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凛冬已至,内容创业该抱哪个平台的大腿?
正如同外面的天气,整个商业环境正在经历冬季,许多内容创作者们,也需要尽早添置衣物,随时准备过冬。
其实现在想来,过去三四年,大概算是内容市场的春夏阶段,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的内容平台,纷纷以各种方式祭出大招,向内容作者示好,作者们也见招拆招,沉溺在平台繁荣的喜悦中。
蜜月期后,凛冬已来,面对总体流量下滑的现实,无论作者还是平台,都将完成一番残酷洗牌,整个内容市场在经历四季轮回后,也注定告别蛮荒阶段。
不过冬季亦有惊喜。
在今年的V影响力峰会上,微博公布了一组蛮提振士气的数据:微博上粉丝超过2万或月均阅读量大于10万的头部作者规模达到70万,其中粉丝超过50万或月均阅读量大于1000万的大V接近5万,同比增长60%;与微博合作的MCN机构达到2700家,同比增长124%;今年微博赋能内容作者的收入规模达到268亿。
嗯,这份数据不但让头部作者倍感暖意,也让更多中长尾作者意识到,无论从平台广度, ,还是与作者的捆绑程度上,已进入第十个发展年头的微博,依旧是无法拒绝的。
垂直化突围的捷径
平台的赋能,首先体现在向细分领域扩散的造新能力上。
没人会怀疑,内容从业者在不同垂直领域各自突围,将是整个内容行业的主色调,而作为最早提出垂直化战略的平台,微博或许是他们突围成功的一条捷径。
最新数据透露,2018年微博覆盖的垂直领域已扩大到60个,有一半领域月阅读量都超过100亿,且在视频生产带动下,无论是数码,财经,母婴等泛生活领域,还是互联网和军事等中长尾领域都取得了迅猛成长。要知道,今年微博新增的6个领域已蔓延至戏剧,三农,国画,书法,武术个国学等绝对的长尾领域,预计2019年垂直领域将扩大到70个以上——诸如曲艺,搏击,声乐等更小众的领域,都将通过微博发出更大的声量,微博这种造新能力,对于自认为离钱很远的长尾领域作者,无疑算是一种巨大福音。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多数平台纯粹功利性的流量分发,微博的垂直化,一直围绕社交传播的核心定位:他们除了希望每个领域都能有不同类型的优质账号,还希望他们之间能彼此共振,互相帮衬,真正构建出自己所在领域的垂直生态。
以增长迅猛的游戏领域为例,要知道,游戏领域有厂商,攻略号,主播,电竞销售,玩家,KOL等不同角色的账号,他们在微博上并非原子化存在,而是在微博的“撮合”下,相互传播和扶持,最终呈现出一个生态完整的商业价值。
不难发现,垂直战略之于微博,是一项系统工程,远非“唯流量论”的一锤子买卖,他们希望每一个垂直领域,能在微博上复制并延伸真实的生态链关系,而这也能让单个账号的收益最大化。
多元化商业生态
除了宏观层面的“造新能力”,在对具体作者的“造星能力”上,微博提供的不同行业解决方案,亦能赋能不同类型的大V。
作为一个全媒体格式平台,微博为内容作者提供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长文,问答等多种内容形式选择,不但能匹配多元化的个人禀赋,还有利于塑造一个更立体的人格——要知道,业内早已达成共识,相较于忽明忽暗的流量,一个耀眼的人格,才是内容市场最稳定的交易入口。
以最重要的变现方式电商为例,一个惊人的数据是:微博网红店主和内容导购相关收入达254亿,同比增长36%,今年双十一淘宝女装前一小时交易额Top 10全是微博红人店,6家红人店交易额破亿,与微博有 合作的红人电商机构几乎“囊括”了淘宝女装交易额排名前30的红人店,这种兵不血刃的造星能力,为多数平台所不能比拟。
而红人电商的交易入口,不仅限于单一品类,社交电商在今年已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趋势,今年年交易量大于100万的作者账号数超过2800个,比去年同比增长52%,在母婴,动漫和美食等垂直品类,已开始实现规模化成长,2019年微博将重点扩大电商变现的行业覆盖,试图在更多领域培育用户围绕红人产生消费决策的习惯。在2019年,倘若你想从广告切换到更广阔的电商赛道,微博仍是最值得仰仗的平台。
当然,微博的造星方式不拘一格。比如,由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能力人群,这让微博毫不费力地踏上内容付费的风口,不但可以第一时间完成热启动,还能衍生出多种变现方式:譬如,2018年微博问答的每天回答量超过5万条;通过V+会员也有超2000名活跃作者面向粉丝输出专业知识,人均年收入超10万,累计付费订阅用户达到175万人——别忘了,V+会员今年10月份才开始批量推出,相比于今年的教育市场,明年才是落地生根的发力阶段,至有可能将大V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延展到线下,诞生新的玩法。
其实说到线下,不妨顺便一提,今年V影响力峰会,微博首次在线下举办了“大V见面会”,18位大V出现在不同场次:比如,在微博拥有超过600万粉丝的头部红人雪梨就空降现场,无论是现场的互动方式,还是被粉丝追赶的狂热程度,都让人以为是明星到场;而除了拥有一定大众知名度的大V,不同细分领域“大神”的轮番登场,更是诠释了何为分众时代的圈层化社交。可以看到,遵循着与明星相似的运营逻辑,微博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大V的粉丝资产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最终打磨出一套成熟的粉丝运营体系,这对于大V的影响力构建和IP打造,无疑是幸事一桩。
总之,无论是基于文字还是视频,无论是基于人格还是知识,尽管这个时代有着不同种类,不同力度的内容风口,但作为唯一一个能够提供多元化商业生态的平台,微博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变现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还可以相互渗透,进一步释放个人品牌的势能。
帮作者“过冬”
不难发现,社群,直播,短视频,长文,内容付费……作为一位将近十岁的互联网老兵,不断进化的微博,在延续媒体基因的同时,并未错过任何一个内容风口,这也让更多人笃信他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抗寒能力。
其实过去几年,我自己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就亲眼见证了很多平台的生生死死,但经过一轮轮市场洗牌,微博一直都在,且在“二次崛起”之后活得更好了,这本身已在证明微博具备很强的“反脆弱性”。
更重要的是,微博自己的抗寒能力,也能更好地帮作者“过冬”。
事实上,这种抗寒能力,首先来自对存量用户的深耕能力。众所周知,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池已日趋饱和,各大平台都必须从流量唾手可得的伊甸园时代,进入到深耕用户使用时长的农耕时代。
而令人欣喜的是,当“国民总时长”被不断稀释,微博产生的黏性却扶摇直上,月活达到4.46亿,每天活跃用户接近2亿,用户刷微博,不仅仅是为了“杀时间”,更是希望在广袤的内容疆域,真正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
满足用户基于兴趣的信息刚需,离不开微博的 运营,他们通过改进产品功能,不断加强用户找到他感兴趣的头部用户的能力。举个例子,倘若剖析大V的微博数据,你会发现有一定比例流量不是来自用户关注信息流,而是分散于推荐,榜单和热搜等各种地方,正是通过这种更精准的流量倾斜和关系构建,微博让更多作者从中受益。
我对微博“抗寒能力”的另一种理解,来自它几乎没有任何对标物的“生态容纳性”——只要你的内容与ToC沾一点边,微博就几乎是必选项。
我还记得,自媒体发展至中段,圈子里曾分成两派:“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VS“在一个篮子里专心下蛋”,也就是说,大V是该尽量占据多个平台,还是抱单一平台的大腿——如今行业意识到,独家已成过去式。
但值得玩味的是,在内容分发的生态链里,微博是个特殊的存在。
对于内容消费者,微博是个广场,对于内容生产者,微博更像是个磁场:哪怕在内容创业最繁盛,大V最“傲慢”的时候,无论TA是文字还是视频作者;无论TA在其他地方造了多少爆款,拿了多少补贴,圈了多少关注;无论TA是不是被微博捧红,在其他平台多么意犹未尽,风生水起,所有人最终都会被卷入微博磁场,来这里的一亩三分地,完成最基础的耕耘。因为只有这里,称得上是大V的“社会资产所属地”,只有这里,才能让作者与用户的关系,从冰冷的“生产/获取”,演变为拥有情感依附关系的纽带。
在今年的V影响力峰会上,微博CEO王高飞的结语令人印象深刻:“未来几年,有关流量和粉丝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是唯流量论而忽视精细化的粉丝经营、单纯为了流量而过度去蹭热度、频繁跨领域生产内容而变得没有领域的选择对大家更有利?还是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明确的内容定位,忠诚的粉丝群体对大家更有利?”
我想,如果你的答案是后者,那么无论这个冬天还是未来的四季,微博都会帮到你。
李北辰/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