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三次思想大爆炸将至,我们该做好哪些准备?|刘兴亮
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图/来源于网络
↡
01
我的出生省份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众所周知,地上文物看山西,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元代以前建筑在山西。唐代建筑可考的有七座,五座在山西。大家要了解古建筑古文化,到山西走走,俯拾皆是。那里的人也保留着乡土中国的许多特征。作为一个山西人,出生在黄河边,我感觉自己也是源远流长的。
当然这并非说我自己是文物——毕竟我才四十岁,尽管对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探求欲,但我从事的却是互联网行业,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互联网行业的大佬颇有几个在三晋大地走出来,牛逼如百度的李彦宏,热闹如乐视的贾跃亭,均来自山西。在古老和现代的结合点上,山西人占了不少。我们既对历史有天然的亲近感和领悟力,又能用当代视角去挖掘历史背后蕴藏的社会肌理与脉络。按照克罗齐的观点,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站在最前沿去看待过往,你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02
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知识爆炸。
第一次是公元前几世纪的所谓「轴心时代」,那时的古希腊和古希伯来,以及中国的战国时代,产生了恢弘的历史变革,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类文明进程短期内获得了重大突破。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民族区隔与文明认同都是从那时奠定的。彼时形成的各民族经文在历史中的不断开展与解读,形成了文明内部的画卷。
不夸张地说,我们汉族人的文化根脉就是在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产生的,当时的儒家墨家法家并驾齐驱,但儒家的礼法系统后来成为了国家维持制度的意识形态。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源头,精神图像,意识根底,都集中于儒道系统。
所谓轴心时代的知识爆炸,包含着一些根本的命题。首先是求知的精神弥漫于许多人的思想中。圣贤们开始追问世界的来源和人存在的意义,这样才有了赫拉克利特的火,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毕达哥拉斯的数;我们中国则是《道德经》里提到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释了宇宙来源的问题后,就是人的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干什么?随即产生了认识论,人们开始研究概念,名实,范畴等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公孙龙、惠施等都在这方面有很高的建树。
轴心时代的另一个伟大的人类成就是宗教的产生。这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受到局限与对人在此世所受的困扰有关。对灵魂的追问和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出于某种意义上的悲观和绝望诞生了宗教。人不再停留于现实中的吃喝拉撒睡,而有了某种超越现实的意识,爱、同情、怜悯、是非等情感意识成为人高贵的象征。
轴心时代的知识爆炸带着令人费解的谜团,它更像是来自上帝的杰作。但发轫于西欧的第二次知识爆炸则有很多线索可循。
首先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人们追慕古代的盛世,发掘过去的文献和资料,与此同时,宗教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铜版印刷术导致知识的急速传播,伴随着新教体系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又催生了工业革命,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数万年历史都未能实现的。
所有这一切带来了一个无比繁复的人类社会,欧洲的扩张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世界的发展格局,它的制度、理念、技术、军队与移民,带来一个与中世纪完全不同的地球图景。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受惠或领命于那个时期的知识爆炸。
然而,在西方面临第二次知识大爆炸和精神解放的时期,中国人则陷入了停滞。因此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大爆炸在欧洲以外的世界里久久没有回应。
但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新对生活的改变带来了功利主义和重商主义精神,在充分竞争的世界里,大至国家,小到个人,只关心个体成长中「获得承认的愿望」,人们不大关心灵魂的去向和人的死亡,现实生活中风尚华离的气氛与物质生产的极大发展相得益彰。
人们生活在纸醉金迷的时代氛围中,经常陷入莫名的空虚与精神匮乏中。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基点似乎面临坍塌,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只能追寻诸神远去的踪迹,而看不到神的存在本身了。
这就是为何我们今天看到这些两千年前的竹简而内心激动的原因,我们希望追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感受文化累积的脉络,追寻人类前行的步伐,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提供新的符号象征系统。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迎来人类的第三次思想大爆炸?
03
我的正解是第三次思想爆炸即将来临。因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反促进作用力,将倒逼第三次思想大爆炸。库兹韦尔在它的《奇点临近》一书中曾描写到:在「奇点」到来之际,机器将能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自我完善,超越人类,从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这并非耸人听闻的事情。倒退二十年,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甚至之前,人们就不断谈论着人工智能。但它的实现几乎是忽然之间发生的,人类最顶尖的围棋选手败给机器人,在思想界产生的震动前所未有,然而常人似乎对这类变革行为习以为常,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代新的科技产品的诞生。
问题的诡谲之处恰恰在于,人工智能的推广与普及不会危及到人类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普罗大众才会成为这一革命事件的未来牺牲品。所有这个奇点到来之前,大家认真听听我说的话,早做些预防和准备,可以说是未雨绸缪的举措。
现在我们正一步步朝着库兹韦尔预言的方向前进,一些「简单粗暴」的工作正在被智能设备全面取代,让人类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到技术革命和创新方面。很多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这是因为在这些岗位上,机器人不要求工资,不会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不会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并且在精细度和准确度上都有人类无可比拟的优势。
有很多工作都将被机器人取代,我预测比较早发生的会有如下几类:
首先是工业生产线上的工人,包括大部分商品领域的工人,都将被机器人取代。这已经发生了很多年的事实,在某一天会大范围发生。富士康的工厂将不再担当血汗工厂的恶名,因为那里将来找不到血汗,顶多有些额外的机油落在地上。
其次是缺乏互动性的服务业工作人员。比如商场的收银员,售货员。最直观最现实的例子是高速公路的收费员,随着ETC缴费系统的普及,这些工作人员逐步下岗,之所以现在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不是出于技术原因,而是社会原因。
再次是一些以统计学为重要基础的技术工种。越是需要精确的工作越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越是需要弹性的可变化的工作受影响越小。比如开药和做手术的医生,由于自己的记忆和对症状的判断必然带有个人主义的情绪影响和缺陷,肯定不如机器带来的确诊更科学。
与之相反的是导游,人们不愿意听到一个机器用相同的方式介绍陌生的场景,而需要更动听的,更具唯一性的讲解,于是机器很难取代他们。当然,那些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问题的职业很难被取代,比如心理医生。
当然,人工智能波及的范围之广,之大,之深,远非我们今天能想象。就像微型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候,谁也没料到它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危机,与当年的互联网普及又很不相同。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没有从一开始侵蚀传统行业,只是随着电子商业的发展而开始了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局面。它甚至创造了许多新岗位。
然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带来完全不同的情形,很多人会成为职业领域中的多余人。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人如何完善自己来应对这种局面。这时候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与知识,并且关注最前沿的知识发展就成为重中之重。
不学习新知识的人,总是被最先淘汰的人。这条社会定律,不会过时!
04
我对未来的三个预测:
▏1)工具形态:人脑的开发。
人的大脑开发利用了多少?按照闹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对大脑的利用是非常小的比例。大部分的脑细胞是出于沉睡状态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无论如何发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有这一切都以人脑为模拟对象。
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机器人反过来研究人脑,从而得到更快的计算工具,更大的存贮工具,并且还能下载、转移、传承人脑中的存贮的内容,并随意配置人脑的计算能力——比如多个人脑进行协同工作,就像现在的云计算。
实际上这情形一旦出现是毁灭性的,所以我相信科学家和人类学家以及建设政治的精英人物,会在这一发展方向上设置很多认为的预警机制。
▏2)意识形态:形而上学的兴起。
形而上学必将兴起,或者说宗教生活将成为人类的工作之一。形而上学与信仰领域将不再只是哲学家们和神学家们获取高层次精神满足的通道,而将成为社会性的一股教育浪潮。这是因为全体人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之后,必将如同那些少数的贵族一样,开始追寻个体存在的意义,并触摸到高于现实的精神世界。
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宗教神学的是,未来的形而上学领域不局限于探讨象征体系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比如中国的儒学,是不指向来世的,只对此生此世的生活做规范和指导。未来的精神哲学领域将是一种含有信仰与仪式,科学生活的复杂的高级形态。
彼时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未来的职业和生存,而在于精神领域的建设和洞见。从现实的角度,就是博雅教育将成为普遍形式。
▏3)组织形态:部落的兴起。
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使语言不再成为障碍。借着相同的思想或行为目的联结起来的思想部落将会比公司组织甚至政府组织更为牢固,其关系也更为紧密。
这种联接是基于人的触角的无处不在而形成的。与过去人们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完全不同,任何个体都能接触到全世界的任何人,独特的人格特性,相同的趣味和价值观,都将为他们的联接提供基础,而通道则是无处不在随手可用的。这种部落不在于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而在于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它甚至将取消国界。
05
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思想大爆炸,我们该做好哪些准备?
找到一个思想组织?变身成一个哲学家?开发自己的大脑?这些或许都是需要,但就我们现实的处境而言,有一些思想方法是可以给我们更具实践意义的指导。
第一是反常规的认知。
什么意思呢,情商虽然仍人在社交领域里发挥作用,但如何学会与机器相处就不是情商能解决得了。「机器智商」才是关键!举例乔布斯、比尔盖茨的宅男成功法则。他们根本不在意同龄人在足球场、驾驶室、情场上的呼风唤雨,而是专注于尖端领域里的深入可能性,于是在各自领域里成为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
要培养反常规的认知能力,关键点在于儿童时期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并从中发展出一种可以伴随终生的兴趣,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教育和学习。
第二是终生学习能力。
就是说我们过去的传统教育将失效。你不可能用考试能力来面对复杂的形势,考核也不在注重这些。注重的是终生学习能力。因为信息时代的任何领域都可能随时发生更新和迭代,如果你不能跟上潮流形势,不具备学习和吸纳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就会被其他人所淘汰。
而终生学习能力不在于你天天都念书和学习,而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分辨新的知识的形态特征与功用,并把它们占为己有。
第三是感性思考能力。
感性思考能力过去都被划归为女性所专有,其实这是个误解。任何人都有感性认知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感官去识别外界物体的表象,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类就是所谓的感性确定性在发生作用,没有这一层的认知,人就不能发展出更复杂的理性认识,也不能发展出逻辑演绎体系。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机器人是逻辑演绎体系的绝对主宰,但人的感性功能是它们不具备的,这时候各种新的创建和联接,以及预见能力就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所以,不要怀疑自己的想象力,让它无边际的发挥作用,将是你出奇制胜的法宝。
我斗胆假设自己被一个战争机器人追杀的话,我不会逃跑,而是选择与它拥抱——真不知这一招会不会奏效。但,还能怎么样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