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Find X 7月13日开售 OPPO将打破行业沉寂“全面升阶”
智能手机的“T型格局”正在上演新一轮的马太效应。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GfK的全国手机零售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来,销量份额愈发向“T”字的几家头部厂商集结,第二、三、四梯队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从这方面来看,似乎智能手机市场形成了一方为头部厂商,一方为中小厂商的阵地战。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更为激烈的竞争恰恰发生在这些头部厂商之间。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几乎一年一变,在残酷的智能手机淘汰史中,王者成为过去式并不是危言耸听,头部厂商身处高位但仍要紧绷心头之弦;另一方面,头部厂商间往往存在多面博弈,更理性的消费者、更加快速发展的科技技术正成为厂商取得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全新挑战。
因此如何赢得消费者芳心,同时又将硬核科技技术带向市场成为各家厂商的难题。而位处头部厂商以及年轻化标签的OPPO正处于这样的竞争氛围中。在过去一年,OPPO交出了还算不错的答卷。IDC 2017年数据显示,在全球市场中,OPPO市场份额7.6%,全球第四,出货量1.118亿部,相比2016年提升了12%。
纵观R系列以及Find系列,OPPO过往一直给人的印象更多是敢于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和设计潮流。近期,OPPO再次放了大招,推出未来Find X,无论市场、行业又或是媒体均给予了比较好的反馈,OPPO似乎再次成为手机潮流的掀起者。
Find X的出现,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惊喜。正如OPPO助理副总裁沈义人所言:“Find X是一款独一无二的产品。”Find X发布的背后,可以窥见OPPO着力于品牌整体提升的决心,在大浪淘沙之中OPPO也似乎已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轨迹。
行业疲乏期是OPPO超车的最佳机会
一个不得不提的情况就是,智能手机市场正处在疲乏期,不论是消费者也好,厂商也罢。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主要为两个方面。
首先从消费者角度看,换机的刚需没有被有效触发是智能手机出货量难以抬头的根本原因。通常来说,消费者换机无非出于两类需求,一是非必要需求,比如喜新厌旧、被创新技术功能所吸引等;一是必要需求,比如手机故障、老化等。
最理想的情况是消费者同时存在这两种需求,那么消费者换机刚需就会快速转化为切实的购机行为。但是事实是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有所延长,去年10月份知名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球智能机平均换机时长为21个月,而在竞争更为激烈的中国市场,消费者换机周期更是达到了22个月。
消费者换机欲望和需求不那么频繁了,原因也不难理解。市面上的手机进化风潮一波接一波,从相机到全面屏,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消费者已经审美疲劳。换言之,消费者看尽了智能手机的各种花式表演,单纯的堆积硬件已经无法轻易激起消费者换机欲望。
再从手机厂商的角度看,行业内各家厂商小创新虽不断流,但大创新却凤毛麟角。纵览智能手机二十多年的发展史,可以说智能手机发生了由内而外的全方位革命,包括屏幕、系统、充电等,这些技术的创新正是推动智能手机前进最原始且强悍的动力。但近些年来,智能手机品牌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单纯的放置N个摄像头、刘海屏、堆叠显示屏效果等,只能说明是手机厂商对于消费者核心需求洞察的不足,或者说对于行业趋势的把握不足。
其中有一些只能被成为小的创新,这些创新或许能让消费者为之一振,但却不能比肩过去那些革命性的创新,影响智能手机发展进化的能力十分有限。
消费者换机欲望和厂商创新都处在疲软期,这正是OPPO进一步超车的好机会。Find X肩负的正是这一使命,或者说,Find X是OPPO打破市场平静的一个爆点。在市场疲软期,如果能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无疑会为手机厂商带来成倍的品牌和业绩增益。
Find X成为OPPO惯性创新的“试金石”
Find X在行业中划时代的出现,其实并不意外,其中Find系列的用户尤为能感同身受。因为从以往的Find系列来看,将新科技和消费者切身需要的技术运用在其产品上似乎成为一种传统,比如Find 5的全球1080p分辨率屏幕、Find 7的低压VOOC闪充技术等。
如今的Find X,为了追求正反无开孔的极致设计语言,更是创造性地采用了双轨潜望结构ID设计,把前置和后置摄像头全部藏了起来,而更与众不同的是,Find X还将正面多达11个核心元器件都隐藏了起来,从而令消费者有更加沉浸式的不同体验。同时,Find X的出现又让人很意外Find X展示出了一些创造性技术和体验,充电功率高达50W的SuperVOOC超级闪充技术,以及3D结构光下的实际运用效果;
虽说Find X看起来充满未来感,但Find X并没有不食人间烟火。从技术创新和设计来看,Find X其实关注的还是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双轨潜望结构和曲面屏都是服务于用户所期望的正反无开孔浑然一体的设计美学。这也正是OPPO的一直以来所聚焦的核心竞争力。从OPPO R15的各种渐变色,再到如今Find X一鸣惊人的创新,OPPO其实都在围绕用户核心需求做文章,而绝非盲目跟随行业的涌动。
正如沈义人所说:“因为我们公司的使命很简单,就是为用户打造怦然心动的产品,从来不会以一年卖多少台手机、企业做到多大规模、赚多少钱来作为我们企业的经营目标,从OPPO成立到现在都没有这样的要求。”
不得不说,OPPO一直以来强调对于用户的核心需求的洞察是正确的。Find X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Find 系列所追求的科技创新精神有了更好的载体,也有了更好的继承者。从OPPO的未来发展来看,融合了各种创新技术的Find X其实是OPPO对于市场需求以及自我蜕变的一种尝试和证明。同时,这也是OPPO的一种惯性创新。
在OPPO看来,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Find X无疑是OPPO现阶段最好的作品。一方面,OPPO内部认为Find X可以作为其推向市场的满意答案;另一方面,OPPO认为市场对于Find X这样的产品拥有强烈需求,因为在整个市场已经很久没有真正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又同时兼顾艺术与科技的产品。两方面综合起来,Find X可谓生来逢时。
可以说,Find X作为OPPO所创造的一个“新物种”,对于行业和OPPO都达成了阶段性的目标。而基于此,执着于创新和用户需求的OPPO,在行业发展以及竞争势态的催化下,自身品牌正在走向新的台阶。
循序渐进 OPPO迎来全面升阶
事实上行业中的企业进行升阶和成长都是自上而下的,且这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这取决于企业对机会的把握,对OPPO来说,对于Find X这一款产品的把握及推出设计均有考究;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企业对自身的认知和选择性进化,比如OPPO今年提到要在科技创新、品牌升级、市场布局、产品观四个方面开展循序渐进的突破。
当行业变化对企业个体是一视同仁的,所以说,即使是OPPO这样的头部厂商,要完成一系列转变也需要观察市场和行业的变化。但庆幸的是,以Find X为起点,OPPO正在完成一场有关企业基因的升阶。
近期,沈义人谈到OPPO的用人文化时说:“Tony(OPPO CEO陈明永)在公司内部还是很大胆地给了年轻人机会,在过去这是不敢想象的,我在25岁的时候就开始负责OPPO的营销策划。”
年轻领导人沈义人的出现,无疑将给OPPO注入更加灵活、开放、年轻的血液。一方面,从美颜时代开始,OPPO就明确了做年轻人喜欢的产品的发展理念,沈义人作为OPPO国内市场新操盘手,显然与OPPO的产品文化非常契合。
另一方面,沈义人认为“OPPO一直以来都要做打动年轻人的品牌。无论从视觉、形象、产品、风格各个方面,我们都会围绕着年轻人”,而以“年轻”为核心就少不了年轻人的管理和领导,在往后的发展中,这些年轻人与OPPO这一品牌也会产生不少良性的化学反应。
显然,OPPO正在变得更有活力,而年轻元素更为活跃的OPPO也将具备可持续的创新精神,这也是企业走的更远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同时,OPPO也是充满智慧的,它深知,只有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才能让年轻的消费者更好的理解OPPO的产品。
除了在年轻化上的进一步部署,备受瞩目的一点还有OPPO正在构建企业层面的宏观影响力。仔细看,其实OPPO今年提出的四大方面的升级,或多或少都能在Find X上看到影子。比如在科技创新上,Find X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下时期的业内最高水平;在市场布局上,Find X是OPPO进军欧洲市场的第一款产品;在产品观和品牌升级方面,Find X是极具科技技术实力的未来旗舰产品。
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与兰博基尼汽车战略合作、在全球设立六大研究所、五大海外市场业务区等,把这些行动和规划串联起来,OPPO从微观的产品创新到宏观的市场布局,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明年5G时代即将全面到来,所以今年是关键的一年。眼下的OPPO,跟随着市场的节奏,在自己的有序掌舵下,正在迎来年轻化基因与宏观影响力的双重提升,而这也会让OPPO完成品牌力的全面升阶,成为行业的一盏指路明灯。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