里巴巴CEO张勇发布员工信,正式宣布饿了么和口碑合并,组成“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并明确未来目标——“重新定义城市生活”。用信上的话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与阿里生态内原有各个板块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和化学反应。在新零售、会员体系、营销、物流、金融等领域,围绕城市生活,都将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最终将数字化的本地服务,延展到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阿里健康与饿了么蜂鸟的合作,正是在本地医药新零售服务上的协同融合。阿里健康执行董事、医药事业部总经理汪强表示,所谓医药新零售,不只是形式上的“新”,而是“在本质上围绕人、货、场这三个点,在医药领域进行匹配性的探索”。
从人的角度思考,相比普通零售类目,医药用户至少具有两个特殊的场景需求,一是补充自主购买能力的不足,对应销售平台的医药专业服务能力;二是满足即时(及时)购药的需求,呼应销售平台触达用户的场景构建能力,其中医药O2O正是应有之义。从货的角度出发,不同于普通零售商品,药品具有严苛的安全性要求,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商品规划、商品采购和商品追溯体系,是医药新零售的第一要务,“这恰是阿里健康的核心优势所在,利用‘码上放心’平台可以实现全程可追踪的链路闭环,包括物流可追踪、交易链路可追踪、消费者行为可追踪”。从场的角度考量,面对医药用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医药新零售应当提供多场景、全渠道的购买服务。对阿里健康而言,“场”的改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台+自营”的架构,“平台可以保证商品生态的丰富,自营则可以保证专业和体验,渠道互补可以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求”;二是“线上+线下”的互动,以O2O为介质将线上线下 结合,能够把“场”变得更加立体。
这一系列动作在去年天猫双11的销售成绩中也得到印证。双11开场9小时52分,天猫医药馆成交额已超去年全天;Swisse、汤臣倍健、博士伦三个品牌跻身“亿元俱乐部”。阿里健康O2O新零售业务双11数据显示:11月11日零点13分,菜鸟裹裹合作伙伴点我达用5分钟完成第一单药品配送。阿里健康透露,双11当天,全国共有超5000家合作线下药房门店参与医药O2O活动,覆盖城市82座。
随着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在供应链整合、分钟级药品配送、会员管理等领域的不断尝试,新零售方向得到越来越多的连锁药房认同。截至2018年10月,联盟合作连锁药店已达200家,覆盖100多个城市、3万家药房。其中数千家药店已在淘宝手机客户端开通O2O店铺。
阿里健康迎来业绩拐点
阿里健康近年在医药新零售行业中动作频频,经梳理可看出,阿里健康布局的的医药新零售领域,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去入手:阿里健康利用自身优势及资源搭建平台;阿里系相关医疗健康平台做市场拓展,而阿里健康的高速发展,实际上离不开一系列的资本运作。
去年,阿里健康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从轻资产的联盟合作,到明确以利益一致的参股投资与线下药店建立更深层次合作。2018年6月,阿里健康以4.54亿元收购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9.34%股权。同日,阿里健康又宣布与安徽华人健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帮助后者完成B轮融资。
8月,以8.26亿元收购增资的方式获得贵州一树连锁药业有限公司25%股权。12月,阿里健康又向甘肃德生堂注资1.89亿元,获德生堂10%的权益。与此同时,阿里健康不断斥重资投资入局线下实体药店,并不断完善其线上药物业务,加快市场布局以抢占优势资源。
这些布局,除了扩大阿里健康在医药零售市场的规模,更是为其逐步探索和拓展的新零售模式铺路。
随着业务布局进程不断加快及完善,阿里健康近几年的营收增长很快。从2015年3718万港元的营收大幅增长至2018年财年的24.43亿元人民币,涨幅高达65倍。2018年财年,在经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后的净利润为800万元人民币,首次实现盈利。
2019年财年,阿里健康再上一个台阶。11月19日,阿里健康发布2019财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六个月间,阿里健康共录得收入18.79亿元,毛利5.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和107.1%;经调整后净利润为1050万元,去年同期尚未实现盈利,2018财年的净利润为800万人民币。
财报中几个关注重点:
1、85.22%的收入来自于医药自营业务。2019财年半年报显示,医药自营业务收入为16.01亿元,同比增长100.2%。2016财年、2017财年、2018财年该业务版块的收入分别为5600万元、4.7亿元、24.42亿元。2、医药电商平台业务的收入增速最高,达234.6%;运营的天猫医药馆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人民币25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3、阿里健康亏损额约为8998万元,较去年同期亏损额减少2.4%。净利润额为1050万元,去年同期并未实现盈利。4、最大开支是履约,产品开发支出同比增加68.9%。
如今阿里健康多线并行,布局医药新零售、整合阿里集团内部医疗资源、发力医疗AI,并通过投资等方式拓展医疗版图。
阿里健康的未来想象力
从阿里集团战略注资开始,阿里健康的成长路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注资启动期,业务以电子监管码和电商服务为主;
第二阶段:业务调整期,试水互联网医院、医药O2O、自营电商等业务;
第三阶段:业务定型期,业务格局逐步确定,形成医药电商、产品追溯、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四条业务线;
第四阶段:持续深耕期,经过数年探索,阿里健康已经找到自己在产业中的位置,并有了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后续将持续深耕产业,对已有业务进行“打补丁”的动作。
如今手握各种业务收入的入口,2019财年阿里健康营收可谓颇具想象力,而在阿里健康业务框架下,还应注意其未来可能与阿里系整体医疗健康布局的“联动”。
阿里系医疗布局包括“自有”业务阿里健康、蚂蚁金服、阿里云、淘宝等,涉及医疗支付、医疗信息化服务、健康服务入口等,这些与阿里健康业务或能很好地结合。
同时,阿里系资本投资有万里云、嘉和美康、华大基因、国药在线、药明生物、医联、依图科技等公司,也可能与阿里健康进行合作,形成资源互补效应。这对于阿里健康未来发展而言,亦为利好消息。
阿里健康的成长路径实际上是整个“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成长的一个缩影,在早期,大家均抱着改造产业、升级产业的决心切入,但由于政策限制、利益壁垒,很多项目都没有成功。
随着对产业了解深入,逐步由产业的“变革者”转为“赋能者”,思考如何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来为医疗产业赋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产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
本文作者:梨果酱
参考资料:
林多娜:《阿里健康的药店突围战》动脉网:《换帅、收购、投资三连击,马云“新医疗”旗舰平台已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