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10年,阿里最大的敌人向死而生20年

原标题:双十一10年,阿里最大的敌人向死而生20年

双十一剁手节,一片喧嚣之中,腾讯迎来了自己的司庆日,20年,20岁,从见证到主导互联网20年大变迁,表面风光的背后,却是这20年来少为人知的心酸,甚至多次走在死亡边缘。

转眼20年,腾讯早已由当年那个因为“山寨”、“抄袭”,人人喊打的企鹅,变成了融入在每个国民生活中,难以离开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商。不论是社交还是内容、娱乐、工具,每个人的手机里或多或少有腾讯产品的存在。

20岁这年,腾讯没有立足于现有的富饶土壤,而是开启了自己发展历程中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从躺着赚钱的“消费互联网”转型到又苦又累的“产业互联网”。

腾讯为何要冒这种风险?或许需要翻开20年成长史,仔细查阅原因。

生存期:QQ存活绝不是靠运气

直到今天,很多人在茶余饭后谈到腾讯,第一印象还是一家靠游戏撑起半边天的游戏公司,靠微信迎来第二春的社交公司,虽然品牌形象依然模糊,但腾讯产品“好用”、游戏让人“欲罢不能”,已深刻烙印在人们心中。

根据极光大数据最新报告,尽管商业化受阻,但《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游戏渗透率逆势上升至13%,既王者荣耀后腾讯再创一款全民游戏。

这种对腾讯产品能力的标签化认知,最早需要追溯到QQ时代。

腾讯的起家,的确足够“山寨”。1998年8月,马化腾在网上“闲逛”时发现,广州电信想买一款类似ICQ的工具,经过激烈内部讨论,马化腾与张志东闭门数日写了一份竞标书,由此QQ雏形正式出现。

当时的腾讯,只是一家想要活下来的创业团队,而QQ也不过是“养大了就要卖出去的赚钱工具”。 面对互联网从无到有的即时通讯红利期,以从OICQ到QQ的进化,腾讯跌跌撞撞地开启了社交产品的尝试。

QQ刚开始时并不好做,网络上流传最广的一个段子是马化腾扮女孩陪用户聊天,在“女装大佬”段子背后,极少人关注到因缺乏用户,需要创始人亲自下场“拉新”的窘迫局面。

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知乎用户莫阳回忆道,记得OICQ刚上来的时候,注册了一个号,当时线上就马化腾一个人。看到有人上来了,他就立马搭讪,但是对方没有冒充妹子,只是问这个东西怎么样。

“当时感觉对面是个挺呆的技术工程师”莫阳这么评价到。

大多数人会认为,腾讯的成功不过是抓住了互联网社交红利。但鲜有人会关注,腾讯从一开始就在进行本土化创新。而这种创新,是被用户“逼”出来的。

在第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就提出“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当时中国电脑还不流行,人们在单位或者网吧上网,只要换一台电脑上线,以前的消息就消失了。这也是聊天室死掉的根本原因。

而QQ则在初始,就把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搬到了服务器。“这个技术难度不大,关键是我们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张志东回忆称。

第二个创举,是减少软件体积。彼时普遍上网带宽是14K最多也不过20多K,一般 3MB-5MB的聊天软件下载要几十分钟。而QQ最初版本只有220KB,用户下载只需要5分钟,这让QQ在众多聊天软件中存活下来。

在技术界,QQ一度被称为“天才产品”,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其系统架构在用户发展至亿级时依然能够支撑。但唯有张志东清楚其中艰辛,所谓“天才”,不过是早期程序猿们不断重写和优化的结果。

“为了不让用户失望,逼得团队不断克服瓶颈,说到底,都是逼出来的结果。”

那时候,腾讯在潜移默化中为后续的成功埋下一颗关键种子:把用户体验放到第一位。

这也是后续不论是面对网易和MSN联手围剿,还是被中国移动“驱逐”,QQ始终能从夹缝中寻找出一条生路的原因。

“别人都认为你死定了,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最后还是挺住了,我们的产品做的比国外的产品更适合中国人使用。”马化腾后来回忆道,能赢得MSN之战主要在于QQ结合中国的网络环境和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做了很多优化。

实际上,QQ战胜MSN这场硬仗,恰恰反映了腾讯关键基因之一:不一定有前发优势,但确实最懂中国用户,正如百度更懂中文,但腾讯更懂用户。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后来百度、阿里、网易也做了自己的IM,但仍然难撼腾讯。

壮大期:流量双面箭

2005-2006年,刚凭借上市稍有喘息的腾讯又陷入困顿。这次不是粮草不足,而是外患太多,新浪等几大门户网站、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不谋而合纷纷推出即时通信工具。

其中,飞信甚至凭借中国移动的用户基数一直坚持了若干年,是除了MSN之外,腾讯甩不开的“尾巴”。而当时,腾讯开始什么都做,甚至要做虚拟电信运营商,但后来因为行政命令泡汤。

但如果不是什么都做,我们很难想到腾讯会从单纯的社交软件,变成了一个涵盖游戏、新闻、内容的社交平台。而且,这种“什么都做”也让腾讯第一次认识到了流量的重要性,及流量能带来的巨大能量。

被中国移动“驱逐”时,马化腾就意识到“入口”在信息时代不可挑战的地位:谁拥有了入口,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马化腾后来对拥有入口级产品的企业十分警惕,教训就源于此。

也正因此,腾讯开始创造自己的“入口”,推出超级QQ和手机QQ,并开始了一站式服务。那时,QQ游戏大厅、手机腾讯网、手机浏览器及手机管家逐步推出,形成了移动端矩阵。同时,QQ秀、游戏、新闻内容陆续开始出现在QQ平台上,一个什么都做的巨大流量平台雏形乍现。

流量成为这一时期让腾讯快速成长的宝藏,也成为下一时期让腾讯面临巨大麻烦的“潘多拉盒子”。

开放期:致敬360

“马化腾到底想要干什么?”这是当时很多人在问的问题。

腾讯为了防御和树城墙所涉足的一个个新业务,让外界对腾讯产生了诸多不友好的评价。“中文之星”的开发者、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第一个公开说马化腾是“抄袭大王”,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袭。

马云认为腾讯的拍拍网是抄淘宝网,“现在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

网易丁磊也公开指责“马化腾什么都要抄”……

这些评价虽然过于偏激,但腾讯当时的产品开发模式也的确存在硬伤,譬如,腾讯小游戏平台3366.com与另一家小游戏平台4399.com“几无二致”,QQ Live等等也纷纷可以找到其所“克隆”的竞品,如此出招,让几年后《计算机世界》杂志发表的一篇盘点式的文章《“狗日的”腾讯》,引发强烈争议。

盘子做大了,蛋糕应该是独食还是分吃,这是腾讯自2010年开始出现的新烦恼。特别是和奇虎360的一场相互死磕,双方你来我往的打了近四年。尽管腾讯是法律上赢的一方,但是事件带来的影响却远大于法律审判,腾讯因为该事件陷入舆论中心,很长时间难以“脱身”。

封闭还是开放?2011年,腾讯为此找来了72位互联网界的观察者,连续开了10场“诊断腾讯”的闭门会议,讨论的主题正是“垄断与开放”、“山寨与创新”。

也正是这一年,马化腾终于想通,流量不仅可以聚集能量为我所用,还能输送能量助力其他。

2011年6月15日,腾讯召开了第一次开放大会,邀请了1000多个合伙伙伴。马化腾提出,要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

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任宇昕曾说过,5年前,腾讯对开放的理解其实比较简单:把腾讯平台的流量能够开放出来,分享给腾讯生态里的开发者和创业者,就做到了腾讯开放。但在做到第一步的流量开放之后,腾讯开放平台接着做了第二件事情,开放自己的技术能力,然后有了腾讯云、 QQ公共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产品。

今年是开放大会的第8年,腾讯终于不再是3Q大战前后的那个“封闭帝国”。一组公开数字显示:腾讯云服务了超过2千家重点企业,362个城市的市民;150万家公司通过企业微信处理了超过10亿份文件;2千万行业伙伴获取了数百亿的分成。

另一方面,腾讯依靠投资和小股权持股,在创投圈树立 “温和”的新口碑。不论是昔日阿里座上客的王兴,还是搜狐系的王小川,都成为腾讯盟友。

“从战斗力来说,阿里非常强。但腾讯不管是创始人的个性、整个团队的气质、还是业务战略更好和别人结盟。”王兴在采访中指出,他认为腾讯是他的朋友。

通过开放战略,腾讯终于摆脱了什么都做的“全民公敌”标签,而开始思考用流量做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观察到的是,那些纳入微信“九宫格”的合作伙伴,无一例外都获得了飞跃式用户增长。

如果说腾讯的前15年是将自己做成大树进而去用一己之力打造森林生态,那么,如今的腾讯则更加包容,通过流量开放滋养了一片森林生态。

转型期:产业与互联网的大融合

“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技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就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前几日,马化腾半夜在知乎现身,以这一提问开启了一场关于互联网未来十年发展的大讨论。

而此前以组织架构调整进行的自我“开刀”、主动革新,则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马化腾表示,互联网的上半场腾讯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下半场腾讯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出乎业界意料的是,腾讯这次C to B转型似乎并不准备打通数据中台,反而加强了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普华永道预计,到2025年,T to B to C模式将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高达40至50万亿元人民币。

那么,腾讯如何助推产业互联网升级?以家乐福为例,通过腾讯小程序“中台”处理工具,实现了线上各平台的打通和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用户不需要经过收银台,直接微信扫码就可以支付离场。这是微信支付联合腾讯优图推出的整合了人脸识别、会员认证、免密支付等核心技术的解决方案赋能的结果。

再以中国银行为例,腾讯则可以实现在交易过程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银行端后台交易数据分析,并判断出当笔交易风险。这其中关键就在于腾讯云具有多维度的用户社交数据分析能力。

腾讯为什么要做这些?基因使然。腾讯的基因不是社交、不是游戏,而是“人”,其所拥有的近10亿的用户,是腾讯的最大财富。而面对如此量级的用户,腾讯有更大的社会责任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更要审慎地平衡商业价值和平台责任。有所为,有所不为。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腾讯在每个阶段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每个阶段都是向死而生,挑战巨大。而20年后看腾讯,其一方面通过挫折打磨出了更加正确的路,一方面则庆幸有每个阶段的敌人。

以3Q大战为例,一度被360打得十分狼狈的腾讯,终于想通自断双臂祭出开放战略。而现在来看,开放战略不仅对腾讯,更对整个互联网格局都有巨大影响。2013-2014年,BAT三大巨头纷纷通过并购重组,打破业务边界,开拓更宽广的护城河。

20年,从牙牙学语到“成年”,腾讯之路也是互联网之路,是产业发展之路。如今的腾讯,不是社交公司、不是游戏公司,而是随着日趋开放和融合朝着更大的格局、更远的抱负再出发。

20年后的今天,腾讯以更大尺度的嬗变重新出发。那么,我们将在下一个20年遇到怎样的腾讯?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11-09
双十一10年,阿里最大的敌人向死而生20年
当时的腾讯,只是一家想要活下来的创业团队,而QQ也不过是“养大了就要卖出去的赚钱工具”。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