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复活:虽然肉体消弭,但你一直都在
我们一直在尝试着永生、尝试着复活,却怎么也破除不了天然的生物属性:细胞要衰老、脏器功能要衰竭。至少到目前为止,无论人类怎么折腾,仍然是免不了一死。
换个角度来讲,如果要复活或者永生,我们一定需要那具肉体吗?或者说,肉身的保存一定是复活成功的唯一标志吗?
未必。
与农耕时代一个人终其一生留给世界的可能只有几本书几幅画不同,在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人可能没了,但他却能以数字的形式把自己留在世界里,比如视频、声音、图像、语言文本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是复活,那么执念于肉身可能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目前更靠谱的复活方式,应该是“数字复活”。
那些在路上的数字复活行动者
所谓数字复活,即将一个人生前的影像资料、社交关系、信息文本等诸多数据综合起来进行处理,用计算机模拟出和真人高度类似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等方式,用语音和语言交流(比如聊天工具)等来再现一个人生前行为特征的复活方式。在进入AI时代之后,由于算法的丰富和算力的提高,实施数字复活的可行性也得到大大提高。
比如俄罗斯的一位女程序员因为无法承受朋友因车祸而死的残忍现实,于是搜集了朋友生前的照片、新闻、上万条文字信息等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利用一个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创建了一个对话模型。朋友、亲戚和家人使用之后,纷纷表示对话内容非常逼真,简直就像其仍在人世一样。
与这位女程序员开发聊天程序不同,瑞典的一家公司则选择以声音的形式进行复活。复活的地点还很特别,是在葬礼上。这家殡葬公司的目的是想让亲友们听到逝者说话,但话也不是乱说的。同上面那位一样,他们也是要搜集逝者的社交媒体、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内容,来对死者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以输出符合逝者性格的回话。然后,该公司也利用 学习对死者的声音进行学习识别,然后合成高度相似的“原声”。
想象一下,在葬礼现场亲属们正哭天抢地地喊逝者的名字,逝者冷不丁回一句:“你哭啥?”也是挺惊悚的。
从理论上来说,以上两种数字复活的方式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然而又有一家公司决定不走寻常路。这家名为Humai的公司的步骤是:首先,把大脑冷冻起来,然后往里面植入一张芯片;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将死者的语言风格、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等以数据的形式经过编码后储存起来;最后,把遗体的头颅再移植到一具人造人体上……
并且,因为人之将死的时候大脑已经衰老了,这家公司还准备着手进行对大脑的修复。
当然,这一切看起来实在是太遥远了,用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来形容甚至都有点太看得起自己的有生之年。但从本质上来讲,其仍然是走的是数字化复活路线。不过,有一点不太明白的是,既然能造一个假身体,为什么不能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假头颅呢?
或许,他们是想以此来作为“复活”的人仍然是原来那个人的标志吧……
这些数字复活行动者有的是纯粹处于个人感情,也不乏公司行为。促使公司进行开发的必然不全是对科技的爱好和信仰,其看重的无非是数字复活背后隐藏的市场价值。
亲人的“灵魂伴侣”和粉丝的“追星神器”
按照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来看,数字复活面对的主要还是家庭用户。它最大的意义应该是有可能推翻“人死如灯灭”的古老说法,将人的生命之灯长期点亮。
爱人希望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兄弟嘴上也希望能够“同年同月同日死”。以前采取土葬的办法,因为没有火化,人们因此还有一点彼人仍在坟墓中的些许安慰。而如今普遍图形火葬之后,推进去是个人,出来是一盒灰,这个人就真的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所以,当尸体被推进火化间的时候,往往也是家属恸哭最盛的时候。
此后,家人要长年累月地忍受习惯失去一个人的悲伤情绪。数字化复活则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阴阳两隔概念的淡化意义,让家属感觉到这个人仍在身边、似乎未曾离开。作为一款心灵伤害抚慰器,它的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
另一方面,数字复活也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家庭节日场景当中。等亲人伤痛渐消,逢年过节上坟或者在家祭祀的时候,来上那么两句对话,真真切切地让人觉得“音容宛在”,或许也会让更多的人看淡了死别,令对死亡的接受来得更加自然。
而在商业层面应用的场景,也让我们看到这一数字复活带来的可观前景。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是运用到商业层面,比如粉丝对明星的追逐方面,可能就不仅仅是“数字复活”,更是一种“数字留属”了。
举个例子来说,张国荣可谓是风华绝代,虽然已经离世十六年了,但世人对他的爱慕从未远去,至今每年四月一日仍然都有大批的粉丝以各种方式寄托哀思。作为影视、音乐巨星,张国荣留存的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因此为其作语音版的“数字复活”并非难事。那么,开一场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的“复活演唱会”,一定是令人期待的。
而最贴近现实的大概要算作“数字留属”了。比如最近比较盛行的一个概念:虚拟偶像。粉丝追星也不必非要亲临现场或者守着机场、酒店,娱乐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对艺人的声音、行为习惯等进行复制,然后销售给粉丝,让其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来自偶像的关怀与宠爱。让唱歌就唱歌,让他聊天就聊天,拥有自己的专属数字偶像,想想也是美滋滋的。
甚至,如果技术可能的话,我们可以突破以文字、语音、视频图像等为形式的数字复活,专门造一个人形机器人,就像《人工智能》中的大卫或者《黑镜》中复制的丈夫一样。虽然有着与真人不同的身体构成,但在一笑一颦之间却与逝去的生命无异。
那么,到了这时候我们可能真必须要好好地思考一下决定人的到底是肉身还是精神的问题了。
复不复活,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用数字复活一个人的话,也可以有不同的复活标准。比如只是让它跟自己的爱人说说话聊聊天,那就只需要把两人之间的常用资料整理一下然后学习处理就行了。但是如果复活人还要面对更多的人,那么就需要其具备识别不同个人和掌握对不同的人的不同话术,否则总是一样的口吻和表情看着确实也显得不太科技了。
而当所有的技术操作都堪称完美,理论上的想象翻身进入了现实,其会给我们的现实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或许西方人民的信仰将有可能受到冲击。几千年来,人们因对死亡无知而虔诚地相信并期望在离世之后能进入天堂。数字复活的实现,可能会逐渐让人们淡化死亡之后将去往何处的猜测。因为,既然没有了肉体,人们还能以数字的形式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缅怀的意义又何在?祈愿升入天堂的初衷又施往何处?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当数字复活真的出现,甚至是以人形出现,我们真的需要它吗?我们真的有勇气去接纳吗?
可以说,数字复活的初衷便是帮助人们缓解因失去亲人而产生的痛苦压抑的情绪。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即便逝者以数字的形式复活,其也不可能再是原来的那个人。对于亲人家属来说,慢慢地消解对逝者陪伴的依赖,依靠的只能是时间慢慢地消逝。毕竟如若不怀念,最好不相见。但数字复活很有可能会对一些人不仅无法产生缓解的效果,反而像是一个时时提醒的记忆投影。所以,如果无法分清现实与想象,对这类人来说,直面死亡的痛苦和折磨大概才是最好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数字复活在未来可能是一个需要进行严格管制的“定制服务”。在进行复活之前,必须要对使用者进行严格而彻底的心理测试,以便其利用更自然的态度去对待逝者,而不是带着深深的执念。
如果往更深的层次思考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永生还是复活,现代的人类正在凭借着越来越犀利的技术利器去对抗自然。那么是否可以这样揣测:当人类一再试图利用技术去逆转生老病死的规律的时候,这极将有可能会变成另一个可怕故事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