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暨2018中国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创新技术展洽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主持,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资深参事、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任玉岭,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魏加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等重要嘉宾受邀参会,分享未来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
会上,高红冰发表了《新零售驱动新物流》(报告下载地址:http://i.aliresearch.com/img/20180723/20180723000751.pdf)的主题演讲。高红冰认为,新技术驱动的新零售,拉动新制造,对物流业带来了巨大改变,新物流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同城即时配物流兴起,仓储配送协同共享,C端场景物流创新与线上线下供应链融合。
以下为高红冰的演讲实录整编。
很荣幸受到邀请来分享、讨论智慧物流。我分享的主旨是,新零售驱动新物流。具体来说,消费升级与互联网革命这两个因素推动了新零售业态的进一步发展,新零售的发展则又推动了物流业的急剧变革,物流业开始由标准化的大宗物流转向个性化、快速响应市场的碎片化物流。
商业业态的变革导致物流业的变革,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
我的第一个结论是:中国数据经济在新零售、电商方面远远超过美国。
第一组数据,中国和美国在数字经济的应用方向上发生了哪些量的变化?从交易到支付再到快递单量这里都给出非常鲜明的数据,中国的网络零售总额现在是美国的2.5倍,移动支付交易额现在是美国的60倍,快递单量也是美国的2.5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也是一个互联网应用的大国,带来了互联网应用创新驱动的零售、消费、支付,包括物流,都在许多方面超过美国的增长速度。
过去十年,中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超越美国的背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市场化区域空间被打穿,形成统一市场的平台经济,即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货的网站,它已经构成了一个上千万的企业共同创建的统一大市场;二是这个大市场带来了物流业的新现象,大家把它叫做“包裹经济”。
今天中国包裹经济的规模如此之大,去年实现了400亿的快递业务量,每天大淘宝平台产生超过7000万个包裹。这背后有四个基础因素,一是传统的商业基础设施匮乏,特别是在三四五线城市商业基础设施不发达;二是第三次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大量产品和货源;三是极低的物流成本,包括中国快递员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四是城镇化加速后形成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使得快递送达形成了规模经济。
在美国,卫星城与分散居住的特点,一个包裹没有20多美元下不来,在中国,十几块人民币就可以做到。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背后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隐藏要素。
回顾一下传统工业经济领域,过去的沃尔玛体系、奥特莱斯体系,是大型连锁体系,大需求拉动大采购和生产制造,用大规模零售体系配大规模生产体系,来构成零售、商业和物流体系。
但是今天由于电商的发展,由于新零售的发展,一个由互联网所驱动的新型数据经济正在成长。淘宝包裹70%运输半径超过1000公里,这已经不是过去大零售驱动的大规模生产制造和物流系统。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标志事件是2016年阿里平台上的零售交易总额超过3万亿人民币,阿里只用了13年,而沃尔玛用了54年。
所有的品牌商都在讨论一个问题,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在问,因为他们的客户在问他们,接下来零售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制造业会发生什么变化?物流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样一个变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到底应该朝哪个方向投资?应该朝哪个方向布局业务?应该朝哪个方面重新改造自己的能力?形势正处在十字路口,智慧物流应该如何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所以,今天到底什么发生了变化?2016年8月份我陪马总到云南讨论跟云南省政府战略合作的时候,他跟省长、书记交换意见时讲到 “五通一平”。他说,你要发展经济不能只按照房地产那样去搞五通一平,你要做新的“五通一平”,要做电商通、金融通、物流通、技术通、数据通。当时讲的是这五通,要打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
到了10月份,他在云栖大会上又提出了“五新一平”。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种说法,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未来十年电子商务已变成一个传统行业,不再是新兴行业,只有把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新零售。
但是新零售绝不只是一个零售端的问题,一定伴随新制造,而新零售、新制造的背后一定靠新的物流进行连接。本质上,物流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这是智慧物流所不能丢失的重要定位。
2012年前,电子商务的边界非常清晰,一开始是那些小店主们上来开店,紧接着是实体店的店主同时开淘宝、天猫店,后面大家发现制造业企业也上来开店,品牌商也上来开店。网上开店的这些人就是零售商吗?不是,他们基本上把消费、零售、生产、制造、服务业,甚至连品牌、打造、设计、创意全部融到这个统一大市场当中来,形成了今天大众看到的“无商不电”。
这个时候,商业的边界、互联网的边界被进一步融合和打破,形成新的市场、新的边界。如果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电子商务市场法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利用数字信息进行的商业活动,这个定义比较粗糙,按这个定义,今天中国所有的商业都是电商,当所有人都是电商,就没有电商。这些专家、学者、国际组织机构对电子商务的定义,非常抽象,让人无感。对于企业和产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商业在互联网时代,到底什么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5年到2010年,大家都在谈论电商,我所说的是基于PC上网的电子商务,当时还没有 “在线”的概念,但是今天,每个人的手机永远“在线”。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大量普及,移动互联网在改造颠覆整个商业系统,也改造颠覆互联网产业。手机今天已经把所有消费、零售、制造业连接起来,也把物流连接起来。你目力所及的各种商业应用场景,都可以用到线下扫码付款。买货的时候,电子商务的边界已然全部被打破,基于移动网络和实体空间的结合,会产生无数新的商业场景。
所以,移动时代的来临是最大的推动力,在这个推动力背后可以看到几个主要发展趋向。前十年,物流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产业的联动,组织方式是加盟与直营,C端是包裹物流形态;后十年,物流的合作方式重点已经是供应链重构,组织方式在向协同共享演化,C端是场景物流形态,这是今天智慧物流必须看到的方向。
总体而言,未来新物流发展有以下三个发展趋势。
第一,新零售时代,快递进入新常态,同城即时物流成为新增长点。电商的快递包裹过去是经济黑马,但我们现在发现同城物流在快速崛起。从2010年到现在,快递从以往超越50%的包裹增长速度降到2018年上半年的27.5%,而同城配送2017年已经接近100亿,同比增长超过300%。2016年一季度,同城即时配单量仅占快递业务量的5%,到2017年四季度已经占到30%。
第二,市场自下而上开启共同配送模式,与发达国家殊途同归。在仓和配系统当中,之前物流企业自立门户,今天变成大家要在一起建立共享、共创的平台。自发的共同配送系统变成大趋势,也意味着物流业在随着消费端的个性化和制造端的柔性化以后,带来的必然趋势就是物流的社会化。
而社会化所需要的必须是共享经济,所以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必须开放出来跟更多社会上的物流企业来共享资源、共享运力,共享仓储空间,共享配送资源。
日本7-11由大零售体系驱动,日本高集中度的物流产业决定了日本自上而下的共同配送体系的构建。而在中国我们看到了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形成的共配形式。江苏省沛县的飞马配送是典型案例,六家物流公司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分拣集成中心,原来六家每天运送两次共需12次运送,而现在集合起来后一天只需要送4次,节省了30%以上人工成本,大家也都得到了更好的价值共享。
第三个趋势,实体零售从店面转型到供应链转型。实体零售企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物流进一步打穿,实体零售供应链与电商供应链进一步融合改造,实现线上线下一盘货。
原来企业把货放到仓和供应链,今天的货其实大量时间跑在路上。制造端的物流、库存逐渐转向批发商、零售商,最后转向消费者家里,很多人买了许多东西放在家里,不一定有用。今天的货不再是静态的形式在仓库里存放,一个分拣中心的货一两个小时必须出去,仓储库存周期越来越短。当下,货在快递员的车上,在快递员的手里……随着智慧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货在路上。
跨界竞争大幕已经降下!这场数字经济的革命带来一个新现象,就是很多跨界业务成长带来的“颠覆式创新”。最后,我想用四个例子结束今天的发言。
以前在大超市结账付款的地方会放一些口香糖,你排队无聊时就会去冲动消费,但是iPone出现以后,由于等待结账的碎片化时间被手机占据了,所以口香糖的销量掉下来了;原来的食物是放你们家冰箱的,当外卖大规模发展起来后,冰箱的销量连续四年持续下滑,进一步发展,外卖可能会把冰箱消灭掉;ATM机制造商原来是市场宠儿,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出现,银行ATM制造与服务行业的业绩迅速下降。
物流业本身,除了这些悲观局面以外,物流和快递业也出现新的机会——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出现,很多物流企业开始未雨绸缪,主动研究3D打印,主动拥抱变化。当然,物流企业还有个空前的机会,由于可以把货最终送达消费者,是消费者触达的第一界面,因此物流公司有机会变成百货公司,变成商业零售业态的核心触达枢纽。
最后,我们看到:新零售驱动了新物流,反过来,新物流也正在创造新零售。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