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则来自浙江省政府的关于成立之江实验室的公文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昨天这个事尘埃落定。之江实验室宣告成立,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建:
“将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争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
其具体研究领域是:
“立足浙江现有科研基础与优势,聚焦网络信息技术前沿,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以泛智能、强实时、高安全为抓手,以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技术为方向,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强调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是之江实验室成立大会上的关键词。
之江实验室
之江实验室“新型”在何处?
官方新闻稿显示,之江实验室是开放协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机构”。
此前,BAT等科技巨头也曾参与到国家实验室建设中。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就正式批复百度、阿里、腾讯参与共建多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百度牵头筹建“ 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阿里参与建设的是“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腾讯则是“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点共建单位。
相对于上述实验室,之江实验室“新型”在何处?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个由科技巨头、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部门联合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出资方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在BAT刚刚参与完联通混合所有制投资后,混合所有制科研机构或许有望进一步普及。
挂牌仪式
2、不是单一的实验室,而是一个开放协同的科研机构。尽管名为实验室,但之江实验室的架构却是“一体、双核、多点”,以之江实验室为一体,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为双核,以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民企优质创新资源为多点的组织架构,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狭义的实验室,而是一个可以融入国内外高等院校、整合央企民企优质创新资源的科研平台。
3、不只是研究特定技术领域,而是构建基础学科群。与一般实验室针对某一项技术进行研究不同,之江实验室的目标是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整合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方向涉及到互联网、AI、安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几乎所有与信息科技有关的基础学科领域。
为什么之江实验室会成立?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共同建立之江实验室,可以说是顺势而为。
中国已是科技大国,然而基础科研投入还存在不足。2012年《科技日报》曾撰文指出,中国科技投入不断增长,总投入量已位居世界第三,“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长为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基础研究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不足5%,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15%的投入水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核心原因还是在于科研机制中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2012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例占到75.7%,但企业研发投入几乎全部用于试验发展活动,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仅占3%,远远低于国际行业领军企业20%以上的投入水平。就是说,中国企业对于科研投入的态度,更倾向于应用型投入以期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愿意进行基础投入,短期内这可能没什么直接好处。
然而,进行基础研发投入不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有巨大价值。正如辽宁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季在今年撰文中指出的那样:“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每一次重大的基础研究突破都会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发明,带动新兴产业崛起,促进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过去承担基础研究的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它们缺乏市场敏锐度和产业转化能力,错过了不少机会。所以,企业进行更多基础研发投入就非常有必要,当然,过去中国专利保护体系不够完善也导致不少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意愿变弱。
对于企业对于基础研究投入无意识、无动力或有顾忌的现状,政府部门最近几年加大解决力度。早在2015年,中国科技部就明确要支持基础研究。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要支持基础研究,引导地方大幅度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得到了更多支持和鼓励,专利环境越来越完善,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之江实验室的成立,正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举措。
可以预见,更多企业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与科研院所一起来搞基础科研,更多“之江实验室”会面世。不过,承担基础科研投入的企业,主力一定会是大公司。今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显示,全球前100大研发企业投资占到整个2500强企业研发的53.1%,前50强企业占40%。大公司不只是有充裕的资金和足够的耐心进行短期内难以变现的基础科研,还有产业转化能力以及人才凝聚力,这也是阿里对于之江实验室的的核心价值所在。
微创新在中国将成为历史
巨头级公司已成为社会研发投入的重要力量,它们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投入职责,而中国这样的世界级巨头公司正在越来越多,今年全球公司市值前十俱乐部终于迎来了中国公司的面孔,那就是阿里和腾讯,阿里和腾讯脱颖而出的背后,是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
这几年,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中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成就更是全球瞩目。一定程度上互联网让中国科技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从市值体量来看,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科技公司已是世界级科技巨头;从发达程度来看,新零售、O2O、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在全球都属领先;从发展后劲来看,中国科技巨头正在出海与全球科技巨头在世界范围内角逐。
阿里巴巴CEO张勇
凭借着技术壮大的中国科技巨头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意愿正日趋强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和华为。
阿里巴巴的基因并没有技术,最初技术只是其支撑。不过,阿里云出人意料的成功,却改变了阿里巴巴对技术的态度。阿里云最初只是因为阿里服务器计算力冗余而自然衍伸出的共享需求,今年Q1财报显示,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96%达到24.31亿元,预估年内营收将超100亿规模,未来还有望占据阿里巴巴20%的营收比例,已是阿里的收入增长驱动之一。阿里巴巴对技术的重视力度与日俱增,今年启动NASA计划,强调对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聚焦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等基础科研,为20年的商业生态储备基础技术。现在NASA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高端科技人才,在量子计算机、全浸没液冷服务器等基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阿里巴巴NASA计划
华为做通信设备出身,其业务横跨消费电子、软件解决方案、云计算等领域,与一般的中国硬件公司不同的是,华为一直很重视对基础科研的投入。2016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华为排名第8,位居中国企业之首。财报显示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764亿元(110亿美元),研发投入占比为14.85%,仅次于高通、Intel、Facebook和Oracle,高出了BAT等互联网巨头一截。长期来看,这种基础研究大投入让华为受益匪浅。比如华为手机,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处理器、AI操作系统等壁垒性底层技术,稳居国产手机销量第一,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今年7月,华为手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超过苹果成为第二,最近华为又发布了全球首款AI芯片。
麒麟处理器
不论是阿里,还是华为,对于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的积极投入,都有望让中国本土企业的底层创新能力将越来越强,他们的积极投入会形成大量的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会形成“头羊效应”,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加大对底层技术的投入,与政府、高校通过建立实验室这样的方式,来营造企业投资基础科研的氛围。底层技术投入一定会体现在上层应用创新上,那些曾经与中国企业有关的“不创新”词汇如:微创新、Copy 2 China乃至山寨,正在或者即将成为历史,中国诞生世界级创新公司也将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