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处理违规操作,看互联网竞争的边界

原标题:从微信处理违规操作,看互联网竞争的边界

1月26日,微信官方发布的《关于近期诱导违规及恶意对抗的处理公告》引发高度关注,网友和业界的意见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这份《公告》所引发的讨论,本质上其实是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竞争的边界在哪里?

通过对微信系列监管措施的寻根溯源,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都能回归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的本来意义,本着“一切为了用户”的思想,这类竞争中出现的难题,其实就很容易迎刃而解。

是被处罚者不守规矩,还是微信太霸道?

《关于近期诱导违规及恶意对抗的处理公告》直接点名批评滴滴出行、京东、网易云音乐及字节跳动旗下多款产品,通过现金奖励、虚拟奖品、测试等方式诱导分享,部分平台在违规活动被处理后,甚至通过变换域名、口令等方式进行恶意对抗、多次违规。

《公告》指出,此类行为严重影响朋友圈、群聊等功能的用户体验。根据相关规则,微信明确禁止外部链接的测试、诱导行为。对重复多次违规,恶意对抗的主体,微信将采取阶梯式处理机制,进行更严格的处理。

其中,初步处理措施有:停止链接内容在朋友圈继续传播、停止对相关域名或IP地址进行访问,封禁相关开放平台帐号或应用的分享接口等。对重复多次违规及对抗行为的违规主体,将下调每日分享限额、限制使用微信登录功能接口、以至于永久封禁帐号、域名、IP地址或分享接口。

对此决定,网友和业界的意见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支持微信的一方认为,长期被认为是“腾讯系”并曾经得到微信支付入口推荐等“优待”的京东、滴滴,本次也一同出现在受罚名单里面,体现了微信方面执行规定的不偏不倚。

他们觉得,违规就是违规,在微信这个产品的范围内,就要接受这个产品制定的规矩,不然为什么不跳出来另立门户呢?

而反对的一方认为,在微信平台推广的商家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微信具备的天量市场规模,根本没有其它厂家具备任何跳出微信生态,“自立门户”的有效方法。

他们觉得,如同国外Google、Facebook等平台一样,像微信这样市场规模的产品,就天生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性质,具有要放行竞争对手的义务。其阻止竞争对手互联互通的做法,则会构成事实上的不正当竞争。

这样的说法自然也会让人替微信方面感到不平:明明大家都是公平竞争起来的,自然要分个胜负,难道只要一做大做强,就算微信的“原罪”吗?

所以,问题就演变成了探讨“互联网竞争的边界在哪里”。一款产品需要扩大用户规模时,允许通过损害其它产品利益的方式来进行吗?反之,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产品,是否天生会损害其它小公司的成长机会,从而必须让出一些空间给新来者?

互联网产品的本来意义:一切为了用户

要客观公平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涉事企业之间的恩怨,而从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的本来意义出发。这个意义,就是一切为了用户

有的企业急功近利,做产品追求留存数字,而不看重留存质量,甚至纯粹是为了“忽悠”用户,捞一笔就走人。这样的产品,普遍都活不长久。而微信则是完全相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微信做出任何产品设计、运营规则和处罚决定的出发点,都是用户体验。

微信对用户体验偏执一般的重视,不仅停留在“微信公开课 Pro”环节张小龙的演讲稿里,而且对照看微信每个版本,每个更新的细节,都能有切身的体会。8年至今,微信一直是这么坚持下来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微信的带领下,国产软件的用户少有地感受到了足够的尊重,不是一定要向开发商和巨头的利益让步。

在微信的10亿用户中,一大部分是没有什么电脑知识,容易受骗的用户。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微信对诱导分享行为更进一步的限制,他们将会面对怎样的安全隐患?正是在严格的规则之下,这些用户才受到了周全的保护。

至于另一部分熟练用户,可能常用多款来自不同开发商的产品。他们即使因为微信方面对诱导分享的限制而觉得麻烦,一般也能自己学会相关的方法,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不同应用之间相互跳转。更不用说,微信并没有完全封死任何第三方产品,在微信内部合情合理的分享操作。

可以说,不管用户感受到的是安心还是少许不便,他们都不能否认微信封堵恶意诱导分享行为的出发点是用户体验。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严格监管是微信的必然选择

这也是少数不满微信封堵措施的用户,也许曾试图“逃离微信”,但却始终不能成为主流选择的原因——用户关系链就在微信上,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微信的监管比无原则的放开更好,或者至少习惯了在微信上交流,没有什么诱因逃离出去,因此无人应和。

其实,微信就是因为这样的连锁反应,成为寄托了10亿用户交流需求和日常生活场景的地方,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而这一切都是由所有用户一同“用脚投票”出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微信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让它本质上是一款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信赖的产品。

这就跟历史课本里讲到的恶性的“垄断”行为有了本质上的不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垄断大鳄在驱赶了所有对手之后随意提价,或任性扩张,降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选择权。

而微信的市场主导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说它以强制手段限制了对手的成长。微信本身的兴起就是互联网从PC时代转型到移动时代的结果,所以一旦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转变,微信随时都有可能被现在还不知道是谁的后来者赶超。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果像是多闪、聊天宝这样,还处在初创时期,还为增长发愁的阶段,自然可以剑走偏锋,可以随时看到微信有什么“屡教不改”的地方就自己改一下。

但任何一款产品只要走到微信这个量级,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在产品设计和运营规则上越来越严格,越发保守,即使被外人指责“封闭”也没办法。

正如张小龙所讲,“在中国来说,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的不好,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做产品。”到了这个阶段,走向中庸,如履薄冰几乎是微信唯一的发展方式。体现在运营上,就是规则日趋严格和规范。

在微信平台内外,新产品永远有崛起的可能

微信对平台内违规举动采取的处罚措施,确实就是不通人情,过于苛刻的吗?当然不是。其中一些条目,背后都有真实示例的教训,另一些则是参考了历史上和业界其它对手的正反面案例。这次引发争议的诱导分享处罚就是如此。

说到底,为什么要处罚诱导分享?自然是因为有些事,只有微信官方想不到,没有违规者做不到的。今天你不处罚这种方式的转发裂变,明天用这个办法来搞事情的,就是微商、传销甚至更多。

为了最大限度服务于10亿用户的体验和根本利益,微信平台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都要远远严格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只有法律才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的,要是不喜欢微信的规则,大可以绕开微信,采用其他的增长途径。

相应的,微信能做到的事情,也绝非这份《公告》看起来的这么万能。微信内部的处罚是有极限的,不能把运营主体抓起来关进监狱,毕竟人家只是违反了你平台的规矩,也没犯法。

所以微信最多能做到的就是封IP、域名和关接口,对于《公告》提到的“恶意对抗”行为,还是治标不治本,未来还将是一场恶战在前面。

在这个情况下,其它想要突破微信限制的创业者,必须要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这么做,就算能解决一时的困境,是否有助于我长远的发展呢?就算短时间砸出了大量用户,我做了一些突破他们用户体验的事情,会不会导致留不住他们呢?

事实上,就拿多闪来举例子,多闪在基本没有依靠微信关系链传播的前提下,目前为止也获得了一定的增长,正如同其“母体”抖音曾实践过的道路一样。多闪和抖音的用户群跟微信的用户群,在相当程度上并不重合,因此也只有曾经在抖音和头条系等地吸引过来的多闪用户,在未来有最大的可能留存下来。

所以,不仅是《公告》提到的企业,其它所有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商,也都是时候借着这个契机来想一想,怎样做产品,才能让产品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更长,更受用户的欢迎和行业的尊敬。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1-29
从微信处理违规操作,看互联网竞争的边界
微信则是完全相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微信做出任何产品设计、运营规则和处罚决定的出发点,都是用户体验。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