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雷军现身印度发布会后,凭借其极接地气的发言使印度米粉的热情迅速提升。同时在中国网友的帮助下,雷总“推出单曲”《Are You OK》,在国内刮起一阵“Are You OK”热。而今年五月份,雷总登上网综《奇葩说》的舞台,一句“没在B站听过我的歌吗”更是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作为第一位走上舞台的赞助商老总,雷军可谓深谙市场喜好。
在雷军本人的光芒下,他创办的小米科技成绩也不俗。小米手机自上市以来,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虽然小米手机销量在2016年遭遇滑铁卢,但是今年第二季度成功翻盘,重返全球市场份额前五,实现逆袭。紧接着,小米又紧随BAT三大巨头的步伐,布局轻型应用领域。经过4个月的内测后,小米于7月3日正式推出MIUI8.5,直达服务功能也同步上线。
一向以黑科技著称的小米,此次推出直达服务既是市场发展下的大势所趋,也是小米科技自我挑战以求突破的努力方向。自内测阶段起,用户对这项功能就有着褒贬不一的说法。而直达服务从正式推出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对小米直达服务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的路途不会一直平坦,高期待值带给小米的是推动直达服务质量升级的动力,也是未知的风险。
小米的直达服务并不算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2013年,百度就推出了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轻应用。但是由于百度没有全力推广轻应用,市场接纳度也不高,这一功能一直未被重视。时隔两年多,腾讯将触角探进简易应用的领域。一年多的筹备时间过后,微信小程序于今年一月正式上线。而8月18日支付宝向微信致歉一事,又把支付宝的小程序带入大众视野。至此,国内BAT三巨头均入局轻型应用领域。
如果说2013年百度轻应用的暗淡是因为市场不够成熟,那么现在腾讯、阿里纷纷入局,足以说明这个领域的潜力。小米在这个时间点推出直达服务,可谓是借了股东风,乘势而上。但是基于目前的市场现状,即使是有着逾8亿用户的微信,推出的小程序也还并未达到预想中的效果,遇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轻型应用的先驱百度轻应用现在也鲜有人问津,支付宝小程序更是通过道歉新闻才被人知晓。作为晚辈,小米直达服务在成长路上还得多花点心思。
直达服务比之小程序,异在何处、同在何方?
大概是因为微信小程序自提出以来就收获到太多关注,以至于小米直达服务打出生起就被拿来与小程序对比,甚至被看做是又一位跟微信小程序打擂台的竞争对手。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来看看二者有什么不同。
首先,二者的入口不同。微信小程序有且仅有一个入口,即微信。小米直达服务则不同,按照官方说法,它有URL全场景、全局搜索、应用商店、系统短信、浏览器入口和传送门六个应用场景。因此,相较于小程序的入口单一,小米直达服务更加灵活。
其次,二者开启后状态不同。小程序每次只能打开一个,且在小程序使用期间会影响对微信消息的查看和回复。而小米直达服务打开的程序最多可同时运行五个,后台管理的页面上将同时打开的直达服务纵向排列,与其他应用平行横向排列,意即不同的直达服务处于同一级别,然后多个直达服务以一个应用的形式与其他应用处于同一地位。理论上来说,小米直达服务不影响其他应用的正常使用,还能实现直达服务间的任意切换。
而在数量级方面,二者也有区别。小程序旨在给优质服务提供开放的平台,开发过程异常简单,目前已有一万名开发者。而小米直达服务能够提供的应用在数量上有着极大的限制,虽然提出三年内集合一万名开发者的愿景,也仍是难以与小程序抗衡。
除此之外,二者在细节功能上也有区别。小程序支持LBS,可查看附近应用,这一点建立在数量足够多的基础上。因此,小米直达服务暂无此功能,而笔者认为,这项功能也无需引进至小米直达服务。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小程序与直达服务的根源。无论小程序数量再多、LBS再强,它始终是微信的附加功能,如果用户不安装微信,小程序毫无用武之地。小米直达服务却是嵌在手机操作系统之中的,这一点是直达服务最大的优势。
基于以上几点不同,笔者认为将目光放长远来看,小程序和直达服务的发展方向其实并不一样。
在二者共存的前提下,市场成熟后,小程序最终实现的是根据用户所处位置提供更为便捷的相关服务,因此小程序的数量越多越好;直达服务则是专注于提供精简APP最终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因此直达服务不应在应用数量上强求,最终能够实现覆盖大部分必要应用即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过A软件打开B应用的过程还是略显繁琐,因此从用户使用体验上来说,直接秒开一个轻型应用是最佳的。而笔者认为直达服务无需提供LBS,是因为这种服务需要大量的轻型应用提供支持,这与直达服务的发展方向相悖。
这样看来,在奔赴成熟市场的路上,二者还是存在共同点的,即共同提高用户对轻型应用的接纳度。此外,小程序和直达服务都应该明确什么样的应用值得轻型化,像王者荣耀那样的大型手游就不需要考虑了。
直达服务刚刚起跑,前有用户壁垒后有技术难题
畅想自然是美好的,但是目前横亘在直达服务面前的障碍也是一时难以解决的。直达服务发展的难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
第一,推广难。这里的推广有用户和对开发者两个对象。目前仅有十款应用支持小米直达服务,自然难以调动起广大用户的使用积极性,没有用户使用,原生APP的开发者也就没有研发的积极性,如此一来,这项技术也就难以发展。因此,首先解决向用户推广的问题是重点。
对于用户这个对象群体来说,推广难点在于怎么让他们知道并了解直达服务。目前看来,除了业内人士和部分资深玩机达人,很少有人了解这项功能。在只有十款应用可体验的情况下,怎么调动用户使用直达服务的积极性,恐怕需要推广部门动动脑筋了。
同样,如何吸引更多原生APP入局,也是推广的一个难点。在小程序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开发者往往不愿意费心思再去研究一项直达服务。好在这一点可以从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入手,毕竟轻型应用是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也应该有所增加。
第二,用户使用习惯难以改变。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了这么多年,手机用户虽然总是抱怨手机卡顿、内存不足,但是也早已习惯用原生APP进行相关操作。因此,当轻型应用摆在用户面前时,他们却往往有抗拒心理。这种抗拒心理来源于对轻型应用的不信任——“你凭什么轻啊,一定会破坏我的使用体验”。广泛的宣传即使能加大推广效果,也很难打消用户心中的顾虑。任凭广告说的天花乱坠,都不如用户实际体验一下来的实际。而技术上来说,直达服务是能够提供与原生APP近乎相同的体验的。所以,如何突破用户心里壁垒,让用户接纳直达服务,也是发展的一大难点。
第三,技术方面存在难题。直达服务上线至今,已有米粉反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说直达服务网络服务不好的,有说直达服务报错停止服务的,还有说直达服务中的应用无法进行定位的。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各种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本身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直达服务对于用户来说的意义。直达服务是为了改善手机用户使用体验而出现的技术,一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糟糕的体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强调体验类的事物更是如此。因此,直达服务要尽可能减少技术方面的细节错误,这就给技术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说了三个难点,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获得用户认可。没有用户,一切都是空谈。好消息是对于这一点小米不用过于担心,毕竟大环境已经有了,小环节的步步改变也只是时间问题。
直达服务要走的路依然很远,未来发展还须从用户体验入手
相较于微信,直达服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入口的多样。因此,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小米应该抓住这个特点扩大优势。笔者认为小米直达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思考未来的发展。
首先是应用搜索优化。目前,用搜索框搜索直达服务时必须输入应用全称,这在支持应用较少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直达服务覆盖市场上大部分应用,就会出现用户一时想不起应用全称的情况。因此,在直达服务未来的发展中,应该要实现能够通过搜索功能关键字查找应用。比如,用户想要看视频了,在搜索框中输入“看视频”三个字,即可弹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搜狐视频等相关应用的秒开界面,供用户自由选择。
然后是应用排名展示。当上述技术成功实现后,就会出现与应用排名相关的问题。既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那么应用的排名也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而非后台干涉。全局搜索下的秒开应用排名可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制定,如打开频次、使用时长等。如果说通过搜索框秒开应用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那么从应用商店中秒开应用则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探索欲,因此,对应用商店入口各项直达服务应用的排名,倒是无须从用户角度出发,这就带来了其他玩法。
最后是语音智能化。现在提供的直达服务的入口,无一例外都需要用手指点击。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不妨考虑将直达服务与语音助手结合,使用户还能够通过语音打开相应的直达服务。
由此看来,小米直达服务要想真正成为微信小程序的劲敌,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除了小米,金立、魅族等手机厂商也在做类似直达服务的尝试,小米直达服务未来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