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蹉跎跎又一年

蹉蹉跎跎又一年

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之约随便写一些自己在2018年的年度思考。这篇推送应该是2018年的最后一篇了,内容也有很多个人化的调整。

上周和一位朋友吃饭,她问我2018年印象最深刻,让自己收获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我当时提到说,是阅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书籍,这位100多年的德国人、社会学奠基人给了我分析商业事件和媒体立场的坐标系。我因此会更少去参与媒体刷屏事件的讨论,更多把目光放在事情的本质问题之上。

是的,如果从实习算起,我在媒体行业已经有6年时间,作为旁观者去观察商业科技现象也有5年时间。

在这5年时间中更大的感受是倦怠感和无力感。

1、我们每天参与者一个又一个热点事件,但从未看透热点事件,沉溺在短线的观察中,缺乏长线的反思;

2、我们见到崛起的商业案例总雾里探花,花哨的公关技巧、财务的技巧让我们晕头转向,失去判断力;

3、我们每次见到一个新兴事物时,都喜欢言必称革命,很少去思考背后的商业本质,在泡沫破裂时往往才恍然大悟;

4、我们总把情绪掺入事件之中,对“应然”和“实然”的问题纠缠不清因而陷入消耗型的争论;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短线的观察中生产着大量短平快的评论性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存在公关因素,也存在商业顾虑,但即使不存在这些问题,在过去几年生产的内容也很少能让我真正满意。

在行业里懵懵懂懂干了五年,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

我的理论基础不够,在解读现象时缺乏更系统、更本质的研究方法。

我因此希望能够回归到一些更长久的逻辑上去,让自己从行业中跳脱出来,用历史和社会学的维度去重新思考很多商业事件。

我一直相信,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有当下的商业事件,在几十年前、几百年前都能找到类似的案例。一个个商业事件,其实无非只是在沿着轨迹重复过去的鼓点,鲜有企业能真正做出所谓的革命。

韦伯和涂尔干、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我们的国内教育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一直把马克思放在基础教育之中,而韦伯几乎毫无涉及——实际上韦伯的理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刻意曲解,被描绘会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产物,和马克思针锋相对。

如此宏大的一个社会学家,我去阅读他的书籍,理解他的观点,学习他的研究范式当然如盲人摸象一般。

为此我从京东、天猫、淘宝上几乎买来了所有与他相关的中文书籍,包括他的原著,以及海内外学者的周边研究。从9月份开始,以分解任务的方式,强迫自己每个月要阅读1-2本和他相关的内容。

一开始是读他最观点鲜明的演讲、小书,后来是阅读枯燥晦涩的原著,再后来是阅读海外学者分析的韦伯学术方法论。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是《韦伯学说的当代诠释》,这是一位名叫顾忠华的台湾学者写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不是观点鲜明也不是案例丰富,而是不预设立场。

书中层层推导,把国外研究谱系,怎么发展、误读、纠偏的,以及韦伯研究社会学的方法论全都梳理的清清楚楚,用词也是还原德语语境,看完脑袋就像有坐标系一样清晰。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是他拿来形容韦伯在研究社会现象时的方法论:

纯粹的概念是我们建构出来的乌托邦,因为我们在思想上面夸大了现实世界里面的某些因素,又省略了其他的因素,就使得这个概念在现实里面是找不到的。它只是我们建构出来的思维图像,然后它产生的效果是一种思想秩序。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让我们用这一个理想型去跟我们研究所寻得的资料,或是我们在现实中对经验的整理加以对照,看看现实与理想型之间的距离是多远或多近,然后它的理由又何在。

在我看来,商业事件的观察也莫过如此。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战略,在公关语境中构建的图像其实就是乌托邦。

平时在探讨一家企业的经营现象时,其实更多也是需要拿各种各样的因子去和企业构建的乌托邦进行碰撞,看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是多远或多近,形成的干扰因素何在,而企业正在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做出修正,或者应该如何把干扰因素降到最低。

媒体当然会有媒体化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为了更广泛的传播会存在表达上的情绪化,甚至是断章取义,但至少也需要在这种媒体化的表达中更多传递出事件的复杂性,而非简单粗暴地对一家企业下根本的价值判断。

这其实也是我希望在2019年在观察商业案例时,让自己贯彻的标准。虽然公关因素、人情因素会影响到文字的表达,但是至少在内心层面要清楚哪些是“应然”、哪些是“实然”,而不要被其他因素蒙蔽的双眼,失去自我判断。

当然,除此之外,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其他维度的视角去丰富我的评判标准。

比如说,投资的视角。今年和一位从事投研的朋友有很多沟通,他常常会以投资人的视角的帮我打开很多思路。

一些看似无厘头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被投资人青睐的;抖音、快手到底切中了投资人市场、广告主市场上哪一块痛点;哪些企业看似无关,实际上在不同的赛道上产生了实际竞争;哪些企业看似相关,甚至直接竞争,但是在实际商业运作过程中双方竞争关系很弱。

再比如说,公关的视角。今年和一个做危机公关的朋友也有很多沟通。我过去常常对企业危机公关的手段感到迷茫,抖机灵、说实话、立正道歉似乎都存在各式各样的缺陷。

这位朋友则是提到说,她在应对媒体的质疑时,还要花更多时间推动内部的整改,做好内部风控评估,甚至需要在商业化和整改力度层面不断权衡利弊、立下规矩。

是的,当真正进入企业的视角时,很多事情其实远比媒体想象来的复杂,“应然”的事情往往只是理想化的模型,而“实然”的事情则需要反复拿捏才能有准确判断。

就像我的公众号签名一样,我希望能够看到事物的层次和灰度,而不是一味的立场先行。

2018年搓搓坨坨地度过了,所幸还算有些小收获。昨天数了数自己的公众号,一年推送了200多篇杂七杂八的东西。

我一直说,今年写出来,能让自己满意的东西,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其实大部分都是文字垃圾。能让我马马虎虎感到还算看得下眼的,或者说让我觉得稍微认可一些的文字,可能也就是这几个:

实际上,即使是这几篇我可能稍微觉得有一些突破的文章,问题还是太多太多,不管是结构、立意、逻辑还是文笔其实还是有太多可以优化的空间。倦怠感和侥幸心总是能压过写出更好内容的动力,最后让文章充满了太多妥协。

昨天看到朋友秋源俊二在他的年度盘点《以不屈的态度,度过了2018年》中说到自己“断然不会为了眼前的一块钱,放弃明天的一百块”、“当下处于学习阅读的进化速度,远大于写作思辨的进化速度阶段”。

是的,他说他本年度,应该读了不少于50本专业书籍。

看到这句话我是备感惭愧的,我自己清楚,我终究不是个信念伦理可以战胜责任伦理的人,更不是一个责任伦理足够坚定的人。

糯米糊和不粘锅的性格处理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暧昧不清。我既贪图享乐,又希望能做点事情,最后在摇摆不定间蹉蹉跎跎。

过去几年,几乎每次和他约饭,他都会在短短两三个小时的对话中说我写的太烂。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只能用鸵鸟姿态逃避。但的的确确备受刺激。

今年则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开始真正去深入阅读,从6月到现在,应该也有接近30多本文史哲类书籍的阅读。虽然这些阅读并不一定会对文章产生直接影响,但至少也是一种无用之用。

只是希望2019年能做出更好的平衡,写一些让自己更认可的东西吧。

----------------------------------------------

作者:深几度,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公众号“深几度”,欢迎署名转载。

钛媒体2015年、2016年、2018年度作者。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搜狐、腾讯、新浪、网易等40余平台发布。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12-31
蹉蹉跎跎又一年
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之约随便写一些自己在2018年的年度思考。我因此会更少去参与媒体刷屏事件的讨论,更多把目光放在事情的本质问题之上。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