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专题报道,中国平安科技创新磨剑十年渐出鞘

摘要:“人工智能几乎会影响所有行业”,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在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中,便以专题文章又一次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这家以严谨专业著称的杂志,在文章开篇便引用了有着30年历史的

“人工智能几乎会影响所有行业”,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在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中,便以专题文章又一次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

这家以严谨专业著称的杂志,在文章开篇便引用了有着30年历史的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案例。据文章介绍,用户在通过平安旗下的App申请贷款时,潜在借款人需通过视频回答关于其收入和还款计划的问题,平安的后台系统便可以通过监测近50个细微的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讲真话。

《经济学人》文章认为,中国平安其将测谎仪用于贷款申请的审核,是人工智能进一步深入落地应用。而这间老牌的金融公司因为科技转型的主动出击和耀眼成果,不断受到境内外市场的瞩目。

大象也能起舞

IBM的传奇总裁郭士纳曾写过一本著名的商业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书中曾记录了IBM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如何在新技术革命冲击下实现转型的过程。不过相对于当时被媒体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坟墓”的IBM,平安这只大象显然是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选择了毅然选择了转型,拥抱新技术。

2018年是平安集团成立30周年,在过去10年间,平安已累计投入500多亿元用于创新科技的研发与应用,而作为一家老牌金融集团,平安目前拥有22000多名科技研发人员,专利申请数达3030项,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技术领域。这样的技术积累也让平安正在迎来技术应用成果的收获季。

《经济学人》杂志中报道的将测谎仪用于贷款申请的审核便是平安在科技创新方面厚积薄发的成果。用户在通过平安旗下的App申请贷款时,潜在借款人需通过视频回答关于其收入和还款计划的问题,平安的后台系统便可以通过监测近50个细微的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讲真话。当然这只是平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中的一项。

根据公开数据,平安的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达到99.8%(世界第一),声纹识别文本相关准确率达99.7%(世界第一),54种复杂微表情可以实现1秒识别。而在应用层面,平安人脸识别累计调用量超过10亿人次,覆盖金融、医疗、生活服务、安防等200多个集团内外部场景。声纹识别在App登录、身份核查、黑名单识别等10多种场景上线。

而在人工智能与具体行业应用的结合中,平安科技的平安颖像平台提出了将鲁棒控制理论与 学习及迁移学习等人工智能先进算法 融合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了“肺结节检测”精度95.1%,“假阳性筛查”精度96.8%,这两项均是国际医学影像领域的权威评测LUNA测试结果的世界第一。

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面前,平安这只大象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成为了起舞者,甚至在不少领域实现了“领舞”。

平安为什么能做好技术创新?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安高层对于技术的重视。2017年平安确立了未来十年深化“金融+科技”的战略规划,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也在平安2017年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平安利用科技提升自身的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以外,逐步开始将这些领先的科技走向社会提供服务,形成新的利润来源”。

新技术没有成为压倒平安的稻草,反而成为了平安进一步增长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平安各项业务高速成长也带来的巨大的场景需求,这也是马明哲坚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与平安现有的核心业务相关”的技术创新理念。

历史上很多经验证明,大公司单纯搞技术科研,最终能够转化为实际落地的成功案例寥寥无几,最著名的或许就是当初施乐实验室与苹果的故事。施乐实验室曾发明了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但它对人类技术史最大的推动则莫过于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1973年,施乐实验室推出了Alto电脑,这是首台把计算机所有元素结合到一起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但遗憾的是,施乐公司并没有将Alto电脑应用于商业发售和推广。而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参观了施乐的Alto电脑之后,立刻受到灵感启发,便有了后来影响深远的“Apple II”电脑。

相比于施乐们,平安对技术的重视是因为其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由业务需求产生的技术创新动力,新技术再应用到实际业务场景中,促进业务的发展,甚至将这些新技术以开放平台的形式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使用。在平安科技 学习平台负责人王健宗看来,其“一个愿景就是希望能够做到服务、保险以及银行领域的 Intel,核心就是科技”。

以平安技术平台服务的一家消费金融客户为例,在其推出线上贷款产品的初期,缺乏有效的反欺诈手段,欺诈比例始终很高,但上线平安科技的人脸识别方案进行身份核验后,欺诈的申请量从最初的46%降至5%以下。

而在平安内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平安普惠O2O贷款依靠智能风控平台有效降低信贷损失,新增销售增加2.5倍,逾期降低66%,信贷损失下降60%。效果同样显著。这种来自业务端的技术需求更加清晰和具体,更容易指导技术开发,另一方面,尤其是对于人工智能这样需要一定场景和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的技术而言,这种基于实际业务需求的新技术研发也更容易借助平安的场景和数据优势。

将科技能力向社会输出,为产业赋能,而不仅仅是为自己所用,这也是平安战略转型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科技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而作为中国金融领域最为重要的玩家之一,对科技重视的平安也自然最容易享受到这一金融科技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

时至今日,中国已有7.3亿互联网用户,年线上交易额高达2.8万亿美元,巨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在线业务催生了大规模的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长尾用户大众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陈心颖眼中,“中国拥有最有利于金融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

而中国金融行业原本不错的利润产出则让像平安这样的巨头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新技术研发,最终将平安打造成了一家“战略赋能型金融科技公司”。

大象起舞背后的启示

有一组数据最能体现出平安的体量:成立30年,拥有170万员工和代理人、1.66亿个人客户、4.36亿互联网用户、总资产6.5万亿、市值1.2万亿左右、旗下四家独角兽估值超400亿美元。而体量巨大的平安一旦起舞,它所带来的势能也是巨大的,爆发出的价值也便更大。

很多人一直有所谓的传统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概念划分,实际上,真正追求成长和发展的百年企业,是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变化,吸纳新技术的,甚至愿意对外开放自己的技术成果。

无论是在业务发展,还是内部的技术研发,乃至对外的投资并购,平安一直都是秉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或许这是这只起舞的大象给同类和后来者最大的启示。

大象并非不能起舞,只是大多数时候,习惯了安逸,无法承受起舞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大象们便往往不愿意选择起舞,而在自己的舒适区中慢性死亡,眼睁睁地看着新技术蚕食自己的身躯,等到感受到钻心的疼痛时,再做任何反抗都已是徒劳无功。

这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些非IT技术企业,同样也包括像雅虎、诺基亚这些盛极而衰的“大象们”。2007年,《福布斯》杂志的封面曾这样写道“诺基亚迎来第十亿名用户,还有谁能追的上这家手机帝国”,但最终的答案或许我们都已经看到了。

对于大象而言,做大或许不是难事,如何做到大而不倒才是难事。对于平安而言,马明哲一直以来都十分敬畏技术的革新,但他对科技和AI智能的发展一直独特的思考——“AI的发展必须落地应用,为人服务,否则仍是单纯的黑科技”。

在马明哲眼中,让科技真正落地生活化场景才是平安的基因和优势。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安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都始终围绕着真实的应用场景,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平安的科技产品矩阵正在成为平安增长的新动力,并逐步登陆二级市场。

在2017年2月,平安便宣布旗下三家科技公司——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金融壹账通分别顺利完成定向私募融资计划,融资金额分别为4亿美元、11.5亿美元、6.5亿美元,而与此同时,平安好医生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A1申请表格,准备登陆港股。

新技术+良好的业务场景,构建了平安新的商业生态,正如德鲁克曾经说的那样,“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平安这只“起舞的大象”不仅仅是赢在了在技术上的投入和产出,更是赢在了将技术与自己原有业务的结合和转型中。

而随着10年技术投入正在进入收获期,无论是从资本运作层面,还是从业绩层面,平安正在进入一个收获期。

结语

“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平安2017年年报辞中用岳飞《满江红》中的这句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也正如马明哲所言,八千里路的征程对于平安而言尚在途中,“行百里者半九十”,平安依靠10年的技术创新积累,正在打造自己的科技力,并将这种科技力赋能到自己的业务中,并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并形成平安的新利润来源。

对于希望打造一家百年企业的平安而言,30年只是开始,而真正的征程刚刚拉开序幕。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4-12
《经济学人》专题报道,中国平安科技创新磨剑十年渐出鞘
摘要:“人工智能几乎会影响所有行业”,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在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中,便以专题文章又一次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