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信息让人“害怕”!社交焦虑症要更深一步了?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基于互联网线上社交的重要性其实已经比线下真实社交更加重要。这一张虚拟的社交网络,囊括了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成为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当然,也由此带来诸多负面问题。尤其是各种繁杂的社交信息、24小时不间断的联络等,成为大众生活中让人心烦意乱的“干扰源”。而就目前来看,语音信息首当其冲,让人们越来越“害怕”。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最近发表一篇报道,称中国很多年轻人都害怕收到语音信息。竟然连“歪果仁”都注意到了语音信息的“恐怖”,看来后者真得成为一种必须去重视的社交事物。否则的话,社交焦虑症既有可能会再度加深。

语音信息欲横扫一切!被归于人品、年纪问题

语音消息现在到底有多“狂暴”?数字能证明一切。据互联网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数据显示,2016年有16%的微信信息是通过语音发送的,而在2014年WhatsApp用户的语音信息比例仅为为1%左右。庞大的语音信息,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却遭到口诛笔伐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分析公司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称,用户阅读100个字的信息平均需要9秒,而听100个字的信息(不包括停顿的部分)需要22秒。如果加上正常语音中会出现的“嗯”、“哼”等语气词和其他停顿,时间会更长。这就意味着,语音信息会拉长信息传递的时间、降低传递的效率。而且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语音功能并不完善,打开之后并不能快进,甚至要反复接听才能获取其中的有效信息。

总而言之,语音信息是方便了自己,却“坑”了接信息的人。为此,很多人将为那些爱发语音信息的人贴上了“自私”、“低素质”的标签。此外,微信2016年用户报告显示,55岁以上的人群占微信用户基础比例仅为1%,但他们每发出五条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语音信息。而21岁以下用户发送语音信息的比例为10%。为此,语音信息也被认为是“老年人”专属。

社交焦虑症加深:语音信息成“罪魁祸首”

原本互联网社交就已经融入大众的生活之中,虽然让沟通更便利,但已经让很多人认为信心量过大,难以承载。进而,导致出现社交焦虑症的初期表现。而语音信息的“狂轰乱炸”,则让社交焦虑症加深,成为“罪魁祸首”。

当收到信息时,如果是文字信息,一目了然地即可知晓其中的含意,效率不言而喻。而如果传递过来的是语音信息,还需要点开去倾听,较为浪费时间。如果是在较为公开的场所,更要顾及旁人的感受。

更让人上火的是,因为语音消息最多只能发一分钟。一旦一分钟表述不清想传递的内容,语音信息就会像连珠炮一样发过来,让人“身心俱疲”。虽然大众的碎片化时间多,但这样浪费在语音信息上,显然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职场上,简直是一种“摧残”!

正视语音信息,进行多重改良

其实语音信息也并不全是负面的,其通过语调、语气等能够直接情感,这是文字信息等所不具备的。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语音信息其实比文字信息有着更多优势。但鉴于其实在是对大众的社交生活造成了困扰,还是有必要对其进行多重改良的。

这些改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语音信息加入快进功能,在反复接听时,用户能够直接快进至有价值的时间节点;二、强化语音信息的文字翻译功能,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这个功能,但效果不能让人满意,针对方言等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三、限制每天的发送数量,除了对老年人尽量放开之外,要限制语音信息的发送条数,避免其成为社交的“污染源”……

只有做到这样,语音信息才能成为社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饱受诟病。话说回来,现在的群组中有太多人爱发无意义的表情包、gif图、链接和视频,能不能也管理一下呢?(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9-21
语音信息让人“害怕”!社交焦虑症要更深一步了?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基于互联网线上社交的重要性其实已经比线下真实社交更加重要。这一张虚拟的社交网络,囊括了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成为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当然,也由此带来诸多负面问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