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有消费者举报:有人将国产硒鼓包装成惠普等名牌产品通过网络出售。得到消息后,阿里打假特战队协助无锡警方展开调查。经过近1个月调查摸排,警方锁定并抓获了制假售假分子李某和严某。
两人之前想在淘宝开店,但生意还没起步就被平台查出售假,不仅店铺被关还被工商罚了钱,在高利润诱惑下,李某和严某又开始用朋友圈揽客,微信支付收钱,卖完了删除收款记录。两人反侦查意识较强,警方取证困难。目前,两人已被取保候审。
淘宝一边打着假,制销假人也变相“复活”,在其它平台卷土重来,也是real无奈啊。
最近,阿里巴巴呕心沥血地发布一份《2017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全方位360°无死角解构打假之路。
现状:制售假分子入刑率不足1% 震慑力不强
回顾2017年,淘宝的打假清单收获满满。其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
阿里平台上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同时,阿里巴巴主动承担起公安的“线人”,通过假货实时防控体系,主动向警察蜀黍爆料。截至2017年,阿里巴巴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并协助全国各级执法机关打击制售假团伙窝点,抓捕犯罪嫌疑人1606名,捣毁窝点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堪称“打假小能手”。
然而,警察蜀黎和阿里巴巴一边打着假,理一遍费了好大劲的鱼儿却跑了,真是有苦难言。
2017年阿里曾公布一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排查出4495条销售额远超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接收1184条;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为469例;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阿里巴巴抽取33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发现已判决案例涉及47人,其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比例高达79%。
可见,尽管淘宝加大了打假力度,但部分制售假分子心里却偷着乐,怀着侥幸心理。根治假货,最需要的还是严惩不贷,才能震慑四方“假货”。
分析:高密度打假下 假货源头无法根除
那么让制售假分子入刑,就可以根除假货了吗?常年关注“打假”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冷静分析,“打假之难,依然难在制假售假代价太低。犯罪成本太低,这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
可见,低成本犯罪让制售假分子们有恃无恐。同时,尝到了这种甜头,他们开始“吃一堑长一智”,居然学会了玩隐蔽术!玩法一,换平台——不少制售假团伙开始跨国跨平台流窜,向微信、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转移。玩法二,“走出海外”,不仅通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引流售假,还直接将制假工厂转移到海外。可见,在各地执法机关的打击下,假货商如野火烧不尽,源头没有根除,反而分工越发细致,反侦察和隐蔽能力大大加强。
举措:联合社会一切力量 制假入刑迫在眉睫
当制售假分子开始与国内执法机构玩上“猫鼠游戏”,凸显的更是现行相关法律已难以适应打击此类犯罪迅猛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比国外,知假售假的商家过得一个比一个“惨”。在美国,初犯者会面临10年以上的监禁,重犯者将面临20年以上监禁和500万美元的罚款,因假货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人将会被终生监禁。同时,制假售假初犯者将而对于公司处罚就更加严厉,罚金高达1500万美元。
相较之下,国内的“打假”是小打小闹式的惩罚,有些甚至‘养假’、‘养大再打’,致使制假售假行为更加肆无忌惮。”
针对刑事判决处罚过低的现状,2017年起,阿里巴巴已经率先通过民事诉讼手段“追杀”售假者。例如,去年的3月,淘宝开启了“打假第一案”,通过民事诉讼对多个平台售假商家持续追偿。这一方式初见成效,截至12月底,已向法院提起诉讼12起,全获立案,一审宣判2起,开创了全国首例公开宣判的电商平台诉售假店铺案的先河。
有“灭绝师太”之称的阿里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强调,“打假绝非易事,需要全社会共治。2018年,阿里巴巴将继续协助执法机关打击线下制假源头,不遗余力推进‘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推动降低制售假入刑门槛,让售假者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