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微信再次进行重大升级迭代。在微信7.0版本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社交分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面临字节跳动旗下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挑战,通过将「赞」变为「好看」,并新增「时刻视频」功能,几个按钮的变换带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微信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信息流。
巧合的是,在宣布从智能分发走向智能社交的一年后,今日头条在不久前的头条生机大会上透露未来一年的关键词将是「垂直化」,并将会更大力度地将流量往粉丝倾斜,进一步进行社交化的探索,而万众瞩目的全新社交产品「飞聊」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微信的劲敌。
当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不再,微信和头条都开始思考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双方关于「用户时间」的争夺才刚刚开始,如今一个走向「信息流」,另一个则迈向「社交」,内容分发的中场战事,现在才刚刚开始。
两个平行的互联网世界
微信重视「信息流」,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信息流和即时通讯虽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但短视频却正在成为吞噬即时通讯的流量黑洞,至于抖音的爆红更让字节跳动成功收割了大量的年轻用户,而这与腾讯游戏、泛娱乐等业务的用户群高度重叠。
从Questmobile最新数据来看,以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产品,正在给腾讯的即时通讯流量带来巨大的威胁。在短视频行业的总使用时长从3.6%飙升至8.8%的前提下,即时通讯的占比却从34.7%下降至31.5%。关于「用户时间争夺」的战争,硝烟早已弥漫开来。
今日头条的社交化尝试则历来已久,从悟空问答到微头条,再到强调智能社交的粉丝推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头条系的产品都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以算法为核心的中心化模式」。
这种基于用户兴趣推荐的个性化分发,可以让产品流量极短时间获得爆发式的增长,但也正是这种流量分配逻辑,今日头条与用户、内容创作者和开发者之间的关系就永远只停留在弱链接上。
对用户黏性来说,最高效和稳定的方式永远是建立网状的用户关系链,也即「社交网络」。没有社交,头条始终有沦为工具的风险。事实上,在持续3年的高增长之后,今日头条的拐点已致。
根据Trustdata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四款APP的总用户数在9月份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下降,而头条系APP的总使用长在第三季度占比也首次出现下滑。
两大平台对内容分发未来的思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殊途同归,都是寄希望将「算法」和「社交」结合在一起, 但平台自身的基因和局限性,却决定了这种探索想要成功并非易事。
微信为何做不成信息流?
今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明确表示,并不想把订阅号变为信息流的形式,但6月订阅号呈现方式的改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流的雏形,这次的改版则更近了一步,将社交关系引入到信息流的内容分发中。
「订阅号」的信息流尝试,原本是希望能够解决公众号打开率下滑的问题,但半年过去,这个早先的痛点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同样是信息流的「朋友圈」也没能留住用户。
至于「看一看」,在本次改版之前,我们还没看到其有成为用户主要信息获取渠道的可能性,改版之后的「看一看」能否成为朋友圈之外另一个大型「流量池」仍有待观察,但入口和用户习惯仍然是摆在「看一看」面前最重要的难题。
微信为什么做不成信息流?实际上,这并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也不是内容分发机制的问题,而是一种「重度用户」的短见。张小龙曾说希望「用户用完即走」,而信息流则强调留住用户,这两者本身就存在矛盾。
张小龙是阅读爱好者,微信产品经理们是重度用户,媒体朋友们也热衷于社交分享,而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复杂的社交关系」和「习惯于订阅大量的公众号」,当信息量庞大到带来困扰时,自然会想到用「信息流」去解决这一问题。
无论是「订阅号」、「朋友圈」,还是改版后的「看一看」,我们获取的信息主要都是来自社交关系链,但问题是,微信的绝大多数用户来自于下沉市场,他们并未拥有一线城市用户那样复杂的关系链,也不太习惯去主动订阅成百上千的公众号,微信向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量根本就不足以承载信息流。
换句话来说,微信生态中的绝大多数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微信就无法满足,而这显然无法通过「流量分发机制」改变,解决不了这个根本难题,微信的信息流就永远没办法帮助腾讯狙击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又为何做不成社交?
去年的头条生机大会上,今日头条放弃了过去几年强调的「补贴」,而是更加强调「粉丝」的重要性,「千人百万粉」计划应运而生。从智能分发走向智能社交,这是张一鸣深思熟虑后的一次重要战略转型,而这很大程度上也说明,平台想要真正吸引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光靠钱是无法解决的。
如今时隔一年,今日头条预设的「千人百万粉」计划并未完成,寄予厚望的「微头条」也没能承载张一鸣的社交梦。今年的头条则开始强调「垂直化」,寄希望通过内容垂直化战略,丰富内容生态,进一步帮助内容创作者增强粉丝黏性。
「垂直化」的内容战略实现并不难,今日头条只需将流量更多倾斜到相关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即可,但想要借助「垂直化」实现社交关系的沉淀却难于登天。
通过「垂直化」沉淀社交关系,关键在于如何让多种账号角色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提供精品的垂直化内容供大众消费,大众则通过「关注+分享+评论」的互动机制,即是内容消费者,又对这个内容生态进行补充。换句话来说,「垂直化」并非简单的分发流量,更重要的是让内容在特定用户群体中形成流动。
头条用户群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为了获取资讯和打发时间,这和微博用户在此之外,还要获得情感与价值认同有着本质的区别。被算法训练出来的用户根本不在乎谁是内容生产者,他们也没多余的精力去生产内容,而内容生产者也缺乏深入运营粉丝的机会,永远无法实现交叉的传播和互动。
头条系产品始终是流量思维,牢牢把流量分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内容将分散流量汇聚起来,然后再面向广告主对这些流量进行二次分发,本质上是流量的「精细运营商」与「二次分发商」。
知名自媒体万能的大熊对此点评道,「今日头条最大的问题是不把内容创作者当成人,一万粉丝和百万粉丝的时候,所获得的流量没有任何区别。大家辛辛苦苦做流量,但最终还是平台想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完全不稳定的流量分配,怎么做商业化,全是蒙着来的」。
张一鸣曾言「内容创造者不应花费大量精力在于营销,头条号的机器推荐具备更大优势」,头条的根基确实建立在「算法」上,但通过智能推荐快速堆出来的百万粉大号,一定比不上主动关注的粉丝黏性。
头条过于强调「中心化」,却忽略了内容创作者本身对商业化和影响力的诉求,内容创作者始终只是这个生态的下游,并没有参与到整个商业变现的环节中来,他们的角色也更多只是帮助平台生产内容。而被算法所主导的流量分发,也意味着内容创作者没有流量经营权,商业化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一个缺乏商业想象空间的平台,也很难说会获得他们的真正青睐。这个角度而言,头条要想做好社交,就一定要放弃智能,而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这或许也是即将问世的「飞聊」要独立于今日头条体系之外的原因。
微信和今日头条都想将触角伸向对方领域,一个希望将一二线城市用户的使用习惯嫁接到下沉市场,另一个则寄希望借助算法在熟人社交市场撕开一道口子。但用户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创始人对产品的思考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未来的方向。
正如王小川所言,「张一鸣相信数据与算法的价值,让字节跳动;张小龙相信人的意义,因你看见所以存在」,结局或许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