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的话题被炒上热门,有人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自力更生的品格,也有人吐槽“孩子书包那么重,家长背个包咋就不行了?”
好事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小学生课本的重量在0.3—0.5Kg之间,每天要带6本课本,还要背上同步阅读教材、写字教材、作业本、练习册,以及铅笔、中性笔、水彩笔等等,重量几乎在20斤上下。体重60斤的孩子,背上20斤的书包,几乎是士兵负重跑的比例。
只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时常出现在数字教育相关的报道中,可为何解决不了小学生书包的重量?
数字教育的“走红”
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说法,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数字教育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登上舞台。
不过数字教育的“走红”,恐怕不是为了给小学生的书包减负,而是数字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世上所有的商业机遇,都离不开四个原动力,要么技术变了,要么用户行为变了,要么政策变了,要么经济环境变了,数字教育连中四元。
技术的变革是毋庸置疑的,如同造纸术出现之后,竹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雕版印刷的纸质书籍,读书也从贵族行为逐渐向平民阶层渗透。
到了2012年,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小孩子们下课后有电脑、有iPad,课堂上却还继续枯燥的黑板教学。如果彼时就能预见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驱动数字教育的原动力似乎还要再强烈一些。
从人口结构上看,90后和00后是典型的互联网原住民,数字教育不缺少扎根的土壤,加上教育部在2012年的政策风向,以及数千亿元的教育信息化经费,自然引发了属于数字教育的红利期。
数字经济的崛起大抵是最重要的隐性驱动。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27.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同时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风口接连出现,数字化人才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缺口。人才从哪里来,公司间可以相互挖角,国家间可以人才引进,长远的规划还是从“娃娃”抓起。
技术G点、政策利好、人口庞大、前景长远,国内数字经济可以说“起步即高潮”,不仅在2013年前后爆发了在线教育创业潮,2010年成立的网龙华渔教育、传统教育巨擘新东方等,也纷纷参与其中。
体型庞大的偏科生
六年时间过去,数字教育已经是万亿规模的市场。
根据德勤的研究报告,2020年教育产业的规模在3亿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2.7%。同时数字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数千家的掘金者,却也出现了不那么和谐的现象:一个体型庞大的偏科生。
比如说数字教育的玩家中,过度集中在线上平台。在线教育的初衷没有错,诸如在线课程、1对1教学、语言类培训等等。只是学校和家庭都是教育的核心,在线教育仅仅解决了家庭场景下的教育问题,数字教育的木桶仍存在短板。
事实也如此,在线教育的赛道上涌入了大量玩家,产品和课程五花八门,且总能够让父母心甘情愿的为孩子花钱。问题是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愈发庞大,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闭环依旧存在。好比说我们看到了小学生厚重的书包,却没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学校本身就有英语课程,回家还要在网上找1对1教学的外教呢。
IT桔子梳理了在线教育过去一年的583起投资事件,其中7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A轮以前,早教和K12成为最热门的投资赛道。一方面早教和K12是家长最愿意花钱的阶段,也是在线教育领域的现金奶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投资者的投机心理,投资的初衷不是教育,而是纯粹为了赚钱,市场不畸形才怪。
在线教育的玩家和投资者,绝大部分来自教育行业网外,虽然瞄准的可能是学校师生的刚性需求,切入方式照旧是剥离传统教育的。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迎合用户对效率、成本的追求,试图颠覆传统教育,实现“猪身上剪羊毛”的商业模式。
结果就是数字教育行业“轻内容重硬件”的乱象,内容领域盗版泛滥,即便是好的内容也一定要捆绑硬件才能落地。小学生的书包仍然很重,家长和学校在数字教育上的投资却一分未少,这才是症结所在。
铺平最后一公里
出行和物流领域用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所传递出的意思无外乎将服务触及目标用户。映射到数字教育身上,难点也是在线下落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铺平数字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网龙副总裁陈长杰
以往对数字教育如何落地的讨论有很多,但网龙副总裁陈长杰在本月18日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议程之一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演讲中给出了新回答,其中的样本就是网龙旗下的网龙华渔教育。
1、全球化的投资布局,将海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内容等引入国内,进而提供数字教育的整体解决方案。
2014年开始,网龙华渔教育开始加大战略投资,比如全资收购英国上市公司普罗米休斯,收购香港科技企业创奇思旗下移动方案业务,投资世界顶尖的全息影像技术公司ARHTMedia,收购美国专为K12儿童提供创新教育游戏的JumpStart,以及收购全球教育网络平台Edmodo。
这些公司有的生产硬件,有的生产内容,有的擅长平台和用户经营,又分属于数字教育的不同环节,帮助网龙华渔教育构建了数字教育的整体解决方案,要解决的是数字教育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在进行全球化扩张,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网龙网络公司先后两次和俄罗斯在数字教育领域达成重大合作项目,并且与印度、南非、巴西、埃及、土耳其、马来西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2、扮演连接者角色,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与优质资源方合作,进而推进数字教育的落地。
陈长杰公布了这样一份合作名单,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北德克萨斯州大学、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都在其中,一起投入智慧学习研发,布局产学研的顶层设计。
以华渔的“101教育PPT”为例,瞄准的是教师的备授课痛点,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覆盖面广、素材类型多样的教育资源库,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教学互动,帮助教师能更简单、快速地调用全学科教育资源及课堂工具。此款软件在今年添加了对教师备课更有帮助的“AI助教”,此技术基于大数据和AI,可以教授不同专业。相比于独立于校园教学场景的在线教育,这类产品或许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3、加速学习和生活的融合,探索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全方位地为学生减负。
倘若把学生厚重的课本都换成电子教材,“家长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的问题”可能就不再是问题。类似的场景构想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难点有两个:一是用科技手段提升学习效率,二是引导学生的兴趣化学习。毕竟家长不喜欢孩子每天对着电脑玩游戏,学校还有升学率等摆在眼前的KPI。
网龙华渔教育的思路或许值得借鉴:今年8月份和人教社签署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动教材教辅的数字化,意在提高学校的授课效率;在兴趣化学习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款名为“101创想世界”的,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快速创作出高质量的2D、3D、VR作品,在授课时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有趣、建构式的学习。
结语
相比于六年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给了数字教育又一波技术红利,也给了解决老问题的新答案。至少相比于数字教育兴起之初的野蛮生长,行业生态逐渐理性起来,仍有人将教育看作是一个赚钱的生意,但也出现了大批诸如网龙华渔教育等铺平最后一公里的玩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