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佩韦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1月16日消息,据路透旗下《IFRAsia》报道,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Home Credit Group)正计划今年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约在10亿美元。
不了解互金的人恐怕不知道,捷信集团已经在中国发展11年了,并且是首批四家获得银监会颁发的消费金融牌照之一的全外资企业。
随着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容,在过去的2016-2017年间,消费金融几乎经历了一波爆发式增长。
尽管在2018年的金融去杠杆和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互金公司开始出现频频暴雷的现象,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捷信集团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其总经理罗曼·沃迪拉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正在从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经济,消费金融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乃至整个行业,需要提高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来服务那些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长尾人群。”
其实这也难怪,GPLP犀牛财经查阅捷信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净贷款总额占到了62%。
数据来源:捷信Q3财报
但是随着中国互金行业的大洗牌,投资者显得更加谨慎。从增速上来看捷信的几大市场当中,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均呈上升趋势,只有中国市场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且降幅为37.2%。
由此,GPLP犀牛财经将为大家分析,近年来捷信在中国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高费率”问题持续不断
捷信自2010年上线以来,频繁被质疑高费率,上线3年后,还曾被央视“点名”。
2013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重庆两大学生买手机被商家推荐捷信的分期付款,3000元的手机,只需身份证和首付300元,就可以带回家,但此后每月需还款339元。
这样原本3000元的手机,依据合同,连续还款12个月,总共就变成了4068元,比原本的贷款本金多出了1369元,利息和各种费用超过本金的50%以上。
如此高额的利息费用加在大学生身上无疑是一种负担。
央视在拍摄结束后痛斥了这种行为,表示大学生是消费领域的弱势群体,他们涉世不深,但喜欢追逐时尚,是这个群体的天性。利用学生的弱点,来挣他们的钱,这种商业行为在商业道德上,应该是商业社会所不齿的一种行为。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此后类似的事件接连不断的出现了很多次,捷信均没有正面的回应过。
就在2016年8月,捷信还曾被媒体报出,捷信金融年利率近50%,借1万还4万的新闻。报道称,在消费贷款标准产品价目表中一款编号为FTP201S的分期9个月产品月贷款利率为1.750%,月贷款管理费率为1.780%,月客户服务费率为0.445%,这样一算下来年利率高达47.7%。
不过客服人员则称,贷款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至于其他的费用客服人员就开始语焉不详,并未告诉服务费率的具体费用。
GPLP犀牛财经认为,现在很多消费金融通过这种分项收费的方式逃避高监管,规避高利贷红线。并且为了达到掩人耳目的效果,消费金融公司往往巧设条文,让借款者防不胜防,这也是导致大量人在借款之后感觉上当受骗,无力还款。
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
根据捷信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2017年~2018年的资产不良率呈上升趋势,从2017年的5.9%,到201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9%的巅峰状态。不禁让人怀疑,捷信的风控体系是不是出了点问题?
图片来源:捷信Q3财报
另外,GPLP犀牛财经查询了21CN-聚投诉官网,包含捷信的投诉专题3个,投诉贴高达5620条,其中包括“暴力催收”“伪造律师函”“利息过高”“恶意推销”等内容。且就在GPLP犀牛财经写稿的当日,2019年1月17日,就有一篇表示“借捷信两万八千块,已经还了三万六千块了,捷信看到我的反馈后给我打电话说还要让我还一万零九百”的相关投诉。这无疑给即将提交上市申请的捷信集团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21CN-聚投诉
GPLP犀牛财经在调查中发现,自2017年年底现金贷监管趋严之后,对捷信消费金融带来的业绩冲击不小。
目前,一边是监管层支持消费信贷和监管力度加强同向进行,另一边是持牌机构扩容和增资的热潮,且互联网巨头和大中型银行竞相入场。
作为全外资企业,捷信受到的监管更多,另一边面临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