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会彻底抛弃古老的精益生产吗?

摘要: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中国制造2025大计划之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复活制造业,业内人士也忙着收集资料、做PPT、开研讨会,连续不断的高峰论坛,让人无限感觉:全球制造业立马就要上天,而且从事制造业

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中国制造2025大计划之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复活制造业,业内人士也忙着收集资料、做PPT、开研讨会,连续不断的高峰论坛,让人无限感觉:全球制造业立马就要上天,而且从事制造业也就成了一件“无尚荣光”的事情。自然地,在这种高峰论坛上,大家讨论的都是些高端的前沿科技,自动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汇。

谈到机器人的时候,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对着身旁的郭台铭说:鸿海负责给机器人予躯壳,而软银负责给机器人予灵魂,意思是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颇有建树;马云也来凑热闹,他预言新零售之后是新制造,希望线上带动线下,而且对现有中国制造的人才体系感到深深的担忧,认为现有体系已决定了中国制造未来二十年;铁娘子董明珠则希望打通百姓厨房和自家的工厂,老百姓要什么样的电饭煲,什么样的空调和抽油烟机都能借助先进的4.0体系直接反馈,省去中间的经销商赚差价的过程,从而做出全球最低成本的家用电器。

显然,科技大佬的思维足够超前,领先真实制造业15年,反过来说就是:现在的制造业远不如蓝图中勾画得那般完美。中国工人依旧要爬到几十米高的位置,一砖一瓦地垒砌高楼,他们的子女则要端坐在流水线上,拧一颗螺丝或者贴一张标签;工厂主依旧要求机器24小时运转,自然人则要配合上夜班,车间里始终分不清白昼和黑夜…

在这种背景下,古老的“精益生产”模式依旧大行其道,它始终支持着中国制造业以最低的成本做出优质产品。笔者认为,纵然是中国制造2025成为现实,精益生产模式也仍然是整个制造业的精髓之一。

古老的精益生产,有何神奇之处?

精益生产从未高频率地出现在各大高峰论坛,它是日本早期丰田生产模式的总结,逐步体系化、理论化,再推广至全世界。过去20年,日本、台湾、中国沿海的制造业都是靠着“精益生产”模式,来应付大环境里的诸多困难,时至今日,制造体系变得庞大而繁杂,但总也绕不开“精益生产”模式。

首先,精益生产模式最重要的一根脊梁就是流水线,制造管理者常常会把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比如汽车拼凑、智能手机组装等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动作,包含拧一颗螺丝,刷一层绿漆等等,如此流水线模式对每位员工的技能要求都非常低,有利于快速培训和提高生产效率,非常之神奇;而流水线另外的好处则在于,一旦生产开启,全部员工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节奏完成工作,任何人的懈怠或者异常都会导致WIP(在制品)堆积,管理者只消一眼就能看到生产线上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一些大型的制造业内,管理者几乎把全部的工作都做了充分分解,搭建起一条条“无形”的流水线,每个部门都负责一小块,但每个部门都要承担全部的压力,用最简单的技能去应付最全面的压力,总结下来就是:流水线系统足够完美,员工的技能变得不怎么重要。

其次,精益生产之于时间和空间,有着近乎“让人绝望”的挖掘,车间规划者有时候会把流水线设计成U型,这样员工就不用走来走去,也能操作多台机,充分利用了或者说压榨了员工的每一秒有效时间,另外,精益生产会要求设备精妙、小巧,只要能完成工作,绝对不允许有额外的空间需求,而且在符合消防法规的前提下,绝对不允许有任何idle空间,除了平面上的挤压外,精益生产还会设计双层或者三层的堆叠模式,连空调风管的设计都会考虑是否有机会调整,传统的风管是铁质的,体积非常大,但因追求空间利用率,竟然开发出一种“妮绒”材料,不仅重量轻,体积又小,现如今笔者真得分不清楚:究竟是精益生产推进了空调业,还是空调业的演进催生出完美的精益生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精益生产模式把工作都拆解成流水线模式,这就意味着全部单位都要齐心协力,任何人掉链子都会影响全局,显然,这种模式也是高风险的,对顶层管理者的规划、协调能力有着非常强悍的要求,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型制造业内,基础技术员工的待遇远远落后于高端的管理人员或者项目经理。为了让所有人都认同“精益生产”的模式,管理者常常要求“新入职者”要去车间进行实际操作,以充分了解第一线的状况,做出“最接地气”的决策,也正因如此,大型制造业的系统常常已臻化境,而他们的基础人才却始终是基础的砖头,从而注定了其中高层稳定度高,基层的离职率高居不下的事实。

中国制造2025和古老的精益生产,应该相辅相成

消费者之于品质、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前的一件衣服只需要挡住身体重要部位即可,类似原始社会的树叶都行,现代人穿衣则要美观、保暖、透气,还需要个性化,时而要求统一的大品牌Logo,时而又想说些自己的座右铭,这就要求制造业具有快速的调整能力,囊括来自消费者琳琅满目又变态的需求。除了衣服之外,食品、空调、智能手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订单的起伏,巅峰期、低谷期的巨大差异,给予现代制造业经营以非常大的挑战。显然,单靠古老的精益生产和流水线工人的双手难以应付这种挑战,而自动化、大数据、AI算法之类的又太过虚无缥缈,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变现为实际的制造能力。

唯一可行的路,是基于古老的精益生产,把自动化、大数据、AI算法之类的局部,作为改良精益生产的工具,它们的存在前提是能改善制造业成本,提高产业链效率,而不是作为“面子工程”,牛哄哄得不接地气。

平心而论,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些项目尚处于概念阶段,尚没能成为优质的制造能力,比如一些自动化设备,体积庞大,身高3米,变速器和自动感应等功能附带一大堆,最后却只能贴一张胶纸而已,显然,这是不符合精益生产的理念的。真正的研发之路,应该是套用精益生产模式的理念:要求自动化设备能用最简单的装备完成任务,体积则要小巧,易于搬动和改良,剩下的就交给技术人员,克服种种难关,设计出“接地气”的产品;大数据、AI也类似,这些都是非常宏大的课题,企业或许只取一瓢就能满足自身需求,拿大数据来讲,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应该是依托于数据分析来发现车间里的浪费和效率低的部分,也可依照历史数据的相关性,相对准确地预测出未来订单情况,从而达到精益生产的目的,总的来说,要殊途同归,要古今结合。

古老的精益生产自有神奇之处,也存在无法回避的缺点,它把流水线生产效率推向极致,却让人类开始变得愚蠢,中国制造2025最核心的做法无非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自动化、大数据、AI释放人类的双手。(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4-07
中国制造2025,会彻底抛弃古老的精益生产吗?
摘要: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中国制造2025大计划之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复活制造业,业内人士也忙着收集资料、做PPT、开研讨会,连续不断的高峰论坛,让人无限感觉:全球制造业立马就要上天,而且从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