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再现“死亡红线”

黄金时代的时候,第三方的销量报告有着“白粉”般的魅力,哪怕是在名利场中穿梭的行业大佬,也忍不住在发布会上“吸”一口。

当头部品牌都如履薄冰,市场上呼啸着刺骨的寒风,一份份销量报告又像是残忍挑开伤疤的刀子,时不时扎在了痛处。

在赛诺、中国信通院、Gfk等搅起一番风云后,老牌市场调研机构IDC也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的中国手机市场销量报告:


手机市场再现“死亡红线”

三星、360、锤子等品牌的季度出货量已不足百万,魅族徘徊在百万出货量的边缘,又无法抹去同比下滑56%的事实,市场份额一如既往地向第一梯队集中;

哪怕是头部阵营也没那么平静,荣耀的季度销量首次排到市场前三,OV以微弱的同比增长固守优势,小米却不敌苹果遗憾跌出市场前五。

2018年横亘在第一和第二梯队之间的还只是销量上的天堑,到了2019年初已经有了淘汰者与被淘汰者的迹象,而头部品牌间逐渐被拉开的销量,或喜或忧的同比表现,又揭示了市场格局再次重构的可能。

预言成真

风光无二到灰头土脸,屹立山巅到跌落悬崖,往往都有定数。

2016年的时候,一向心直口快的余承东发了句唠叨话:“三到五年内,大多数手机厂商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彼时并没有太多人认同这样的论断,中国手机市场的容量仍在正向增长,第一梯队的华为、小米、苹果、OV占据了不同的优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第二梯队的魅族、乐视、金立也逐渐崭露头角,就连朵唯、ivvi等也出现的前20的销量榜单上,大有在小而美市场站稳脚跟的可能,“变天”似乎还有些遥远。

手机市场再现“死亡红线”

销量报告属于后知后觉的产物,却是洞察市场走向的风向标。在IDC公布的中国市场2015年第四季度的销量报告中,Top5的市场份额是65.3%,2016年同期增长到69.3%,到了2017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82%,仅在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从倒三角格局到T型格局的转变。而在2018年第四季度,头部品牌占到了市场份额的89.9%,其他手机品牌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余承东的第一个预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应验,而“未来全球化手机品牌最多不超过三家”的预言,也已经出现了苗头。

在IDC公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销量报告中,排名第一的OPPO有2026万台的销量,排名第六的小米是1033万台,前后相差近一倍。在2017年第四季度时,小米和OPPO的销量差还只有410万台,市场份额的差距控制在3.6%。

除此之外,在市场排名前十的品牌中,仅有荣耀和华为实现了环比、同比的双增长,小米同比下滑达到35%、苹果同比下滑了20%……照这个趋势持续下去,只剩下两到三家品牌的说法并非是危言耸听。

可以给出的解释是,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出现零增长的局面,头部品牌在渠道、产品、营销上加速扩张,目的正是挤压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以换取自身的销量增长。到了2018年,国内市场容量同比下滑超过10%,头部品牌间的短暂平衡被打破,自然会兴起新的淘汰赛。

拓外安内

没有哪家品牌愿意在萧瑟的环境中等死。

在2017年突然而至的暴风雪中,大波的中小手机品牌俨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钱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只能购买现成的ODM方案,最终在同质化的迷局中逐渐消亡,即便是魅族、锤子这样的明星选手,也没能逃脱宿命。

现金流充裕的头部品牌们,在中国市场增幅下降的时候就做好了“备案”,并形成了两种策略:一是“拓外”,在海外市场加速扩张;二是“安内”,在国内市场建设壁垒。如果对头部的品牌再细分,在两个方案间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手机市场再现“死亡红线”

华为和荣耀可以说是国内最早进行海外扩张的品牌,荣耀总裁赵明更是喊出了“海外市场占比要超过50%”的目标,但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并未削弱。可以印证的是,荣耀在2018年的“技术年”,思路正是通过前沿技术的布局,在国内市场形成技术优势,进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再以此向海外市场渗透。

OV在2018年的海外扩张也比较克制,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东南亚市场,直到2018年底才传出加速进入欧洲市场的消息。应该说,国内市场仍然是OV的战略重心,深耕线下渠道的同时,开始借助特定机型进军电商市场,同时一改“重营销”的印象,相继宣布投入百亿资金押注前沿技术的研究。

小米选择了第三种路线,以海外市场的胜利转移国内市场的矛盾。比如在IDC公布的数据中,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高达28.9%,并以1050万部的出货量超过国内市场。代价也不无明显,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机仍然是印度最受欢迎的价位段,走ODM路线的红米成为小米在印度的销量担当,未能缓解国内的压力。

然而对于一家中国手机品牌而言,国内和海外市场并非二选一的关系,失去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大概率会是崩塌的前兆。

如同联想、中兴、酷派等品牌的前车之鉴,曾在国内失势后转战海外市场,却未能走出薄利多销的怪圈,过度依赖当地运营商渠道,与品牌高端化的机会失之交臂。何况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之一。

死亡红线

既然海外扩张不是一张万能牌,正视“内忧”就成了跳不过的选择。

单从销量上来看,最应该调整战略的或许是小米,事实却也如此。刚进入2019年,小米就加快了调整的节奏,在管理上告别扁平化,实行职位层级制,并进行了新一轮的架构调整,为手机业务引入了“参谋部”制度……

小米的反应并不意外,势必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守住单季度销量1000万台的红线?

早在2016年第四季度时,小米就曾以1010万台的出货量触碰红线,同比下滑高达40.5%。那一年的年会上,雷军强调小米要反思,要补课,并用“四个月的缺货”解释了销量不佳的客观原因,并在2017年如愿触底反弹。

尽管两次“应试”时的口号有所不同,手段却出奇的一致。按照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小米的销量逆转,红米的表现功不可没。也就可以解释,小米为何急于分拆红米,并在小米9的定价上故作悬念,不乏凸显红米Note 7高性价比的可能,再度带动销量。

这一次又有所不同。

2018年第一季度时,小米在国内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以1320万台的销量位居国内前五,同比增长41.8%的成绩相当亮眼。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以1450万台的成绩超越苹果近一倍,同比增幅已下滑到2%。到了第三季度,小米交出了同比下滑10.9%的答卷,第四季度更是出现了自2016年底以来的最大跌幅。

小米在2017年的反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小手机品牌的退场,2019年想要再创奇迹,却要和华为、荣耀、OV等劲敌抢份额,特别是vivo频繁推出低于千元的新品,OPPO的新品牌Realme扬言要杀回国内,并没有所谓的窗口期。

手机市场再现“死亡红线”

而小米在2018年的急刹车,也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以性价比圈占低端市场的策略已彻底失效。小米需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强有力的撒手锏,在友商们枪林弹雨般的围攻下,红线的失守并非不会发生。

回看2016年底的那份销量榜单,季度销量低于1000万台的品牌,要么已经销声匿迹,要么挣扎在淘汰的边缘。彼时中国手机市场还只是零增长,如今更为肃杀的环境中,跌破红线很可能会引发激烈的连锁反应。

不只是小米,其他手机品牌同样需要做好红线预警的准备,存量竞争的世界里,任何品牌都可能是垫脚石。

尾记

一个公认的观点,5G时代的来临会缔造智能手机的下一个黄金时代。

时间上却没那么乐观。三大运营商会在今年年末开始5G商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大手机厂商也将陆续推出第一款5G商用产品,但在最理想的假设下,用户大规模换机潮的出现仍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黎明前还有漫长的黑夜,国内手机市场的容量可能还会继续下滑,手机厂商们更应该警惕销量红线,一旦自身品牌销量出现滑坡,没准就是被淘汰的先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2-21
手机市场再现“死亡红线”
黄金时代的时候,第三方的销量报告有着“白粉”般的魅力,哪怕是在名利场中穿梭的行业大佬,也忍不住在发布会上“吸”一口。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