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汽车成为智能终端:三个视角看“汽车运营”的机会与屏障
汽车这个“手机之后第二大智能终端”,今天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延续了上百年的一次性硬件消费产业模式,开始向为车主提供服务、内容的一次性硬件+长期软件消费形式进化。
新技术的应用正在让车主与汽车间原本冰冷的交互关系,慢慢开始融化为柔软的弹性连接,新服务与新商业模式也在这场交互融化中得以进入。
斑马网络CEO郝飞说,以后每个车厂都会设置“运营小二”的岗位;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说,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
但未来汽车运营长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产品运营的机会正在到来。消费者、车厂与互联网企业,必须同时做好准备。
车主的视角:在车里我们是不是可以享有更多?
严格来说,基于车载屏幕和车载收音机以及手机APP,向车主提供软件服务是早就存在的商业模式。但想象空间很小,甚至有点鸡肋。为什么?
原因也许在于,回到交互逻辑的起点,无论是停下来操纵屏幕,还是在车中翻看手机,都不符合驾驶者在开车时候的操作逻辑:开车的同时操作车载屏幕,无论如何听着都不靠谱。并且,一旦去思考屏幕上的东西,也不利于驾驶安全。
但AI等车载智能相继达到落地标准后,用技术来化解人与车间尴尬的交互逻辑,开始变得可能。比如智能技术可以为驾驶者提供这样几个能力:
1、语音交互,避免驾驶者的手和眼离开方向盘和道路,让语成为车载场景的主要交互手段。
2、让车主动观察驾驶者与用户,提供主动建议和智能服务,避免驾驶者过多分心的同时,提供智能驾驶、内容、信息等软件应用。
3、主动去感知、理解与分析驾驶者的需求,避免驾驶者长线思考。用机器智能适应人类驾驶中的碎片化场景。
这三个解决方案,刚好对应于车载智能今天所能提供的语音交互、多模态服务,与机器学习&智能推荐能力。
简而言之,智能技术的成熟,让车载服务得以逃离鸡肋的怪圈。从车主视角看,任何服务都不能影响开车。反过来说,如果能够用新技术的方式,在不影响驾驶的情况下提供更多辅助服务与内容生态,那么选择当然是多多益善。
AI等新技术,正在把沉寂了多年的驾驶舱,融化为更柔软的交互模式,这让软件生态可以插入其中,带来驾驶场景下的生态想象力。
就像智能手机适应了人性中随时呼唤终端的需求一样,车载智能正在适应驾驶者对终端的呼唤。
这样的条件下,车厂已经可以开始考虑,是否可以不仅仅是单纯的一次性卖车,而是把内容、服务等软件能力做成一个新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这门生意面前,还有哪些待解决的困难?
车厂的视角:运营的美好与忧虑
当驾驶者一部分精神可以被智能技术解放,“运营车辆”的商业想象力也就突然挣脱了束缚。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看一下。
我们知道,自驾游其实是一个“结果美好,体验很差”的巨大消费市场。显然很多人都都希望享受自驾游最终带来的方便与简洁,但绝大多数驾驶者都厌恶途中的劳累与大面积无聊时间。
那么在车载智能的帮助下,汽车可以在这个场景中为车主提供什么呢?至少有以下几项可以考虑:
1、自驾游中沿途的各种消费服务,比如过路费、停车场、服务器的购物与餐饮。
2、由车载系统提供的旅游建议与景点知识解说,让车载操作系统的语音介绍和沿途风光与人文风情结合起来,这应该是很多自驾游爱好者的巨大痛点。
3、基于智能推荐对旅途惊喜进行发掘。在旅途中发现更好的餐饮住宿以及玩乐项目,让枯燥的自驾变成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这些能力对于自驾游用户来说十分有益,对于汽车与车厂来说则构成了双向收益:首先集合旅行的智能软件体验可以有效提升商务、越野、旅行向车型的软件溢价空间,因为自驾出游本身也是这些车型的主打功能;反过来,因为这些车型的核心目的就是旅行,用户在其后的旅程中对生态应用的需求与消费也就是绵长可延续的。这对于车厂来说,毫无疑问提供了全新的营收模式——让整车企业与卖车之后的长线出行生态消费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以小见大,这种以智能和生态带动运营市场的方式,可以作用于各种各样的新车市场。
但摆在车厂面前的问题也很突出:想切入这样一个双赢市场,就必须具备运营软件生态与智能技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车厂来说显然是陌生的。
于是产业合作可能是解决车厂在智能时代忧虑的最好方式:想要把汽车运营起来,不仅需要科技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完整的系统架构,更需要将合作产出孵化新生态的能力。
这又给了互联网公司机会。
互联网的视角:汽车之门,必须凑齐钥匙才能开启
车厂的发展轨迹与市场渴望,也带来了市场的新需求,这个需求正在反向变成互联网企业的新机遇。
然而在汽车市场逐渐向科技与互联网公司打开的大趋势下,想要真正获得这块蛋糕却并不那么容易。比如说,想要帮助车厂打开运营自身产品,构成长线营收,那么互联网公司作为新的服务商,显然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才行:AI等智能技术作为先导;完整的平台解决方案作为支撑;互联网商业生态作为服务汇入机制;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作为入口。
这四把钥匙缺一不可,才可能在车载场景这个大方向上,不断完成汽车由工具性向通用性的转变,达成出行即生活,出现即服务的可能。
今天来看,基于AliOS的斑马智行系统聚合了阿里和非阿里生态,可能是唯一聚齐了前三把钥匙的互联网汽车平台。这一点我们从众多的合作案例与数据中可以看出:
基于AliOS操作系统,目前斑马构建了兼容各类汽车硬件的一致性软件平台。已经在荣威、名爵、大通、东风雪铁龙、福特等品牌车型落地,覆盖汽车数量超过60万。
而在生态上,集合了阿里和非阿里多个生态系统的斑马,已经连接了覆盖全国26个省区,102个大中城市的2000+家加油站的智慧加油系统;智慧停车场覆盖200个城市;近斑马联合飞猪在近期推出“未来景区”,并计划3年内升级1000+家景区。
数据说明,这匹斑马已经不只奔跑在技术的想象力上,而是实打实进入了商业世界中完成草场的寻觅。
而第四把钥匙,或许正是今天的关键:在能否把汽车像手机一样给“运营”起来这个问题上,消费者显然是需要车厂给出产品体验的,车厂又是需要互联网公司给出解决方案的,到了互联网企业这里,又必须让消费者给出认同,从原点开始撬动市场需求。
今天,这个原点可能是需要搭建一个“样板间”。
毫无疑问,未来车厂需要在运营自身品牌车辆上,探索更多差异化方式与收益模式。但这条路没有先例和模仿对象,所以斑马决定给出一些消费体验上的示范。
在11月8日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斑马网络CEO郝飞表示:“5年之后,车厂运营利润将与传统整车利润并驾齐驱。今年会是汽车‘运营元年’。”四天后开启的“你好斑马畅行狂欢月”活动,搭载斑马系统的互联网汽车能享受到自驾游、停车、加油、娱乐流量等多项优惠甚至费用全免。
斑马的举动,意义在于让用户的消费体验与车本身发生直接碰撞。否则汽车运营这个复杂的产业闭环就始终是个流于概念的死循环。
打造样板间的斑马,出于互联网产业习惯的“先尝后买”商业模式,让消费者和车厂都理解这个模式是如何跑通的,继而撬动汽车运营的宏观产业命题。
无论“汽车运营元年”是否真的从今天开始,汽车运营的产业思路确实已经在今天打开,驾驶场景能触达的技术体验也在快速增强。
人、车、网之间,一场技术与商业世界的“三国志”才刚刚拉开序幕。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