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在10月1日播出了一期名为《这五年:创新驱动促我行》的节目。节目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旷视face++、海尔作为案例,讲述了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研发人员沙淼、旷视face++创始人印奇,海尔CEO张瑞敏的创新理念。
节目最后谈到,这三个故事中,有个人创业者,有传统企业的掌舵者,也有大国企的研发人员,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角色不同、领域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新求变……要转型升级、立于不败,就要靠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焦点访谈》为何会把海尔作为创新案例进行介绍,还是因为海尔具备代表性,这个制造业企业不仅仅在互联网转型上有所建树,在企业管理思想以及中国企业在“无人区”的探索上都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
传统制造业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典型案例
国内这些年来,实体制造业企业正在面临挑战,企业经营者非常强烈的焦虑感。制造业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互联网的洗礼,却不知道到底如何应对。
过去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都有非常严重的“互联网恐慌”,无法理解到底要如何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商业变革。以至于很多企业在变革过程中做出了很多饥不择食的错误决策。
中国40、50岁的一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的一代人,他们是当年改革红利的受益者,面对时代浪潮他们靠着胆量和气魄造就了一代人的成功,但在互联网浪潮来袭之时却显得慌乱,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海尔却是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海尔CEO张瑞敏作为老一代企业经营者,面对互联网浪潮有着自己的理念和主见,这对很多40、50岁的年轻一代“正当年”却陷入“互联网恐慌”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海尔的互联网转型有一套自己的思维逻辑,也就是“人单合一”。
何为“人单合一”?也就是从企业、员工和用户三个维度进行战略定位、组织结构、运营流程和资源配置领域的颠覆性、系统性的持续动态变革,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并迭代演进的互联网企业创新模式。
在“人单合一”的的逻辑下,海尔的互联网转型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围绕“人单合一”来展开的。
反映在产品和技术上看,这次《焦点访谈》节目中给出了很多人单合一的具体解决方案。
比如说U+智慧生活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智慧生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物联网的方式串联起人、家电、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生活家居解决方案;比如说海尔的智能制造云平台,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体系进行改造,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结合在一起,基于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了解用户需求,生产试产需要的产品。
这些具体的解决方案,都是制造业企业转型中比较契合实际的做法,它不仅仅适应了当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潮流,而且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也非常接地气。
海尔管理创新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的标杆
之所以会取得这一系列的成绩,还是因为这是基于海尔的管理创新所形成的。
这次“焦点访谈”的节目中,为何会选择把海尔和旷视face++、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这三个看似截然不同的案例放在一起?实际上是因为,这三者所代表的创新维度各不相同。
某种意义上看,三者分别是点、线、面的创新的代表。如果说,旷视face++的人脸识别技术是“点”的产品创新,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是“线”的技术创新,那么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则涉及是“面”的管理创新。
点和线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往往是线性的逻辑,可以用正向的思维去思考。这两类创新往往是不存在太多争议的。
涉及是“面”的管理创新却是非线性的,它很有可能会导致公司现阶段的收益受到损害。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到一个理论,叫做“合理性遮蔽法则”,也就是说,颠覆性创新往往最早出现在大公司,但常要为主营业务的增长让路,结果扼杀了在非主营业务上大放光芒的机会。当时代被时代颠覆,或者两个时代相交时,在上一个时代所有正确的决策全部成为下一个时代被颠覆的原因。
2015年,张瑞敏在一次内部演讲中曾引用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理论(延续性创新只不过延续过去的路走,而破坏性创新则要找到新的路;破坏性创新对企业来讲就是两个结局,要么成为破坏者,要么被破坏)说,希望海尔成为旧模式的破坏者。
但是,管理创新不仅仅需要企业内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而且需要协调是用户、员工、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转型,首先需要管理模式进行转型。管理模式的变革才能推动企业组织以及业务落地的变革。
正如这次节目中谈到的一样,海尔一开始的变革并未受到外界认可,变革一开始在财报上并没有带来很好看的数字。但是随着变革深入,海尔顶住压力才慢慢迎来了变革的成绩。
中国企业需要勇于探索创新“无人区”
就像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一样,海尔是中国企业、技术跨入无人区的典型代表。
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跨入“无人区”意味着恐慌,意味着失去方向。过去中国企业可以安心跟在国外企业后面,进行企业经营、技术研发,虽然无法做到全球顶尖,但是这是最安全、最舒适的做法,对企业来说,不但避免探索的风险,也能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
但随着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独特,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安享“追随战略”,越来越显得不现实。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过去学硅谷可以“一抄一个准”。2012年左右,在中国互联网甚至存在一个说法:中国互联网抄硅谷。
但是回看今天的互联网行业会发现,已经鲜有直接照搬美国的项目。甚至没人再提“复制硅谷”这个概念。
翻出今天美国估值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8强,且不说你几乎见不到谁说要做“中国的Palantir”、中国的“WeWork”、中国的“Pinterest”。甚至中国过去不下于50款学习Snapchat的阅后即焚社交产品都已经死亡。
李彦宏在今年百度夏季年会上曾指出,“世界正在从Copy To China变成了Copy From China。”这种案例不胜枚举,美国互联网公司学习中国模式,正在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中国企业需要有更深的思索和更大的担当,去“无人区”探索出适合自身模式的方案。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对财经作家吴晓波说:“我们已经在全世界找不到对标公司了。”海尔正在进行的转型,从组织架构、产品结构乃至研发体系上进行彻底开放型革命,在迄今的工业史上,还没有发生过。
海尔所做的创新恰恰是工业史上尚未发生过的。
过去的几年里,整个以BAT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几乎达到顶峰,但实际上真正的新经济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如何利用互联网组织业态的方式、互联网精神来去重整各个产业链,推进企业内在改革、效率提升,影响整个社会,如何通过新的生产生活的方式的改变去驱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是更多在实体制造业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