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科技巨头都在布局AI,跟所有技术一样,越到后面就越需要深耕细作,从百度大脑日前发布多项AI硬件新品这一动作来看,硬件将是AI落地的下一个重要场景,让硬件拥有本地化AI能力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百度也正在端上AI发力。
1月16日,在“硬件之都”深圳,百度大脑发布13项全新硬件产品与服务,包括AI能力开放与模型生产、端计算加速及软硬一体套件、硬件产品评测与接入、以及AI市场售卖产品赋能与商业闭环,基于百度AI硬件平台,百度大脑与合作伙伴一起发布了端计算工具与计算卡、多款视觉模组、视觉开发套件、语音开发套件以及硬件评测与认证服务,基于百度大脑AI硬件平台的多款硬件产品已经落地。
罗超频道(欢迎关注个人微信luochaozhuli)专程从广州去深圳参加其发布会,正是想去看一看现在AI在硬件上落地的情况——深圳被称作“硬件硅谷”,要看这个自然要去深圳,我想这也是百度在深圳发布AI硬件新品的原因。从发布会现场情况来看,在云端沉淀多年后,AI正在通过硬件向“端侧”下沉,率先抓住这一趋势的百度通过做生态的方式进行布局,抓住了终端设备的痛点。
IoT时代端上AI将爆发
端上AI的“端”,指的是终端,或者终端侧,端上AI的意思是让终端自己或者终端侧负责AI计算,与云端AI协同。
曾几何时,AI 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一定需要大规模计算机集群才能实现,正是因为此,AI计算基本都是在云端完成。
然而2017年iPhone X发布搭载的A11处理器给了行业一个新的思路:A11处理器自带神经网络单元,可以实现部分AI计算,iPhone X杀手锏功能FaceID正是基于A11处理器实现,同一年华为发布了麒麟970,主打AI芯片概念,荣耀手机则宣称自己是AI Phone。不过,需要AI能力的终端不只是手机,日前华为董事长任正非难得一见地接受了记者专访,他的一个说法呈现出未来AI世界的面貌:
“世界会变成一个智能社会,智能社会怎么感知呢?必须要靠终端,终端的感知要靠传感器、显示器。所以未来终端的路很宽广,包括物联网……手机只是终端的一个领域。”
正是因为此,行业内开始越来越多地尝试,将部分AI计算放在终端侧,华为、百度、谷歌和阿里等巨头都进行全栈AI布局。
预计到2020年,将有500亿个设备将连接到网络,IDC数据显示,2020年将有超过5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处理与存储,传统云计算架构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计算需求,短时间内扩容并不现实。数据在终端与云端见来回传递有物理延迟,不能满足实时语音翻译、无人车、智能闸机,还有一些场景根本不让连接外网,比如百度大脑在深圳发布会上展示的政务警务系统,智能安防设备,AI只能在终端实现,可见“端上AI”将会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AI芯片成为芯片的新品类,摩尔定律再次生效,AI芯片计算性能呈现指数级增长,这意味着终端侧的AI能力越来越强,可以实现越来越多的AI计算,甚至是离线计算,百度大脑现在强化对端上AI的布局,可以说是正当时。
百度正在端上AI发力
在AI成为基础设施级技术后,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布局AI,甚至很多传统企业和创业者,也在尝试将AI用在业务中来提高效率、提升体验和创新业务。然而真正拥有底层AI技术的公司很少,这就形成了AI能力开放的商业模式,第一阶段主要是基于云服务的模式进行AI能力的开放,简单地说就是云平台集中进行数据的学习、处理和计算,再将结果返回给应用。
阿里在各行各业推出ET大脑,腾讯在产业互联网战略下推出各种智慧解决方案,百度是中国最早布局AI的科技巨头,在云端AI进行战略布局,百度大脑已成为AI行业基础计算平台,此外还有Apollo和DuerOS,去年底百度智能云事业部ACE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表明百度加强云上AI建设的决心。
2019年百度大脑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在端上AI加快步伐,其在硬件落地的速度比外界预期的快得多,它不是发布一个一个的消费级硬件产品,而是与芯片商、模组商、方案商、集成商和品牌商一起,将百度AI能力内化到各种芯片、模组、设备和方案中,通过百度Inside的方式,进入到各种场景,从现场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很多智慧零售设备、智能闸机、智能音箱、智能工厂、服务机器人、智能政务设备、ATM,可能用的不同厂商的方案,但底层很可能是Powered By百度大脑。
在IoT时代,这些硬件都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十分诱人。虽然有AI技术优势,百度却选择与硬件产业链伙伴一起做生态,核心原因在于两点:
一方面硬件产业链很长,对材料、芯片、模组、工艺等等要求都很高,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完的,只有不同玩家分工协作,各自发挥技术优势做好擅长的环节才行,百度大脑的优势就是AI技术,背后是百度多年来的AI布局、数据优势和成熟生态;
另一方面则是IoT智能硬件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需求,硬件背后往往是解决方案,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完全搞定的,正是因为此,百度大脑提供AI基础能力,让联盟中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AI硬件的落地。
对于硬件产业链来说,百度将AI技术开放且针对硬件做很多布局,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因为大多数硬件产业链玩家都不具备AI能力。
四年前,就有一堆“智能硬件”涌现,比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电灯、智能温度计等等,但它们的“智能”更多是可以通过App操控,很多被证明是伪需求,今天AI技术成熟,“智能硬件”的“智能”会名副其实,百度大脑“一揽子”AI硬件产品的发布,将会加速硬件行业AI化。
端上AI究竟应该如何做?
端上AI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要如何才能加速落地呢?这不是百度一家能回答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
1、端上AI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单独实现的。
相对于软件而言,硬件产业链长得多,特别是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中的硬件,比手机这样的要复杂得多,比如单单是一个智能闸机,就涉及到很多环节、很多厂商和很多技术。正是因为此,要在各种终端上实现AI计算,就不只是算法这样的单一问题,而是系统性问题,百度大脑发布AI硬件新品正是基于这一判断。
李彦宏很早就提出AI落地一定要软硬件结合,百度自身也在布局硬件,比如发布的小度系列硬件已经跻身智能音箱第一阵营。在AI生态构建上,百度同样十分重视硬件,百度大脑有100多家硬件合作伙伴,分布在智能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门禁、智能售货机等行业,以及方案商、芯片商、开发套件商、集成商、模组商和品牌商等不同环节。
百度大脑针对硬件端AI发布了12项新产品和1项新服务,比如端计算工具与计算卡、多款视觉模组、视觉开发套件、语音开发套件、以及硬件评测与认证服务等,很多是百度大脑与合作伙伴一起实现,比如赛灵思、奥比中光、FireFly。在发布会上百度大脑还成立了硬件生态联盟,首批成员包括赛灵思、奥比中光、慧谷航天、睿识、天启、华正联等芯片、模组、开发套件、终端设备全链路厂商。
这表明AI落地一定是平台+方案的结合之路:科技巨头负责搭建基础平台,社会化力量基于这些基础平台结合自己的客户资源和行业理解,做出对应的落地方案,不只是在AI硬件上是这样,在AI+行业中也一定是这样,因为科技巨头不可能面面俱到,正是因为此,我此前就判断AI产业化中会存在大量的“中间人机会”。
百度大脑不仅自己做硬件,也在走开放路线,做平台做生态,通过“中间人”来给硬件产业链提供基础AI技术,作为幕后功臣加速AI在硬件上的落地,这样的策略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也可以避免和硬件产业链玩家形成任何竞争,可以加强对硬件产业链玩家的吸引力和粘性。
2、端上AI也好,云上AI也罢,底层都是 学习算法。
不论是云、边还是端侧AI,底层都是 学习技术,只不过处理的数据类型、规模和场景不同而已,正是因为此, 学习依然至关重要,这一点也是百度的硬实力。
百度是最早战略布局AI的中国科技巨头,有大量的数据积累,有不断进化的 学习算法,有中国唯一的 学习开源框架PaddlePaddle,有顶尖的AI人才,更重要的是百度很早就将AI能力开放出来建生态,2016年百度大脑就已开放,此外还有各种应用级AI平台,这些都帮助百度形成了独特的AI生态,让AI算法有更多场景锤炼,同时拿到更多数据反过来加速AI算法进化,形成正循环。
这一次百度大脑发布的基于Paddle Mobile打造的零代码生成高性能端计算模型平台EasyEdge、视觉计算模块X-eye计算卡、高性能端计算卡EdgeBoard、人脸离线识别SDK2.0版、远场语音开发套件,无一不是基于百度的 学习、机器视觉、语音交互等核心AI技术。
正是因为有领先的AI技术所以百度大脑可以吸引深圳硬件开发者,甚至成为他们的唯一选项,罗超频道(欢迎添加个人微信luochaozhuli交流)跟现场开发者交流,就有开发者表示,虽然机器视觉技术很多公司都在做都在开放,但百度不只是有人脸识别或者机器视觉技术,而是有整体AI技术能力和数据优势,因此可以提供更加完整丰富的AI能力。
多项硬件新品的发布是百度大脑基于对端上AI兴起的判断,基于在软硬件结合上的生态优势,但最底层的逻辑,还是因为百度积累的 学习、机器视觉、图像识别等基础AI技术,这些技术也被应用在云上AI平台和智能边缘计算等产品中,形成全栈全场景全产业的AI能力。
任何科技公司做AI,不论是做云上还是端上都离不开基础AI技术,这是关键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