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还有哪些不能推开的科学之门?
这两天“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持续发酵,讨论声铺天盖地。
印象中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各大科技、学术媒体在同一天把中国新闻当做头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却是这种新闻,作为科技媒体从业者真的有点难过。
事实上,关于这个新闻本身的讨论已经够多了,但我们觉得或许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大家:科学伦理的门锁,不仅挂在基因科学上。从生物学、药学到遗传学、神经科学,再到电子工程和AI,人类不应该推开的科学大门还有很多。
在我们批评和指责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时,也应该看到:这次事件或许证明了,在学术噱头与名利场游戏的驱使下,更多关乎生命与人权的科学伦理禁忌已经岌岌可危。事后的指责固然必要,然而预见性的提防与规则建设才是避免问题的根本。
客观而论,某些领域的科学发展,是需要以人作为试验品的。然而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在这个科学家与人类社会的公认准则下。很多科学伦理原则在现代科学史上被陆续提出,从1964年禁止以人体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赫尔辛基宣言》,再到1979年保护医药受试者权益的《贝尔蒙特报告》,直到去年由产业与学术界共同发布的《23条人工智能发展原则》。
学术界、产业界已经连同社会各界,于不同学科中,在科学与生命伦理的矛盾地带设立了禁区。
以下几种“科学实验”,都已经被标注为人类不应该走入的科学禁地:
可能影响人脑的脑机接口与脑设备植入
宇宙和大脑,被认为是人类最终极的两个研究方向。
然而与宇宙不同,脑科学的实验观测必须小心翼翼,涉及活体实验尤其如此。
近两年,无论是产业界还是学术界,脑机接口都成为了新的热门词汇。钢铁侠马斯克投资了脑机接口公司,让这个未来科技的热度突然飙升。
但无论是用电流刺激大脑,这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概念;还是脑机接口、脑植入芯片这些未来概念,都必须遵守一个实验原则:实验必须证明不对受试者本身产生任何影响。
这里的伦理困境在于,对大脑施加某种影响,已经被证明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记忆,甚至自我认知。
这就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想改变大脑中某种特性(比如治疗网瘾),还是增强大脑(强化记忆力),或者让大脑直接与外设设备联系(神经元指挥义肢),都可能带有难以明确的副作用。
比如2016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一位用电流刺激大脑,以期望治疗抑郁症的病人,开始出现怀疑生存价值,无法控制自己语言等问题。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脑机接口、大脑植入设备这些技术,可能以多强程度改变一个人。植入了某个设备之后,人类还能在多大程度保有自己?即使有1%的自我被他者设备所挤占,那也是伦理上无法应对的问题。
早在2011年,美国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公布了一个研究成果,他们通过芯片植入的方式,让昆虫便成一个可控制的“傀儡昆虫”。那么脑机接口等研究是不是也蕴藏了改变一个人,甚至控制一个人的可能?
基于这个风险,科学界共同禁止一切可能对人脑产生影响的实验,尤其反对军事目的的神经科学技术实验。
然而可悲的是,今天我们身边并不乏“电击大脑治疗网瘾”,甚至“用大脑仪器让孩子变聪明”的报道。
教AI做“电车难题”
今天为科学公约所禁止的实验,大部分都关乎人类机体本身,以及胚胎、器官等生物领域。但在纯虚拟的世界,科学伦理问题也愈发凸显。
比如上面提到的《23条人工智能发展原则》,就明确提出禁止训练AI智能体在人类生命中做出选择。直白点说,就是不能教育AI做著名的“救一个人,还是救十个人”的“电车难题”。
这个问题可能看起来仅仅是个逻辑悖论而已,但实际上这却可能引发与激化已经非常明显的AI伦理冲突。
比如AI的歧视可能进一步加重。
中欧某国的一家连锁店,曾经在不久之前被曝光,店里的机器视觉系统被训练为,通过衣着服饰等因素来识别顾客的民族和身份地位。并提醒售货员进行区别对待,以增进销售额。这显然造成了严重的贫富歧视和民族歧视。
美国某海关,也曾在去年被爆出使用AI算法来寻找毒贩。这听起来挺好,但它的工作原理是学习毒贩的穿衣打扮,然而在类似衣着人员出现时,提醒工作人员进一步搜查。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拉美国家的旅客被反复搜查,惹出来种族歧视的麻烦。
在AI已经很严重的歧视问题基础上,做那些拷问人性的训练,并以之作为AI的应用标准,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推导出救援AI先救富人,无人驾驶汽车在事故不可避免时先撞老人这样的问题。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这条让AI学习人性矛盾之路的最终进化版本,或许就是广受唾弃的自动杀人武器。
伯纳德实验
1968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彼得·纽鲍尔团队开始了一项被人指责了数十年的实验。
科学家们让被父母遗弃的两个女孩,葆拉和埃莉丝分别被不同的家庭领养。35年后她们才知道自己居然有双胞胎姐妹。这就是科学史上引发无限争议的伯纳德实验,也被称为双胞胎分离实验。
这个实验的本意,是想要证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究竟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有多少先天和多少后天部分组成。
在两个女孩成长过程中,科学家每隔几个月就会暗中观察并记录一下成长情况,希望从中解答“个性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事实上,双胞胎从小分离也并不少见。然而这个实验的残忍之处在于,实验员必须在明知道双胞胎情况的条件下,不告诉二人自己有兄弟/姐妹,以此来完成实验。
显然,这对于人伦关系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也被列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禁忌实验。
以人类为受试对象的多种遗传学实验
更加需要人类参与受试的,是遗传学领域的若干实验。这次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也属于这一范畴。而在基因技术之外,还有不少遗传学的人类实验被列为禁忌。
比如这两年取得很多突破的光遗传学,在今天也没有证明具备人体实验的条件。
所谓光遗传学,是指向生物体内注射仿生自水母的毒素。从而使细胞膜中某些离子通道可以对光产生反应。然而在用聚焦光束去照射脑组织,可以观察到脑细胞的放电频率。
这一实验已经在小白鼠身上取得了成功,科学家当然最终希望能够以此解释人类的大脑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揭开这个谜团,对生物学和医学来说意义简直无法想象。但由于注射毒素并不能证明对人体是无害的,并且观察脑细胞也可能带来大脑损伤。因此光遗传的人类实验今天还是禁忌项目。
另一个不能做的实验,是观察胚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人类诞生的谜团,今天在理论上可以用在胚胎细胞中注入某种基因,然而通过追踪该基因活性的方式,来观察人类的形成之谜。但由于风险过大,有可能对婴儿造成不可逆影响,其被禁止在孕妇身上实验。
相关的实验还有很多,比如脑组织切除实验、遗传标记剔除实验等等,但就像这次的基因编辑婴儿所引发的争议一样,科学家和全社会,都无法对被作为试验品的真实人类负责。因此锁在门后,等待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才是它们的归宿。
人兽界限实验
还有一项禁忌,是生物学和进化论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和猿,到底有什么区别?
想要搞清楚这个谜题,或许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尝试人猿杂交,以及人与猿互换母体。但显然在伦理上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另一个相关实验,就是所谓的“狼孩”或“人猿”。把动物当做人类来抚养,很多科学家,甚至马戏团和热爱动物的家庭都曾经尝试过,事实证明动物的“通人性”程度始终有限,没有看到太多智力进化的可能。那么如果把人放进动物群体生长,人会依旧保持人性,还是彻底兽化呢?
这也是一个禁止实验的问题,我们只能在文学与影视作品里观察相关题材。
不难发现,科学伦理问题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或者掉书袋者的无病呻吟。如果真的失去底线和禁忌,无论是追求真理,还是财富和名誉,人类在科学上将很快丧失人性,彻底沦为结果的努力。
对科学伦理问题的不断加深认识、推导因果,达成国际共识,是科学安全与人类安全共同的保护锁。一旦锁头掉落,谁也无法肯定大门另一边会涌来什么。
那些门,还是让它们紧紧关上好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