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是阿里巴巴第14届“阿里日”,据了解本次阿里日全球有超过1万名阿里亲友报名参加,当天马云将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为102对新人举行婚礼。
在这个寓意“阿里对家人的感恩和让世界发生美好变化的勇气,将永远不变”的节日前夕,回顾阿里巴巴这19年走过来的历程,从最初湖畔花园的18个人,走到如今的6万人,阿里巴巴的发展内核是什么?马云曾说过,阿里巴巴有一个愿景要活102年。那么,靠什么永葆青春?未来阿里巴巴又将如何应对复杂环境的诸多挑战?这一切都离不开阿里巴巴的“人才战略与组织创新”。而对此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童文红。
以下内容来源于童文红女士在近期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上的演讲整编。
我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到现在已经18年了,下面把我们是怎么做人做事的和大家分享。
随着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家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组织是不是没有边界?未来的人怎么管?会有一堆难题。
但是,无论社会怎么变化,组织形态怎么变化,其实本质上和人一样,最核心的是要探讨组织的内核有没有变。
内核就像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一样,只要这个东西在,不管碰到什么变化和困难,这群人都是有智慧的,可以走过去的。
阿里巴巴的3个“相信”
在阿里巴巴19年走过来的历程当中,内核是什么?
阿里巴巴从1999年到走到现在,我总结阿里巴巴有几个“相信”,这几个“相信”使阿里巴巴从最初湖畔花园的18个人走到现在的6万人,一直到今天为止,这几个“相信”始终都是阿里巴巴组织里非常深的道理。
第一个“相信”,是对使命愿景的相信。
马云在1999年提出的时候,没有人听得懂,也不知道在讲什么,大家只是出于对马老师的“盲目崇拜”,就跟着干了。
今天阿里的核心干部,即使在我们上市以后,大家实现财富自由以后,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非常拼命、非常努力地工作,完全是出于对使命愿景的相信。很多企业的使命愿景是挂在墙上的,而阿里的使命愿景是跟业务绑在一起的。
当时做B2B,后来做支付宝、阿里云、菜鸟物流等。直到去年提出的“五新”战略,即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新技术,这一路下来各种战略的制定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使命紧密相连,一直延续,一直没有变过。
第二个“相信”,是对文化的相信。
阿里是一家人,加入阿里这段时间,你的生活、工作、你的血脉跟这家企业连在了一起。文化有很多词可以描述:境界、亲切、通透等等。
前不久,合伙人跟所有十年的员工做了交流,也问到这些员工,组织这么大,有没有问题?组织这么大,有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什么继续留在阿里?他们说,他们看到的问题不比新员工少,但相信这个组织有进化的能力,相信组织能够朝着不断发展的方向前进。
内部最喜欢形容阿里巴巴的一句话,就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儿”。一辈子说长很长,说短很短。在阿里十几年以后,所有的生活工作都跟这家公司连在一起,所有好朋友都是这家公司的人,虽然工作很辛苦、很累,但是心里很开心,觉得很温暖、很亲切。
这就是对文化的相信,如果没有对文化的相信,阿里坚持不到今天。
第三个“相信”,始终相信人是组织里最重要的。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人,我们相信人的发展,只要每个人在组织里得到发展,就能激发出内在的力量,就同样能够让组织发展。
这三个相信是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也有很多人离开阿里巴巴自己创业,在外面创业的阿里系CEO有五百多位,他们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前橙会”,我参加过他的活动,浓浓的阿里味道。
虽然他们已经离开公司,但是踏进他们的圈子,就发现好像恍如就在阿里一样。正是这三个“相信”,让我们一路走到今天。
活102年秘诀:战略×组织
我对组织是很看好的,组织如人,一路走来阿里巴巴也一样。
未来的组织是没有边界的,但组织是有自己的特性的。阿里巴巴也有自己的气质和特性,就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有一个愿景:要活102年,而且是要活得好。
102年,我认为,从乘法上来讲是:战略乘以组织。如果再理想主义一点就是:理想主义乘以现实主义。102年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前瞻的战略,再配上一个非常鲜活组织的机体,才能永葆青春。
为什么很多人只看到阿里巴巴好的地方?其实阿里巴巴走过很多弯路,这个过程中始终秉承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
我们刚开始说做全球十大网站,后来我们说要做商业的基础设施、做平台,现在马云又提出要做经济体、全球化、生态化,还要有家国情怀,这是阿里巴巴理想主义的一面。
理想一定要有,但是光靠理想主义,没有现实主义,没有成绩是万万不可的。阿里巴巴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我们常说,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每个人都要站在自己最好的表现之上,不断挑战自己。
这样就把很虚的价值观搞得很实,比如“独孤九剑”,后来又有“六脉神剑”,包括管理人员有“九阳真经”。
在六大价值观的基础上,考核干部带团队好不好,推行文化好不好,有没有领导力,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务实的。在每一个周期里的考核都非常严肃、认真地进行打分、交流,这一切也都跟大家的“升官发财”息息相关。
一方面,我们是用理想主义牵引着大家不断往前;另一方面,又非常现实主义地告诉大家,我们是一家企业,企业必须首先自己活下来,要活的好,只有做得到好以后才可能对社会有更大的帮助和发展。
这是阿里巴巴这个鲜活的集体呈现出来的现实,这里面有它的理想主义,也有它的现实主义。
细看组织三部分
阿里一路走来,到今天为止19年的时间过去了。去年马总把我从菜鸟的位置换回到集团的HR,我从业务的角度重新回到组织的视角来看,对我自己也是有很好的帮助的。做业务的时候都是很刚猛地往前冲,而回到组织就会更全面地去看。
组织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组织文化、组织治理机制以及组织能力。
第一,组织文化。
回看这19年的历程,比如文化,阿里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简单、开放、通透。
我们对这些文化的呵护花了很多时间,我认为合伙人制度就是最大的组织创新。在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下,我们对董事会的影响、制度设计的过程、合伙人的定位到底是什么等等,都会慎重地坐下来讨论。
第一大定位,马云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传承、捍卫阿里巴巴的文化。公司的文化一定跟创始人相关,马云一直坚守着文化的传承。因为业务会不断变化,但是文化和使命是不变的,特别是文化要一脉相承下来,要走102年。
每一个新员工进来都要上“百年阿里”,去年一共做了157场“百年阿里”,新员工培训之前讲历史、文化。最早期的时候是9天,后来因为组织规模越来越大,HR忙不过来,我们就想能不能搞浓缩版,现在六万人了,不能跟两千人一样,就调整成了5天版本的,这件事情后来被马云知道了,他坚决不同意。
他说不行,一定要改回来,他觉得业务再忙,在新员工入门阶段,花上9天时间去全面完整地了解阿里巴巴的历史和文化,去请更多高年级的同学,请合伙人、总裁给新员工讲课,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又从5天改回了9天,157场,每场9天,一年要花1413天的时间在新员工文化培训上。
业务这么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发展当中,只有这样的坚守才能够让文化非常朴素又非常踏实地走到今天,包括我们还有“百年湖畔”等等。
第二,组织治理。
我们现在可能习惯叫“治理”,当多元的经济主体、多种经济生态在一起时,更重要的应该是规则。
透明可以说是治理最好的基调,为什么?凡是只要能够拿到阳光下的,一切都不是问题。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在阿里的内网(阿里味儿)畅所欲言。这个内网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实名的,每个员工可以在上面发任何信息,甚至可以反对马云。
所有的发帖全部都是实名,我们有开放邮箱,总裁层可以收到的任何一个一线员工的意见,我们不接受匿名的任何东西。
实名就是践行简单、通透文化最好的行为。
有一年一个一线的员工,是B2B市场部的,他觉得主管绩效考核的时候,对他的评估不公平,于是在内网发帖炮轰自己的主管,下面跟了一堆帖子。主管和HR也都跟帖发表观点解释,帖子跟得很长。我们内部把这种叫“神帖”。
当年的CPO是彭蕾,CEO是老陆,发帖的那位同学和他的主管、HR五个人都坐在直播间里,现场直播过程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一起来反思。最后结论到底是这个同学对了,还是那个主管错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所有一线的员工看到管理者的开放和坦荡。
也让管理者看到,其实我们在不断奔跑的路上,管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因为你是主管就是对的,这样的事情在阿里巴巴内部并不是鲜为人见的,而是常态化、经常性的。
第三,组织能力。
我们在能力上提出了“三心四力”。
组织是一个活的基体,我们都知道,要干好工作,心力、脑力、体力,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为什么员工会愿意付出心力、脑力、体力呢?
很多时候大家都说,越聪明的人越难管,只要你把他自己的梦想驱动力和组织的梦想驱动合成一体,他的心力、脑力、体力才会真正愿意花在工作当中。
基于客户价值和需求的组织创新
很多人说阿里很大,做得太了不起,我每次听到这种话都如坐针毡,为什么?
其实我们自己有很大的危机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19年的阿里巴巴,和我们想做的百年企业来比,还只是19岁的孩子。
第一,环境的挑战。
其实我们面临着非常非常多的困难,外部的区块链技术、IoT、量子等等,技术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
比如“云、物、移、大、智”,现在确实泡沫比较大,云里雾里的。其实“云、物、移、大、智”才刚刚开始,未来怎样跟产业结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不知道,今天仅仅看到一点端倪而已。
阿里已经找不到词形容自己,它不像一个公司,所以马云提出了经济体。经济体背后代表的是多元的、网状的架构。
我们的达摩院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名同事去了,而且来了一堆科学家,和我们以前做电商、网站技术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自己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包括从平台到生态也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对一个组织的文化、治理以及整个能力来说,到底要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自己也在尝试。
面向未来,其实已经不是面向未来,未来已经来了。
接近未来的过程,也是阿里正在从平台到生态的过程,平台到生态的共赢,对组织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马云去年提出了一个关键词,“Humble”,不光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
当你面对复杂的局面,有没有能力制定规则和制度?如何让设计的机制真正能够让各方的生态共赢?这是非常难的,我们自己也在尝试。
什么是创新?我觉得创新就是当你真的认这件事情,有120%的心想要把它做好,所有的精神都专注在那里的时候,智慧就开了,智慧开的一瞬间,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创新。
没有无缘无故的创新,一定是基于有迫切的客户价值和需求。
我们的员工平均年龄26岁,有一个400多人的集团直属干部的管理队伍,是阿里巴巴的组织部。组织部里有越来越多的理工男,我们去年组织了400人的感知之旅,把全集团业务分成13个大模块,阿里云、菜鸟都是其中一个模块。
同时又分成一百三十几个小组,到各个生态的角色里去。去各个生态角色里访谈消费者、上游企业、投资人、合作伙伴、ISV等等。两天时间回到团队以后,做大型的组织演练,有点像系统排列。
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在自己的创新里参照了U型理论,从心理学上看到的家庭序列排列,把这群人分成13个大组感知,让大家原音重现,感知他和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原来很担心,一帮理工男能不能受得了这么感性的东西,结果大家非常有感触:大家感受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因为市场竞争带来的客户体验的下降;感受到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合作伙伴、ISV在狭小的生长空间里想要发展想要壮大的心。
大家有了体会之后,就能找到怎么解决问题了。
第二,组织的创新。
灵动的组织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创新。未来的世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网状的组织里也是一样。我们把新赛道上很多团队做了单独的股权激励计划。阿里已经是一艘大航母,不能把所有的东西拴在这艘航母上。
阿里巴巴以前倡导平凡人、平凡心,成就非凡事。我经常开玩笑,如果今天来阿里巴巴,估计简历都递不进去。
现在是非凡人、平凡心,做非凡事,所以人的内核不能变。我们很多年前提出来,阿里巴巴的内核是:聪明、乐观、皮实、自省。
马云是我们集团最大的CPU,今年又在这四个方面上加了三个观:未来观、全局观和全球观。
马云一直在身体力行,他的时间很宝贵,但是他每个月把全集团未来潜在的总裁班子都选出来,大概有20多个人,每个月花一天时间跟大家泡在一起,互相交流对行业的看法,带大家开眼界、拓展思维。
阿里巴巴虽然有很高的理想主义,但是非常脚踏实地地在做事情。
所以,人才战略也好,组织创新也好,一定只有内化、细化成非常扎实的行动,才有后面真正的成果出来。
一切并不都是光鲜的,我们一路走过来犯了很多错误,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只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能走得过去。
人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我去年问马云,我也没做过HR,一路做得挺杂的,前台做过,中台做过,后台也管过,你对HR有什么期望?马云说HR的使命先定下来,让每一个进入阿里的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商场就像战场,我们一定要重视HR团队的建设,不能把HR做成工具。如果把HR做成服务部门、工具部门,就不能走向未来。
业务是刚性的,就像是男人,HR就像是女人。业务是要竞争的,但如果文化不夯实,就会阴阳失调。
女性遇强就要柔,所以HR就是他硬你要软,有的总裁柔的时候你就得刚。只有HR跟总裁有很好地配合的时候,才能阴阳平衡。
阿里走到今天,离102年的路还有很远,前面还有很多未知的困难等着我们。也有很多不确定性,谁也没法预测,但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住这样的信仰,对文化的相信,对人的相信,坚信使命能够传承下去,即使未来再难,我们还是能够很精彩地走下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