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 首发:新华网思客
2017年“双十一”渐临近,回想去年“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创下破纪录的1207.48亿元成交额,在新零售的加持下,预计今年的数据还将实现新的高增长。然而,相比过往几年“双十一”产生的巨大成交数字, 今年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双十一”这一天消费行为的变化,从过往的“跟风”式冲动消费,渐变为“解痛”式的刚需消费,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购物狂欢节”与国人日常消费的关联将更加紧密。
2017 倾向刚需消费涨至六成:预算有所提升
每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一结束,在社交媒体上“剁手”都会急剧蹿红为热词。由于“双十一”期间各大品牌都会集中抛出部分商品的重磅折扣,巨大的价格落差往往会勾起消费者的疯狂抢购欲望。一些消费者甚至会在“双十一”期间大量囤货非常用物品(例如有人会下单足够使用一年的化妆品),除了造成不必要的金钱浪费,占据过多的家庭空间,最重要的是为购物而购物的行为,让“双十一”丧失了其本来的目的。
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抽样调查:2017年“双十一”网购者是否继续疯狂?》
然而,近日的一份抽样调查却显现出一个不一样的“双十一”。 据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消费主要类型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服饰鞋帽类(29.2%)、生活必需品(18.8%)和食品(15.4%),占比超过六成。 可见,“双十一”用户选择购买刚需常用物品的比例越来越高。
有趣的是,今年天猫“双十一”的口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全场5折”,而是“双11快乐”。这种变化早有先兆,今年5月底,天猫就把“上天猫,就购了”的宣传语变为“理想生活上天猫”。从最初单纯的促进消费,到如今要把购物打造成生活方式。 种种迹象表明,现在消费理念逐渐向更理性迈进。这种变化对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来讲更为健康,毕竟消费只是手段,提高生活满意指数才是零售的最终目的。
抽样调查还显示,今年“双十一”用户消费预算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打算在“双十一”消费5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从去年的49.5%下降至今年的41%,而打算消费501-1000元的群体有所上升,从去年的20.5%上升至今年的25.9%。1001-5000元和5001元以上两个消费段位仍旧保持在去年的52%左右。
无论从用户消费结构,还是电商平台的战略方向,都能感知到今年“双十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偏盲目的“跟风”消费开始减少,有计划的“解痛”消费抬头。 而消费预算的提升则更是好消息,相信已经来到第九个年头的“双十一”,今年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骇人”的交易额规模。
从囤货到刚需:四大原因促进消费趋向理性
自2009年天猫前身的淘宝商城正式将11月11日定为促销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逐渐从一家平台的促销日,逐渐成为整个线上电商的集体促销日,直至今日,这一购物狂欢的疆界随着新零售的爆发,开始向更多维度扩展。数据显示,仅阿里巴巴一家“双十一”的成交额就完成了从最初的5000万,到去年1207亿的2414倍的增长。
那缘何在“双十一”交易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用户反而更偏向理性?这与电商占据社会零售额的比例连年高增长、线上消费人群的扩大、参加购物节的品牌越来越多等因素有关,主要原因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双十一”消费心理由“抢”过渡到“买”: 正如以前天猫打出的“全场5折”口号,每一年的“双十一”各路商家都会拿出诚意,一些平常看起来价格“昂贵”的商品,巨额折扣下售价会变得平易近人。因此,许多用户一到“双十一”就会开启抢货的模式,这种心态很容易让用户忘掉自身所需而过度关注折扣让利的部分,因此“秒抢”许多用不到的商品。而随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成为一年一度稳定的促销日,许多用户心态开始转变,从以前抢平日里特想买的商品,过渡到将目光放在日常所需的商品上,因此“双十一”消费变得越来越理性。
第二,“双十一”折扣商品SKU(库存量单位)愈趋丰富: 以2009年第一个“双十一”作为起点,到现在,电商所涉及的商品SKU,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后来“双十一”强大的促销能量,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双十一”这一天的集中促销,因此每一年的“双十一”,用户可抢购到的商品品类都会翻上几番,比如近两年才兴起的跨境电商就极大丰富了用户选择范围。相比早些年“双十一”抢购的货品不多的情况,近几年用户在购物狂欢日里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为理性的刚需品抢购带来基础。况且,今年新零售的出现,让“双十一”的疆域进一步覆盖到线下,这让商家折扣与用户的真实需要匹配度更高,进一步助力理性消费的实现。
第三,“双十一”预购时间变长,消费者拥有更宽裕的决定空间。 如果只给你一天时间决定,恐怕所有人都会抢购日日所念或当下媒体曝光度更高的商品。而许多习以为常的刚需商品,往往会被用户所忽略。以前许多人在“双十一”前一天才开始关注购物狂欢日,如今这一周期前置了将近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消费者拥有大量的时间来思索手里的预算究竟该买什么折扣商品。这一决策周期的变长,让以往没有计划的“跟风”式冲动消费占比越来越低。
第四,国人消费理念的整体升级。 随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国人的消费理念从以往的盲目,逐渐趋向理性。因为“双十一”火热的几年背后,国人消费理念也迎来整体升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双十一”购物趋向因此发生巨变。
可见,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消费特征变化,并非某单个原因所促成,是大环境与“双十一”自身变化结合下,让以往的囤货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加实用的刚需消费抬头。 而且,相比囤货模式,“双十一”促销对企业带来的价值也完全不同,一个是看重折扣的一锤子买卖,后者则是一种常态消费的前奏。
理性回归:今年“双十一”将更好反应消费趋向
来源:《2009-2016双11数据年鉴》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能够看出,2015年、2016年“双十一”期间用户消费非常多元,十三大行业并没有哪个行业独霸市场,用户消费的类别同日常消费习惯几乎一致。从近几年“双十一”的整体研究看到,“双十一”用户关注点从较热门的鞋、服、手机等,逐渐向更多的品类扩张。
相比往年“双十一”促销带来GMV(一定时间内的成交总额)震撼,消费行为更加理性的2017“双十一”,相关大数据和趋势对于今后国民消费的指导也就更有价值。随着“双十一”真正的从促销日成为一种消费节日,如今的“双十一”才更像消费者的“双十一”。据相关报道,早在10月末,就已有无数用户利用空闲时间,逐一的把需要购买的产品放进购物车里,就等待“双十一”当日的到来,一下单买够所需的商品。
近日,还有媒体报道有不少二手交易平台的网店出租“双十一”电商平台的“购物车”,价格以5元、10元居多,最高的将价格定为50元。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以前一件商品囤货一年的怪现象,逐渐让位一次购买好所有需要的商品,以至于许多人的电商平台“购物车”位置不足。 无论怎样,今年“双十一”早早地就显现出了同往年的巨大改变,在许多人计算今年“双十一”总成交额能不能破2000亿的时候,从新的消费文化视角审视“双十一”,或许更有参考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