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马化腾在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发表了《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明确提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开放战略新目标:拥抱产业互联网。马化腾的此番表态被业界视为20岁的腾讯又一次重大变革,将加大To B业务的投入力度。
其实,腾讯的To B业务发展并不算晚,企业微信、广点通、腾讯云等产品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对于市值3000多亿美元的腾讯,几场战斗的胜利甚至是局部战役的成功,都无法缓解腾讯的焦虑。
只有在To B市场上建立起QQ、微信这样的生态体系,才有可能让腾讯再一次成功转型,为下一个十年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腾讯的该不该和能不能
对于腾讯该不该做To B业务,能不能做好To B业务,业界的争论没有停止过。
有观点认为,腾讯是形势所迫。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殆尽,包括微信在内的超级App的用户增长量都开始趋缓,另一方面腾讯收入结构单一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70%的入来自于游戏,无论是政策层面的监管还是社会公众的问责都面临风险。
另有人则认为腾讯根本没有To B的基因,对腾讯能否做好To B业务表示看衰,并预测腾讯此举就像当年阿里倾尽全力去打造社交平台,最终可能落得个惨淡收场。
反倒是腾讯的核心管理层一直想得很清楚,从马化腾到刘炽平近几年都在多个重要场合表示,腾讯要加强To B的能力。在9月底腾讯宣布的架构调整中,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成为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的负责人,这一职位也被看作是未来腾讯To B业务的领军人。
在前几天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汤道生首度阐述了腾讯To B业务的战略路线图:在消费互联网,深耕好内容,让连接变得更加生动、个性化和富有品质;在产业互联网,以云、AI、安全、LBS等为底层基础设施,深耕垂直行业,扮演好“数字化助手”角色。
从他的表述来看,腾讯To B业务全部都是硬仗,与腾讯竞争的不仅有阿里巴巴,也有百度、360,甚至还有商汤科技这样的AI新秀。在与老对手阿里巴巴的较量中,腾讯的To B业务被人认为是落后的,原因是阿里云和蚂蚁金服在公有云和金融领域已经逐渐形成生态,尤其是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阿里云一家独大,市场份额超过包括腾讯在内的四家公司之和。
在腾讯的To B业务真正做出来之前,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并不奇怪。微信横空出世之前,外界对于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看法不一,所以重要的是不是外界怎么看,而是看腾讯怎么做。
满足需求比创造需求更重要
腾讯的发展历程表明,在To C市场尤其是游戏市场,其产品能力与运营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流的。To C市场的成功,给腾讯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也影响了腾讯对To B市场的看法。
C端用户是非常宽泛的,他们有玩游戏的需求,但是玩什么游戏,没有统一的,明确的需求,需要腾讯这样的公司来创造需求,比如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是被腾讯创造出来以后,才成为用户需求。
To B市场不一样,用户是企业而不是个人,他们是有着明确需求的:一家传统企业不需要云服务,不需要AI,不管是腾讯还是阿里巴巴,都很难去影响和改变他。To B市场需要的是,分析并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比用现成的产品去引导、去创造用户需求更重要。
其实,做To B市场不能只聚焦在某一个行业或某一类企业,要分析和发掘各行各业企业的共性需求。To C市场围绕个人用户的衣食住行、社交、娱乐等共性需求,To B市场围绕企业用户,共性需求有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和软件、差旅出行、人员招聘、广告营销等。
围绕上述需求,有些领域腾讯已经在做,比如社交广告;有些领域已是竞争激烈的红海,比如人员招聘;而像差旅出行领域已经有携程和滴滴,办公设备和软件领域并非腾讯擅长,都不是很适合腾讯的赛道。
从前几年的腾讯微博,到当下的短视频,证明了腾讯也并非无所不能,在追赶竞争对手同样吃力,腾讯擅长的是在某个业务(如微信)或行业发展的早期,凭借用户、流量、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起护城河并甩开竞争对手。
马化腾在《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谈到,腾讯一直说专注做连接,希望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我们越来越发现,除了实现人与人的连接,如果大量的‘物’与‘服务’不能全面数字化升级,那么‘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就难以迭代。”
在人与人连接方面,腾讯有微信、QQ,尽管被阿里钉钉从To B市场切走一部分,但在社交领域仍是To C、To B通吃的局面。在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方面,腾讯把购物、餐饮、票务等应用场景交给了拼多多、京东、美团、猫眼等平台,但占据的是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腾讯未来还需要设法从To B市场争夺更多的用户时长。
在To C市场上,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使用时长的争夺已经是白热化,但To B市场的仍是个有待发掘的金矿,就眼下To B市场来看,大部分需求都被相关的公司所满足,唯独有一个领域尚处于蓝海市场,那就是相对比较注重线下的办公场地服务。
办公场地也即办公楼购买或租赁、办公室的装修、运营,眼下仍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但从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办公场地和相关服务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未来企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办公场地具有天然的用户黏性,大多数人每天在办公场地的时间在8个小时以上,对于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是非常大的机会。
WeWork对腾讯有什么启示?
2010年,美国公司WeWork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工作方式——Co-Working,不仅为共同工作者提供了办公场地,同时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社群平台,很快便受到了自由职业者和中小微企业的欢迎,从美国不断扩展到全球。
WeWork是软银集团重点投资的项目,从2017年3月开始,软银已经对WeWork进行了两轮投资,投资额接近50亿美元,上个月外媒还有消息传出,软银希望用150-200亿美元收购WeWork的多数股权。
软银对WeWork的大手笔投资,看中的是Co-Working模式的前景以及对于软银整个战略版图的价值。Co-Working目前还是之发展早期,未来只要占到全球写字楼市场20%-30%的份额,已经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软银的战略版图中,物联网占据重要位置。软银投资WeWork更深层次原因是,办公场地在整个物联网是非常关键的连接点,不仅可以连接同一场地内的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通过移动互联网,不同场地的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都可以发生连接。
腾讯对于Co-Working并不完全陌生,腾讯旗下有自己的众创空间,目前已经在30多个城市落地,其模式与Co-Working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也是将一个办公场地提供给多个公司或者团队入驻,但服务对象是创业公司或团队,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入驻。
国内另一家Co-Working企业氪空间最早也是类似于腾讯众创空间的孵化器,2016年开始转型,原因就在于Co-Working不仅可以服务创业公司和团队,也可以服务不同规模的企业用户甚至个人用户,市场空间比发展前景比孵化器大得多。
作为生产过程中、尤其是高智力密集型行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办公场地不仅是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蓝海市场,也是企业急需提升的一种共性需求。对于腾讯To B业务来说,办公场地也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
首先是社交,Co-Working除了线下办公空间,更多价值在于线上线下融合的社群平台,连接人与人正是腾讯最为擅长的,通过Co-Working,腾讯将有机会实现更多企业与企业的连接,企业与人的连接。
其次是产品,腾讯的To C产品能力强,是因为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在帮它打磨产品。腾讯通过Co-Working这样的线下空间能触达成千上万的企业用户,对于其To B产品向正确的方向改进和迭代能起到很大帮助。
第三是用户,大型企业和机构要么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强,要么自己具备很强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需要也不想要过多依赖腾讯,中小微企业才是腾讯To B产品应该抓住的用户,这也是Co-Working的主要用户群体。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生态,Co-Working是一个适合培育生态的土壤,企业用户在办公场地里不仅需要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需要马化腾提出的“多样化、系统化、安全可控的商业解决方案(BaaS, 即Business as a Service)”,当用户数量、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形成规模后,腾讯的Baas生态才有望建立起来。
对腾讯来说,无论是将旗下众创空间转型Co-Working的服务对象扩大至所有企业,还是投资或收购一家Co-Working企业,腾讯的To B业务都将增加一个重要场景,而且是腾讯擅长且能够发挥用户、产品优势的场景。
一边是正在寻找To B业务突破口的腾讯,一边是迫切需要新模式、新办公服务的企业,两者的结合会有新的故事吗?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