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文/东河

编辑/小C


六月盛夏,袁寒开着车,驶入了京港澳高速。

在服务区停留的时候,他拉了一个微信群,捋了下被风吹乱的头发,然后拿起手机拍了张照,留给朋友们一句话:我走了,再见。

袁寒走得决绝,都没来得及跟朋友吃顿散伙饭。他开玩笑说,赚钱的事儿,得抓紧。在广东待了4年之后,他选择回老家创业——做助贷。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助贷业务示意图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助贷,可以简单理解为,帮助有需求的借款人拿到贷款,也帮助放贷机构获客和拓展业务。

袁寒告诉锌财经,他只需要招几个人,买一些用户数据,然后催着员工做电话销售,搞定一个用户,就能收一笔服务费。

据锌财经了解,一家两百人规模的助贷公司,一个月净利润可达数百万元。

“有时候挺恍惚的,就好像这一切从来没发生过”。这是四个月后,袁寒的感受。

从今年7月份三四十个员工,到如今不足十人,袁寒每个月的收入也从十万元下降至四五万。对他来说,巅峰的日子,只维持了一个多月。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助贷行业相关监管文件列表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用户对助贷机构的投诉日益增多,加之6月份起地方金融办的多次约谈,令袁寒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像我们这种公司,原本就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袁寒说,政策随时可能变化,他嗅到了一丝风险的气息,开始做转型的准备。

和袁寒一样,原本散落在一二线城市各个角落里的助贷公司们已经听到了“风声”。

他们当中,有的开始计划转型做别的相关联业务,有的从一二线城市向更“隐蔽”的三四线城市转移,有的则在捞完了第一桶金之后开始准备“做点别的”。

不管愿不愿意转型,助贷的冬天还是来了。

1

盛世下的阴影

徐蔚是袁寒的偶像,也是袁寒进入助贷行业的引路人之一。他在民间金融圈里,颇有名望。

今年除夕前,徐蔚创办了公司成立以来最不低调的一次年会。

在公司所在地最顶级的酒店,徐蔚订了一个300平米的宴会厅。年会以喜庆的红色为主色调,摆了十几桌,公司200多号员工,各个盛装打扮,悉数出席。

徐蔚平时总是一身T恤加牛仔裤,这一次他特地去买了一套西装,系上深蓝色的窄版领带,神气十足。

在年会上,除了最基层的业务人员之外,徐蔚公司的核心骨干几乎都拿到了“优秀员工奖励”。奖品很粗暴,一个厚厚的红包,5000块起步。除此之外,公司的高管还轮流上台,自掏腰包给大家抽奖,每人至少都贡献了5000块。

年会最大的奖,是两万块现金,最后被一个业务主管拿到了。小伙子拿着钞票,笑得合不拢嘴:“明年,我一定继续跟着老板好好干!”

从去年年中开始转型做助贷以来,徐蔚的助贷公司半年间赚了至少一千万。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在做助贷之前,徐蔚也做过现金贷。2016年底“裸条”事件被曝光。当时女大学生用裸照获得贷款,但当发生贷款逾期时,放贷人以公开照片等手段迫使借款人。暴力催收,一时间现金贷,尤其是校园贷成为众矢之的。

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现金贷的态度也变得不再暧昧。徐蔚敏感地察觉到,现金贷也做不长久了。

那时候,徐蔚的公司已经有了将近100名员工。原有的业务不能做了,转型成了头等大事。

“做现金贷的时候,我们的业务团队主要也是面对C端用户,谁有借钱的需求,谁就是我们的获客对象,这和做助贷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徐蔚告诉锌财经。在他看来,团队、数据和业务形态都是现成的,从现金贷到助贷,只需要转变一个身份:从放贷机构变成信息中介机构。

作为一个信息中介,助贷公司一端面对的是有借款需求的用户,一端对接的则是放贷机构。助贷公司通过了解用户需求,将其匹配到合适的放贷机构,从中收取信息服务费。

徐蔚摸索出了一个基本的业务模型。公司从相关渠道获取用户数据,销售团队通过两轮的转化,将有明确借款需求的用户筛选出来,再推荐至放贷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徐蔚的公司会向借款用户收取一笔199元的服务费,并给予用户一个期限,承诺在服务期限内成功放款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对于助贷公司来说,要做大营收规模,只需要“多买数据,多打电话,多收服务费”,人手不够就招人,没动力就多给提成。

这看上去就像一个电销公司。

半年间,徐蔚的团队翻了一倍,团队的主干都是销售人员。这些员工,不需要多高的文凭,也不需要多丰富的工作经验,只需要懂话术、能吃苦。有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小伙子,每个月可以拿将近两万块。

就这样,徐蔚的公司从“奄奄一息”到风生水起,成了圈子里的一段“传奇”。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商业模式。袁寒的助贷公司,便是复制了徐蔚的商业模式的一个例子。

2017年12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141号文)的正式下发。141号文提出,现金贷业务存在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十分突出,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

当时,P2P 平台等无牌机构普遍参与放贷。141号文下发后,银行不得为无放贷资质机构提供资金放贷或联合贷。无牌机构违规放贷属监管严禁的行为。

由此一大批做现金贷的平台不得不谋求转型。徐蔚说,跟风的公司接踵而至。

“我曾经去过一栋旧写字楼,里面几乎都是各种以‘XX贷’命名的公司,全是做助贷的”。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十来个人凑在一起,买上几台电脑,就开始干起来了。一个月赚个几万块,比起上班拿工资还是要有吸引力得多。

像这样的助贷公司到底有多少?这实在是一个难以精确统计的问题。他们就像小作坊一样,隐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闷声赚钱,是他们最重要的信条。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根据《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除房贷外消费信贷市场规模达9.8万亿。其中除房、车、卡外其他消费信贷规模约5.2万亿,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在45%左右;互联网消费信贷预计达4.4万亿,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逾350%。

巨大的消费信贷市场,促使助贷得以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双赢得诉求。对金融机构而言,助贷有助于帮助其打破地域限制、扩大获客群体。而对助贷机构, 助贷有助于其获得低息稳定的资金、借用银行牌照和征信渠道、培养独立 风控能力、掌握银行+互联网融合体系下制高点等。

2

寒冬来临

“我其实还算晚的,做得早的,早就赚嗨了。”袁寒面露一丝苦笑。

四个月前,袁寒背起行囊,远涉千里,到了一个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今年7月,他有三四十人的团队,每个月光自己的进项就是十万以上。7月,是他公司的巅峰期。但他也注意到,周围做助贷的小公司越来越多,越来越“疯狂”。

“我们最初给到销售人员的底薪是3000块,加上提成,这在我们老家这样的二线城市已经算是不错了”,袁寒说,可恶的是,现在别的公司都给到了四五千。

在这个本来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里,人员开始频繁地流动。袁寒透露,有的员工,还没跟自己说过一句话,就已经跳槽了。而那些业绩表现好的员工,更是成为被挖角的“香馍馍”。“一个月换好几家公司,哪家给的价高去哪家呗!” 袁寒的语气里透着无奈。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其它的成本也在涨,比如数据,半年以来价格涨了接近50%,而且质量越来越低。”但最让袁寒“揪心”的,是网络上对他公司的投诉越来越多。

“一打开百度搜索或者贴吧,全是说我们诈骗,发帖比我们删帖还快。”袁寒说,就连删帖的费用,也越来越贵。

6月份成立自己的助贷公司,一度让袁寒认为抓住了风口,但他抓住的,只是风口的尾巴。从141号文发布后,小贷公司转型做助贷业务是大势所趋。只是袁寒当时并不知道,但是看似繁荣的市场,其实已经乌云密布。

今年年初以来,针对徐蔚公司的投诉就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甚至还有用户打电话到了当地的金融办和公安局,控诉他们诈骗。

“3月份的时候,有金融办的领导叫我们过去谈话了,说的就是投诉的问题”,徐蔚透露。监管部门的意思,让他们处理好这些纠纷,不然也可能采取和现金贷一样的处理方式

据锌财经了解,助贷公司被用户投诉,因为用户在交纳了服务费之后,助贷机构并没有按照承诺帮助其获得借款。由此一来,用户就认为是助贷公司“骗取”了他们的服务费。

也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助贷公司根本就没有对接放贷机构,只是“一门心思”地推销业务收服务费,至于用户最终有没有拿到借款,则被抛之脑后了。

“也不排除有忽悠的成分。助贷公司的销售人员在跟潜在用户交流的时候,一般都给足了承诺,目的就是让你赶紧把服务费交了,但最后放款的事不了了之,用户肯定是不满的。”他还透露,有的公司给的放款期限比较短,收取的服务费也不退给用户,是否涉嫌诈骗,值得商榷。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市场中,有千千万万家像徐蔚、袁寒经营的助贷小公司。随着公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这些公司正在被监管部门盯上。

徐蔚透露,今年6月份,金融监管部门就已开始行动,对辖区内的助贷机构进行摸底排查,对涉嫌违法放贷、诈骗等行为的机构,给出相应的处罚

锌财经了解到,目前多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聚集的地区都已经有所行动。

从6月份开始,徐蔚更多地参与到了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几乎每个月都要被叫去谈几次话,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好像回到了打击现金贷那会儿。”徐蔚向锌财经表示。

3

挣扎求生

10月底的秋风时刻在提醒着袁寒,冬天就要来了。

“成本高了,招人也越来越难,监管部门盯得越来越紧,不好做。”袁寒叹息道。

离袁寒1000公里之外,徐蔚的公司至今还保留着近300人的团队,但是他一直控制着业务规模,也时刻警惕着潜在的政策风险

在一个科技园区,他租了一间办公室,作为他尝试转型的根据地。

“具体怎么转其实我也没怎么想好,同行们都说可以转去做贷款超市”,徐蔚透露。

贷款超市,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类金融产品(主要是借款类产品)聚集到一个互联网平台,供用户选择。其主要盈利来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收取的服务费,二是为金融机构(主要是放贷机构)提供拓客、营销等服务而收取的费用。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在贷款超市这个行当里,最知名的当属融360。2017年11月,融360已成功登陆纽交所。

根据融360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7年前9个月,融360平台上共有金融产品17万多个,有超过2500家金融服务供应商在融360的平台上提供产品。

同时,融360平台上发起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数量从2015年的约850万增长到2016年的约2330万,2017年前9个月约为6440万。

看起来,助贷转型做贷超,似乎是顺理成章且前途光明的

但徐蔚还没下定决心。在互联网的战场上,用户已经愈发向头部平台聚集,相比之下,徐蔚并不能确定自己的贷款超市能走多远

这也是袁寒“纠结”的地方。助贷转型,已成定局,但该如何转型,他仍没有思路。

袁寒的同行李吉宏则认为,既然在政策上没有发生新的变化,那就不要自己先乱了阵脚。他在老家附近的一个四线城市开了分公司,目前已经有了40个人的团队,每个月净利润接近30万

“小地方相对隐蔽,没那多人盯着,人力成本也比较低,再说,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讲人情,好办事”,李吉宏说。

他觉得,助贷还可以继续做,只是在产品设计上需要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如何避免诈骗嫌疑,服务费怎么规范,以什么名义来收更合情合理……”

但光大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小贷公司是否可以从事网络信贷、以及网络小贷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方面,监管层是否会出台进一步的规范措施还有待观察

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金融证券部合伙人律师张丹此前则发文表示,目前助贷领域的风险已经暴露,质疑的声音也将推动监管部门的监管动作。助贷机构应审视其自身业务,梳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及时整改,才能避免监管政策落地时的无措。

监管政策的变动,成为众多助贷小公司头上一颗随时会炸的雷。寒冬之下,如何生存,又该如何前行?他们在挣扎着、摸索着。

曾经信心满满的袁寒,又翻出了4个月前在服务区拍的那张自拍照。

照片中,盛夏的阳光透过他凌乱的头发,折射出不一样的光泽。他目光坚定,咧着嘴笑。

“还真像个有为青年。”他自嘲道。

注:文中袁寒、徐蔚和李吉宏均为化名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11-01
金融掮客的盛世黄昏
在服务区停留的时候,他拉了一个微信群,捋了下被风吹乱的头发,然后拿起手机拍了张照,留给朋友们一句话:我走了,再见。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