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谁也想不到,一部2006年开始播了13年、连续11部的大型土味沙雕喜剧片就这么日拱一卒的火了,而且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乡村爱情》原本是很多90后儿时陪伴父辈、祖辈看的电视剧,他们抢不到遥控器、看不了《快乐大本营》,只能陪着家长观看这部乡土气息浓厚的片子。

如果要算寿命,和《乡村爱情》处于同一时代的“长寿之作”《家有儿女》、《喜羊羊与灰太狼》早已偃旗息鼓。

没想到《乡村爱情》观众完成了世代轮替。以90后为代表的“社畜”年轻人扛起了象牙山三巨头。

抖音上,象牙山三巨头被打上了Supreme的logo,成了很多洗脑神曲的封面图。在微博上,则是诞生了一组又一组恶搞海报,赋予了《乡村爱情》潮流化解读。《乡村爱情》的土味一洗而光,反倒成了某种“时尚”。

然而,“由土变潮”,本质上正是年轻人借助社交媒体进行“文本盗猎”,寻求自我反叛、自我美化、苦中作乐的结果。

保守

18世纪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理论家埃德蒙·柏克写过一本《为自然社会辩护》。他在这本书中强调尊重习惯法,重视自然状态、自然社会的日常规律。

我们先从《乡村爱情》本身,就事论事来讨论它为何成功:

它日拱一卒的“自然成长”符合某种保守主义的哲学。

《乡村爱情》十几年来演员懒得换,叙事风格懒得换,甚至连BGM都懒得换。

每次听到“嘿嘿~嘿嘿嘿哟”的土味硬核重金属风前奏,你自然而然嘴角就会浮起想要看沙雕们如何表演的微笑。

“万年不变”让《乡村爱情》直接沉淀成为一个十几年的老IP,象牙山三巨头——谢广坤、刘能、赵四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观众看到熟面孔就很容易具有亲近感。

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当然,这都不重要。

因为连续播出多年的电视剧不少,比如《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等,但这些电视剧都免不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境,到第四季第五季的时候只能靠惯性前进。

出现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在于,庞大的世界观需要严密的逻辑做支撑。美剧“起手式”很高,故事推进,人物越来越多,情节越来越复杂,逻辑越来越混乱,最后都难逃虎头蛇尾、高开低走的困境。

《乡村爱情》却没有这种负担。这本身就是个沙雕喜剧片,完全不追求逻辑。

而且整个故事都局限在了十几二十人中间,所有事情都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几个搅屎棍一般的主人公天天小题大做,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小事件。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老而弥坚”,让《乡村爱情》比2005年同时代播出的《家有儿女》寿命长了一个世代。

《乡村爱情》生命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另一个重要原因跟它的播放策略有关——抓住了春节档这个特殊时段。

春节档电视剧很惨,由于面临春晚冲击,走亲访友忽略,中间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三之间有几天剧情是没法连贯上的。电视剧很容易看着看着就变“太监”了,所以很多制作方都会有意识避开春节档,宁愿年后或年前一口气播完。

《乡村爱情》播出策略很清奇——每年就吃准了这个垃圾时间。这导致每年春节期间几乎没有太多电视剧和它展开强力竞争。哪怕有,明年也不会再来竞争。

《乡村爱情》之所以红,并不是它真的有多好看,也不在于逻辑有多严密。而是它成了春节期间凝聚全家人,形成最大公约数的一个电视剧。

春节返乡,城里社畜的Lucy、Linda都返乡,成了村里的翠花、二丫。她们不可能再拖着父母一起看美剧《纸牌屋》,更不可能让爷爷奶奶一起看“中国新说唱”。

对上了年纪家长们来说,《乡村爱情》说的就是自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返乡白领来说,平时做社畜已经够心累了,不想再在春节枉费心机去看那些烧脑电视剧,还不如好好清空脑子,陪父母看看喜剧片。

《乡村爱情》这种沙雕电视剧基本不费脑子,随时拣得起放得下,剧情连贯性不强。看它的目的不在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只想看象牙山三巨头到底有多沙雕。

《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我们时代的“沙雕文化”:这届年轻人的笑点,由自己承包?》一文中提到:

在繁重工作压力和昂贵生活成本的共同挤压下,社畜们失掉了“诗和远方”,迫切需要每日供给的续命良方,于是搞笑和娱乐成为刚需。

是的。社畜们工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盗猎

象牙山三巨头这种魔幻形象才是90后社畜粉丝们真正最关心的内容。

看过《乡村爱情》早期剧情的人应该知道,原本的主角或许应该是那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但是象牙山几个最沙雕的父辈角色通过浮夸演技、鲜明性格一点点占据了上风。

《乡村爱情》这部电视剧与其叫“乡村爱情”,倒不如改名叫《象牙山四大家族的权力游戏》。

谢广坤、刘能、赵四、王老七四大家族之间的合纵连横才成了大家最关心的内容。有关谢广坤、刘能、赵四的各种亚文化二次创作横行网络,吸引了最多眼球。

谢广坤原本自我为中心,市井无赖家长作风,甚至还极为势利眼,为了达到目的不计一切后果。这种人居然成了大家眼里的傲娇可爱依旧少年心的“坤坤”;

刘能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农民,光头结巴,爱贪小便宜、嫌贫爱富、小气、心眼多。他经过网民的二次创作,成了大家眼里的“象牙山时尚之王”;

赵四性格懦弱,却经常会把情绪发泄在家庭内部,把不多的权力放大到极致,他的穿着土味混搭。最终因为一段和刘能打架的视频成为了“尬舞之王尼古拉斯赵四”。

有一档恶搞节目还故意开玩笑,拿谢广坤和蔡徐坤对比,称谢广坤才是“顶级流量”,蔡徐坤不配叫“坤坤”。甚至引用“饭圈文化”,称其他“广坤粉”是“毒唯”,他才是谢广坤和刘能的“团粉”。

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这种疯狂解构的现象在赵本山B站鬼畜《念诗之王》中已经出现过一次。赵本山的经典小品用于某种庆祝被无意义拼接。然而,鬼畜中的台词细读却充满深意。

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最终谢广坤、刘能、赵四这些人物形象都被标签化、符号化,甚至被无意义地美化了。

这种无意义的美化和90后社畜们借助消费主义符号涂抹、美化自己实际上辛苦悲惨的生活其实逻辑如出一辙——人前光鲜亮丽,人后像一条狗。

在90后社会畜的生存压力下,“对严肃话语的消解,对旧日权威的逆反,对等级制度的越界,正在成为一种时代情绪”(李静《新京报书评周刊》语)。

这种标签化、符号化,无意义的美化本质上恰恰适应了这种情绪需求。

本山大叔一开始或许只是希望拍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然而《乡村爱情》的原本意义被90后社畜们无限解构。最终它的符号随着社交媒体无限漂流,逐渐远离了本山大叔的初心。

我在《Supreme如何从潮味变土味?》中曾经解释,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曾经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叫做“作者已死”。品牌也是作者,它们的故事不一定会被消费者接受,甚至可能会被消费者歪曲、误读以及二次创作。

这种歪曲、误读以及二次创作在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一书也被称作是“文本盗猎”现象。

他提到说,粉丝往往在面对电视文化的参与时会“骇人地失控”,成为无纪律且无廉耻的“盗贼读者”。

粉丝们拒绝原创作者的审美基石,而是热情地拥抱自己所爱的文本,力图将媒体的呈现与自己的社会经验结合起来。他们完全不顾及原创作者的意义,而是强调自我解读、评价和创造经典的权利。

粉丝们洗劫大众文化,从中攫取可运用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二次创作,作为自己的文化创作与社会交流的一部分。

粉丝们不断“盗猎”自己感兴趣的文本片段,使之脱离开原来的语境,并将不同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混合拼贴,制作出新的作品。

新作品往往植根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负载着此时此刻的共有情绪,从而可以在人们的“激情转发”中走出圈层,影响大众,寻找到一时的轻松与欢愉。

《乡村爱情》原本还算完整的叙事情节,在年轻人和社交媒体的解构和盗猎之下,最终成了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

这种现象也正如传媒理论学家格罗伊斯在《揣测与媒介》中所说的:

面对媒介的强大优势,主体丧失了对意义与无意义、精神与物质、真理与谎言、文化与自然、固守与自决等之间的界线进行监管与稳固的能力。因此这一切间的界线都消失了,随之产生的是无限的、无结构的,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的、在时间与空间中流动的大量符号,这样的符号可以躲避一切有意识的控制、描绘和把握……

反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解构权威的现象?

对年轻一代来说,与其说他们在解构《乡村爱情》中的人物,倒不如说是在解构自己的父辈、领导,借助《乡村爱情》表达不满,寻求反叛。

谢广坤、刘能、赵四几个主角每天总是能惹出无穷无尽的争端,正如很多家庭的父辈祖辈,总能以跳脱的逻辑、充足的理由让子女哑口无言。

《乡村爱情》就是现代版《阿Q正传》。本山大叔用喜剧手法辛辣讽刺了东北“间歇性精神病”村崇尚虚荣、家长作风等种种乱象。

《乡村爱情》是很多家庭日常生活相处的病态缩影。

我可以给几个截图,看看里面几位男性的思维逻辑。

谢广坤用“我还不是为你好”、“还不是为了你和小蒙”的方式教训儿子,掩盖自己好面子、图虚荣的真实想法。

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刘能用这种方式劝告打算辞掉村主任经营花圃姑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宋富贵用这种方式劝告自己的女儿原理穷困潦倒的男朋友,因为“你的爱情分三股”。

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这些逻辑我不想做过多解释,因为这也是90后社畜们目前所面临的家庭伦理困境——被逼、被管、被相亲,被干涉生活方式,和家长爆发无穷无尽的冲突。

只不过这些丑陋面都是通过喜剧的手法表达了出来,大家可以轻松一笑了之而已。这些剧情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已经步入社会的90后社畜寻找到共鸣。

甚至可以这么说,谢广坤、刘能、赵四,这些奇葩不仅仅是粗暴干涉你的父母,更是高高在上的单位领导。

他们的思维逻辑都是一致的,借助等级或家庭带来的权力压制你的自由与个性,带来强大的逼迫感。

我之前在春节时曾经提到过自己家庭的小故事:

从小父亲总会提醒我不要驼背,哪怕是没驼背时也要教训我。每次都因此异常烦躁。猛然间想起来,这其实是家长权力的某种重复和昭示。年纪大了,人生管不了了,最后退化到只能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用力。

春节回家后,大家族里因为一些小事又开始合纵连横,70多岁的大伯开始摆出老大的姿态行使自己对家族的权力。在我们几个后辈看来纯粹是小题大做,甚至有些好笑。

最后我在朋友圈说了一句话,“每一个大家族都有一个谢广坤”。在这篇文章中,我甚至可以这么说,”每一个大公司,也都有无数个谢广坤”。

谢广坤的策略就在于利用小事上纲上线,甚至动辄上升到道德、集体、公共层面进行解读,把自己当成最终的仲裁者。

解构《乡村爱情》,让它从潮变土,本质上正是年轻一代90后社畜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弑父”般的反叛。

他们不仅在反叛家庭压力,也在反叛工作压力,更在反叛社会压力。

----------------------------------------------

作者:深几度,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公众号“深几度”,欢迎署名转载。

作者系钛媒体2015年、2016年、2018年度作者;

新浪创事记2018年度十大作者;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搜狐、腾讯、新浪、网易等40余平台发布。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2-28
社畜有多惨,乡村爱情就有多脑残
《乡村爱情》原本是很多90后儿时陪伴父辈、祖辈看的电视剧,他们抢不到遥控器、看不了《快乐大本营》,只能陪着家长观看这部乡土气息浓厚的片子。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