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克服中国制造的“三难”?
2018年,《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重点剖析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人才问题,这篇文章立意宏大、数据详尽,是基于广州、深圳、青岛等地的100多家制造业的采访整理而成的,总结下来就九个字: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下,更冰冷的数字是:有70%的企业反映自己经营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人才,而非巨额的资本投入。本文虽然题目和《人民日报》基本相似,但更倾向于以“基层”的视角,来看待制造业人才政策,毕竟,中国制造业向来是用工的大户,也常常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这个行业的变革势必会大面积影响基层乃至中层员工的生活。现在,《人民日报》关注此问题,证明在国家战略层面可能会有所动作,这更会牵动着大量群众的前途和钱途。
笔者作为一个制造业的长期观察员,也结识了很多制造行业的老兵,他们或已离开这个行业,或仍浸润其中,但大都对中国制造目前的人才状况感到担忧,同时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献计献策,大家都希望制造业能留在中国,养活大批人口。
制造员工,他们是如何赚钱的?
其实,制造业之所以会出现“找不到人或者留不住人”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给不起”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这取决于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和利润状况。早在十年前,笔者就开始关注制造业的利润状况,虽然没有官方数字,但总能在知名媒体、业内人士提供的信息中,窥探出一些状况,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底端供应商代工iPhone的利润仅为2%,相比之下,苹果则独占40%以上的利润,而前些年,海尔、康佳曾跃跃欲试地进军房地产业,正因辛辛苦苦地做制造、开发新产品、构建髙端销售体系,一年到头来,利润率仅仅是个位数,而房地产行业随便搞一搞就能躺着赚取30%利润。
基于此利润分布,制造业能提供给普通员工的薪资肯定非常低,最基层人员的薪水常常只能擦着“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残喘度日,而且现在的中国制造,依旧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也就是说,依旧靠着双手来完成工作,而这种工作又是单调和重复的。按照一般商业逻辑来讲,员工的薪资决定于他们可贡献的价值。平心而论,制造业的基层工作,也叫流水线工作,同服务员、清洁工一样,价值有限,很难找到“向上流动”的路径。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工作被开发出来,类似滴滴、外卖、快递、直播等工作,也在强烈地分流着制造业的基层员工,相比于枯坐于流水线,这些新型工作的时间更加灵活,而且也体面一些,外卖小哥己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上相关的段子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基层员工则没有如此体面的机会,更悲剧的是,他们常常是制造系统内的一些零件和螺丝钉,很难通过主观能动性来增加收入,而外卖、快递等行业则能通过“提升工作效率、压缩休息时间”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
种种因素叠加起来,中国制造的基层员工时常处于流动状态,事实上,大部分制造企业的运营策略中也不太要求“基层稳定”,甚至鼓励其“到期离职”,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在企业运营的报表中,制造业的基层员工不再是自然人,而是金钱和成本。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对于中层管理者有着非常饥渴的需求,他们希望高校毕业生或者海外的MBA能扎根制造业,但同样需要面对薪资待遇的问题。据《人民日报》数据显示,制造业能给予中层管理者的待遇大概是20~30万的年薪,而高校研究所,或者金融、房地产能给予的薪资要远胜这个数字,更尴尬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运营模式,需要中层管理者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精力,需要在技术、管理、情绪控制、客户关系、意志力、领导艺术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优秀”,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拼产能,大部分制造业机器需要24小时运转,制造车间常常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如此高节奏的工作状态,让制造业的中层管理者好像一根根上紧的发条,大都会出现脱发和神经衰弱的情况,高强度工作和视野的局限性,常常让他们觉得前途无望,更让人糟心的是,中国制造业本就是一个夕阳行业,不仅自身经营困难,更要面对越南、印度等新兴制造国家的强有力竞争,中层管理者要保住饭碗,常常要背井离乡。
巨人转型,中国制造如何“顺便留才”?
中国制造业的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可以说各有各的苦楚,他们很难依恋制造业,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薪资待遇问题。总得来说,当一个员工无法获取足够的收入时,他在企业里的一切都会显得不真实,当员工的收入无法应付买房、育儿和其他日常开销时,他们就无法长久地呆在一个行业,事实上,片面地强调“贡献精神”向来是中国文化的劣根,好在,这个劣根已经不太管用了。显然,要留住制造业的中层和基层,还需要来自金字塔顶的革新策略,正如郭台铭、董明珠、张瑞敏等企业家,已然赚得盆满钵溢,如果他们要想再进一步“名垂青史”,抓住现有改革机会完成转型,或许是一条不错的路。
明星企业家很稳定,三十年来,寥寥几人,只是他们需要持续的“创新精神”,来夯实企业根基,同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生意道路,事实上,只要在利润、薪资、制造模式以及社会尊重方面做得足够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是一些顺便的事儿罢了。
首先,自动化是现代制造业最主流的趋势之一,从长远来看,大量单调重复的工作,根本不能再由人类自己完成,比如古代的纤夫、黄包车夫、耕地等等,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由机械取代人工。相信很多企业家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动化的投入成本太高,软银最高端的机器人大概需要1000万美元,这些成本可以给数以万计的基层员工发一整年的薪水,要解决如此窘境,恐怕只能借助有关部门的资本力量,同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加速企业自动化自主研发和髙校自动化人才培养。新型模式下的制造业,基层员工会渐渐消失,或许他们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不应该活得和肉鸡一样,而中层的管理者也能卸去相当的重担,最起码数万人的吃喝拉撒、情绪、安全问题可以规避掉一大部分
而自己的头发或许能留下更多,神经衰弱的现象也会大幅下降。
其次,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前沿科技日新月异,制造型企业或许不能在“研发”发面超越前沿企业,但依靠自己积累的资本倒是能快速地“引进”这些技术,越来越靠近“无人工厂”的模式,才是解决制造业人才体系最终的办法,与此同时,这些前沿科技又能催生出更加体面的岗位,逐步摘掉“低端从业者”的帽子,最后一点:制造从业者也要渐渐走出自己狭小的封闭空间,乐于成为舆论中的闪光点,甚至站在舞台中央大秀成绩,而不是习惯“终身遭误解,永远是苦力”的生存状态。(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