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本的厚度与边界:百度的免费AI为什么更受欢迎

原标题:技术成本的厚度与边界:百度的免费AI为什么更受欢迎

2018年,AI落地应用成为行业关键词,当开放共赢基本成为行业共识,百度、腾讯等大厂则更是放出“免费”信号。

从2017年年底,百度宣布人脸识别接口免费开放,一时间打响一场AI“免费战”,随后,又加紧开放步伐,陆续公布语音、语义等技术免费。可以看到的是,至今,百度已经免费开放出AI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从感知到认知全线覆盖。

在最近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实战营第二季中,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更是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百度AI基本以QPS的方式计费,喻友平解释道,QPS代表每秒的请求次数或每秒的请求并发量,1QPS相当于每天86400次调用。以人脸接口为例,百度向认证企业提供每个接口10QPS免费调用量,相当于企业每天可免费调用超过86万次,可以说很惊人。

在领头羊的表率之下,腾讯也按捺不住,在几天前的云+未来峰会上也宣布AI应用服务全面免费,云服务降价。

如果把“免费”的定义再放得宽泛一些,我们会发现谷歌和微软都在今年开放了免费AI课程,智能音箱性价比不断提高、华为和高通的AI芯片开始进入3000元左右的中端机型……

从百度开始,不管对于企业还是普通开发者,AI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易得。

一直以来,AI世界的商业规律都在强调着算法模型的能力和价值。逐渐成长为独角兽的AI创业企业,资本市场对他们的价值核定大多建立在技术能力之上。

如今两大巨头先后提出免费策略,一时让很多渴望以技术变现的AI创业企业陷入了尴尬境地。同时也有声音称,中国AI发展又陷入了移动互联网免费策略的老模式。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中国AI应用是否在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策略”?企业用户是否很容易被AI免费吸引?率先提出免费策略的百度是否让巨头和创业企业们感到紧张?

免费二字的正反面:AI应用的成本不仅是金钱

相信AI产业的相关从业者,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国AI走上移动互联网曾经走过的弯路——低价对于产业链的压榨与伤害、对于市场默认规则的扰乱、对于后发企业的弊端都显而易见。

可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AI的确在,也的确需要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策略。

对于百度这样走平台开放路线的AI巨头来说,只有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多多益善,才能逐渐形成滚雪球趋势,扩大自身的生态效应。因此利用价格优势来降低AI应用准入门槛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实际上谷歌开发AutoML这类快速开发机器学习的工具、开放TensorFlow、维护开发者社区,也都是在降低AI应用的准入门槛,是另一种形态的“免费策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AI的免费又和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策略完全不同。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衡量几乎都在流量上,因此免费策略针对的也都是C端用户。用户付出钱(大部分时候是时间),企业获得流量,是一种单纯的交换。但AI技术面对的大多是B端用户,他们选择某一个技术供应商或技术平台付出的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人力、时间上的试错成本。

试想一下,同样是人脸识别技术,一家厂商虽然免费,但只提供基础算法,需要企业自己动手组配软硬件,如果企业没有相关人才,还得另行雇佣或外包。另一家厂商或许会收取费用,但提供的是从模型训练到硬件耦合的全链服务。综合看来“免费”不一定意味着成本低。

退一步讲,在企业急需AI能力获得增长时,两家厂商提供的都是免费AI应用服务,可只有AI技术更强、更全面的那家厂商才能最大程度的为企业获取增长。换句话说,就算同样是免费应用AI技术,也有性价比高低之分。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百度用全景式AI能力吸引企业

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这些技术看来,不论百度、腾讯或是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甚至在很多细分领域中,百度或腾讯的技术可能都不是最领先的。

可企业用户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购买或免费获得某一算法接口。而是从底层开始搭建AI能力。这其中包含着云服务、软硬件结合、AI开发、数据处理、人才培养等等多种工作。

而目前能提供这些全面的能力的,恐怕只有百度一家。

在第一季百度AI开发者实战营中,百度开放了语音、视频、AR/VR、机器视觉、NLP等五大类目共十四项全新能力。在最近的第二季百度AI开发者实战营上,百度又进一步在平台层上开放了多项能力,至今已经超过100项。

可以看出,百度在AI能力开放上是非常细化和垂直场景化的。光在OCR识别一项上,已细分出了从车票到护照二十余种场景。同时这次百度还提出了不少云+端的整体解决方案、离线解决方案和开发套件等等。都是在帮助那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不同技术基础、环境的企业找到适合的AI接入途径。

上文中提到了谷歌AutoML,其实在谷歌之前,百度就已经上线了定制化图像识别平台,也就是百度EasyDL的最初版本。EasyDL是百度推出的易用性极强的定制化模型训练与服务平台,这次实战营的发布会上,也随其它技术一同免费开放。帮助没有技术基础的企业和开发者获得定制化的 学习能力。

相比单纯开放一两种服务或应用范围模糊的万能算法,百度这种开放形式对于企业来说更具实用性。

能做到这种程度的技术开放,一方面来自于百度自身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百度AI生态中的五十余万开发者和生态合作伙伴。随着开发者和企业的不断应用实践,才能让技术能力细分落地,越来越“接地气”。

包括百度提出的 学习师资培训、AI开发者中文社区等等,也都是在建立配套设施,以完备的生态能力降低企业应用AI的长期成本。

总体来说,技术厂商的AI免费可以被看做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免费——降低技术授权费用、降低云计算等配套服务费用,另一种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免费——除了技术费用外,还着重实用性、易用性和成长性。

百度正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把强势的技术底牌穿插到圈层化的AI服务中去,让AI技术本身、AI技术产品化、AI技术框架等等每一层服务都可以满足甚至超过企业的需求预期。再通过生态链条的打造,让每一圈层中的AI服务共同生长。最终为打造出了范围全面并且能力均衡的全景式AI技术服务——而这种技术服务还是大范围免费的。

百度AI目前的发展成果也印证了一点:企业的确很容易被市场角度AI免费政策吸引,但真正影响决策的还是与企业核心需求所匹配的全景式AI技术服务。

百度的免费,动了谁的奶酪?

那么,率先提出AI免费策略的百度是否让其他AI玩家感到紧张了?

目前看来的确如此。

从在云+峰会上马化腾多次提起云计算业务就能看出,腾讯的AI免费就是应对百度,或者其他可能出现的AI免费企业的一种策略。腾讯显然意识到未来AI技术免费、配套服务收费的可能性,更看到了AI应用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所以推出了这种部分AI技术免费、云服务减价的推销方式。

不得不说,腾讯对于游戏的收费方式简直谙熟于心。像腾讯的人脸核身服务提供25次免费试用,OCR识别技术提供每月1-1000次免费使用。这种推销方式不就是手游里的下载免费、道具试用、首充买皮肤半价吗?相信腾讯也深知自己在AI技术上的优势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了搭配销售云服务这种方式。

相信在未来,但凡是拥有AI技术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AI技术企业,都会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推销。或许是售卖云服务,或许是售卖硬件。在这种可能性之下,更尴尬的或许是科大讯飞这样的专注于算法技术的企业了。虽然同样推行免费策略,但科大讯飞的护城河决定了它只能提供部分端点免费,总体服务接口收费的策略,并且强调核心技术的分层收费和测试收费,以此来保护为数不多的现金牛。

术业有专攻,AI产业也一样是一个分工明晰的产业。虽然随着技术和产业的阶段性发展,不同的分工圈层会呈现出不同的热度和吸引力。但当产业分工开始正常运行之后,相信分工圈层也会回归逻辑链上应有的模样。在这个逻辑上看,有着强大AI技术造血能力,同时拥有完善的AI产业圈层、移动业务赋能体系的百度,确实是最有底气把核心技术和大规模应用端口免费化开放,并且不惧怕以此出现的营收率问题。战略地缘决定了战略手段,百度的身位决定了它敢于对外进行更精准和激进的免费策略。

这样看来,高度贴合应用化的百度,很可能让同类平台和算法公司的免费策略产生落地真空化,快速达成市场饱和。那么百度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或许也就不言而喻了。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5-28
技术成本的厚度与边界:百度的免费AI为什么更受欢迎
原标题:技术成本的厚度与边界:百度的免费AI为什么更受欢迎2018年,AI落地应用成为行业关键词,当开放共赢基本成为行业共识,百度、腾讯等大厂则更是放出“免费”信号。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