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消费者觉得手机里的AI有点厉害,总共分几步?
让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所有科技成果进入生活,都不是一小部分专家或者企业的独自完成的。而是依靠一大群人的智慧,才能把技术输入更大一群人的生活。
比如说电器时代,众多家用电器、小型电器层出不穷,才打开了民用电力的普遍市场。再比如PC时代真正到来,不是几个半导体和计算机巨头独自起舞的结果,而是无穷无尽的软件开发商、互联网开发者,甚至游戏开发者,共同堆砌出的庞大时代。
用我们熟悉的话说,这个大概就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技巨头只是个中间环节,是杠铃中间的杠杆——没有它当然不行,但真正有重量的其实是两边。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花齐放的应用生态更加证实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但进一步到了AI时代,似乎我们还没有找到新技术时代里的“大众智慧”。
今天越来越多的手机设备在鼓吹AI功能与体验,但从市场回馈上看,似乎消费者并没有真正觉得所谓的“手机AI”有什么不同,甚至有声音表示AI无非是手机的新溢价手段而已。
到底怎么才能让消费者在面对手机里的AI能力,说一声“哇,有点厉害哦”?在今天来看,引入更多人的智慧去征服万千消费者,似乎是最靠谱的选择。
3月19日,在香港Linaro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发布了全新的人工智能开发板HiKey 970。这款新的AI开发者装备预计本月上线发售。
或许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契机,可以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移动AI开发生态的“疑问三连”:
1. 为什么一定要有开发者?
2. 开发者需要的是什么?
3. 到底怎么把开发者的智慧端到用户面前?
这年头的AI,什么都不值钱,除了想象力
写作本文之前,我简单搜索整理了一些谷歌新闻一周之内关于AI的新闻。各种AI大概可以干以下这些事情:用AI防鲨鱼、用AI学写中国书法、AI预测人类死亡时间、AI预测比特币价格走向….
注意哦,这仅仅是一周之内,且还没有把视野放到更多AI花样的学术界。对比一下,你手机里的AI能干什么呢?很大概率只能美颜自拍和弄个背景虚化吧?是不是感觉弱爆了?
说到底,AI是一种基础运算方式的变化,它改变了机器的交互、识别、理解等多个基本能力,重新定义了计算机这东西的界限何在。
在接下来算力更加高效、数据资源更加充沛、平台能力接口更加完善的前提下,AI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廉价和普及,唯有一件东西会在AI的世界里始终弥足珍贵,那就是开发者的想象力——当AI开发者拥有了一个点子,并且知道如何去实现它的时候,一整个新世界的大门可能就会开启。一个医疗算法可能会改变亿万人的医疗健康;一个图像识别技术可能改变我们的旅行体验;一个压缩算法可能改写全人类的数据流通速度。从这个逻辑看,AI开发者想象力的上限,就是我们的未来。
但为什么在手机中,我们却没有看到这种想象力爆棚的AI体验呢?很简单,因为贫穷限制了开发者的想象力。确切地说,是终端算力的贫瘠和开发路径的穷困,限制了移动AI开发的想象力边界。
这种尴尬,让我们敲开了端侧AI的大门。
端侧AI:没道理让算力限制想象力
让AI应用在手机这个活跃度最高的硬件种类上跑起来,早就不是什么新鲜命题。毕竟AI的识别和学习能力,需要更多的实时数据和不间断的训练过程,在今天的人类世界中,恐怕没有比手机更好的温床。
反过来说,也没有像手机一样可以让AI快速产生用户价值的市场。毕竟AI不是个新东西,历史上的AI浪潮归于失败,就是因为工程化难度被低估导致市场价值沦丧。不能用的技术肯定不是好技术。
于是让AI技术跑在手机上,成为了国内外友人的共识。谷歌还推出了专门帮助机器学习任务跑在终端的TensorFlow Lite。各种花样的手机AI功能其实并不少。
但为什么我们始终没有见到这些应用来到自己的手机上呢?原因也很简单,移动芯片支撑不起来足够的端侧运算需求。由于AI任务有自己的 学习运算需求,用CPU+GPU的模式会带来功耗和能耗上的支撑不足,不是卡顿严重就是根本跑不起来。而引入云计算又会产生很多问题。
比如视频、图像类的AI任务,假如要上传到云端进行算法处理再传回手机,那么无论如何都是有延迟的。直播的时候永远自带延迟效果,相信用户从手机里爬出来踹飞主播的心都有。
而另一个问题,是AI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而手机用户识别的更多是自己与家人朋友的相片,以及周遭生活的各种图像与信息数据,这些东西上传到云端永远是有风险的。扎克伯格那种眉清目秀的都叛变革命了,咱们还是小心谨慎点好。
种种迹象表明,想要打开开发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可以尝试在手机世界中进行AI开发,终端AI算力就是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于是我们看到去年华为推出了搭载NPU专用硬件处理单元的麒麟970芯片,随后推出了几款产品,以及全面向开发者开放的AI开发平台HiAI。
而苹果的A11神经仿生芯片也是类似的思路,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取生态开放的方式。
但可以相信,接下来更多移动AI芯片+开放开发平台会成为标配。毕竟说到底,从来没有一个信息技术时代,是在硬件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发生的。
从村口到战场:生态之路必须两头打通
在必须引入开发者和具备了终端计算的前提条件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让开发者真正走入移动AI的世界,到属于他们的舞台开始表演。
这有点像指引村子里的勇士,到战场上去大展雄风。需要的不仅是给勇士以武器铠甲、开出足够诱惑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村子得有一条能通到战场的路!
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移动AI的生态之路听上去很近,但真正打通却需要很多步骤和强有力的技术体系、赋能方案以及商业势能。
我们可以以华为麒麟970和HiAI开发平台为例,看看平台与开发者之间的赋能关系,究竟需要打开哪些关卡才能打造相对完整的生态布局。
首先,开放的开发平台,是开发者运用终端计算能力执行AI开发的前提。在麒麟970推出之后,与之相关的HiAI开发框架也很快公布。迄今为止,历经4个月的不断升级, HiAI已经由V100升级到V150版,新版本不仅兼容性极大提高,框架、API接口、文档与工具方面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支持,算子计算能力更是从42个提升到99个。
当然,仅有平台还是不够接地气。有机器学习开发经验的朋友应该会知道,今天最难找的不是开发框架,而是适配硬件开发的开发板。很多开发者甚至要绞尽脑汁才能得到一块适合自己开发任务的板子。
基于此,我们今天看到了上文提到的HiKey 970开发板。作为华为的第三代开发板,HiKey 970具有相对完善的开发环境,并且高度配合华为的移动AI开发战略,集成了华为的HiAI框架以及其他主流神经网络框架,除了支持CPU和GPU的AI计算外,还支持基于NPU的神经网络计算硬件加速,能为端侧AI的开发使用提供便利。
在开发的技术接入之后,我们应该看到更多开发者面临的其实是学习成本、市场压力等等技术以外的问题。这就需要平台不仅起到技术支撑体的作用,而是通过多种赋能方式,将开发者真正送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在学习方面,HiAI架构目前不断有新的公开课在全国巡回举办,还有固定的教学课程。在赋能开发者的政策层面,华为制定了“耀星计划”,从人才培养到开发支持,从创新支持到营销辅助,面向不同对象,提供资金、平台、资源的全方位开发者赋能。
或许对于开发者来说,今天更重要的是华为的APP分发渠道与市场潜力。截至2017年底,通过华为应用市场等生态开放渠道,开发者直接触达3.4亿的用户。其中海外用户超过2000万。这样的市场潜力,当然是应用开发者不能错过的,尤其在发力AI生态的过程中会有针对性推荐,这对于很多移动开发者来说不吝于打开了市场快车道。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300家移动应用与HiAI架构达成了合作,开始进行应用的AI化或者开发AI独属版本,涉及AR、短视频、社交、购物、拍照、翻译等主流应用种类。
可以看出,从技术开发到市场流量,两头打通的移动AI生态之路,需要照顾到开发者的多种技术需求、学习成本以及利益诉求。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手机真正步入AI化,能够让用户“哇”地一声惊叫出来,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
当然了,只要这一声就够了。当一个人尝试并习惯AI的价值,传统计算的世界就会显得那么无味。
于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