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是否拥抱AI已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如何拥抱才是。如曾经的“互联网+”一样,今天“AI+”已然成了一个新趋势,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结合,汽车成了重点方向之一。汽车业本身也在掀起一场科技革命,一方面,新能源+互联网汽车正在改变汽车业。国外有特斯拉,国内有李斌的蔚来汽车,最近原UC联合创始人何小鹏离职阿里加入小鹏汽车任董事长……另一方面,百度等公司在无人车上大力投入,中国围绕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也已超过50家,而自动驾驶正是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
保守的汽车行业对AI却十分积极
Elon Musk之所以能率领特斯拉成为百年汽车行业门口的野蛮人,核心原因在于汽车行业过于保守,这些年虽在尝试不断创新,但更多还是停留在传统技术架构上进化,进而给特斯拉留下创新机会,特斯拉则凭借着新能源和互联网交互这两个特点,乱拳打死老师傅。
传统汽车行业之所以保守,是因为汽车注重安全性,任何创新哪怕只是将驾驶舱操作从按钮变为触摸都可能对司机形成安全隐患,特斯拉AutoPilot出现多次事故也表明汽车行业创新不能过于激进。
蔚来汽车
不过,对于人工智能这个新兴技术,汽车行业却十分积极。在最近腾讯汽车联手汽车·创新港举办的“2017全球汽车AI大会”上,传统汽车巨头、新能源汽车新秀和互联网公司就在一起讨论,汽车行业如何与AI结合。这也是行业内首个汽车与AI结合的论坛,参会者即有蔚来汽车李斌这样的新锐,也有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这样的老一辈汽车人,其余参会者还有谷歌无人车之父 Sebastian Thrun,英特尔、高通、宝马中国等与智能汽车有关的业界代表,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等科研专家,可以说是聚齐了与智能汽车有关的每一个环节的代表性玩家。“罗超频道”受邀参与这个活动,从现场讨论能看出,汽车行业不同公司都在积极利用AI、在思考AI与汽车结合的未来。
2017全球汽车AI大会嘉宾合影
事实上,汽车与AI的结合绝非偶然。一方面是自下而上,不同汽车公司早已在自发地利用AI技术;另一方面则是自上而下,不久之前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多次提到无人驾驶这个关键词,涵盖了智慧交通协同以及车联网等多个细分领域,鼓励汽车行业与AI结合,不论是汽车还是人工智能都是国家级战略,在顶层设计之下汽车与AI的结合必将更加迅速。
汽车与AI结合远远不只是自动驾驶
当特斯拉的AutoPilot功能已经能部分接管用户的驾驶权时,无人车离我们再也不像过去那么遥远。腾讯发布的汽车行业人工智能报告指出,自动驾驶设若普及,将改变整个汽车业态,无人驾驶出租车凭借着更高的载客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则会颠覆出租车市场。自动驾驶还会改善城市空间布局,节省40%的停车空间;平均减少30%交通堵塞时间;颠覆私家车市场(因为使用自动驾驶出租车比自购和维护车辆更经济,但也不会存在着不方便),看上去自动驾驶是一块诱惑的蛋糕。
不过,自动驾驶要普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腾讯汽车在大会上指出,汽车与AI结合实现自动驾驶,必须走过三个阶段:技术爆发期、混合过渡时期、智能交通时代,我们还处于技术爆发期,车企更多是在研发技术,降低传感器成本达到商用水平、想法降低高精地图绘制成本、推动5G物联网技术应用。要让自动驾驶走向现实,必须克服五个维度的问题:政策法规、基础设施、高精地图、技术标准与民众的接受程度。
每一个维度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以民众接受度为例,腾讯汽车的调研显示,目前受访用户只有58%的表示能够接受自动驾驶,最担忧的问题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然而事实上,自动驾驶理论上来说将比容易犯错、会疲劳有情绪的人类更安全。英特尔全球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总经理Fiaz Mohamed在汽车AI大会上就指出:
“全球每年有130万人由于汽车和交通方面的事故而死亡,根据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所发布的数字,93%的事故是由于人为事故造成的,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挽救很多的生命,可以减少车祸的死亡率。”
可见,消除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误会,建立人类对自动驾驶的信心就是一个难题。
虽然直接解放人类双手的自动驾驶距离我们还有距离,但汽车与AI的结合并不只限于自动驾驶。腾讯的汽车AI报告指出,AI技术对汽车行业短期内主要影响是营销及车主使用;长期来看才是自动驾驶。从技术爆发期到智能交通时代,中间还有漫长的混合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汽车与AI依然有许多结合点,具体来说,在这些领域AI与汽车的结合已经开始:
1、AI让驾驶更安全。
在自动驾驶全面实现之前,智能辅助驾驶已经商用,且将进一步普及。目前以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装备在车辆上的渗透率正在大幅提升,有望在2018年迎来爆发,2020年,仅ADAS一项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近千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35%。德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ADAS已经普及,中国渗透率较低,因此存在巨大市场空间。ADAS应用了传感器、图像识别等AI技术,给了人类眼观八方的能力、提醒人类不要犯类似于疲劳驾驶的错。事实上,自动驾驶也分为L1-L5 不同级别的自动化,部分ADAS已实现L1级别的自动驾驶,特斯拉的AutoPilot则实现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AI辅助人类驾驶已经成为现实。
2、AI让交通更高效。
地图基于大数据智能感知交通网络进而提醒用户改变出行路线,大幅提升交通效率,这是车联网的典型应用领域,当汽车接入互联网,且与周边交通环境如红绿灯、路况监控摄像头、停车场等物联网数据结合,结合AI技术进行实时处理,就能更加智能地规划路线。眼下汽车正在具备联网能力,内置地图辅以NB-IoT等通信技术,有望更加实时地互联互通,进而提高整体交通效率。
3、AI让出行更舒适。
车载应用如空调、娱乐,可结合语音等AI技术更好地响应司机和乘客的指令;汽车解锁引入步态识别、声纹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汽车还能根据天气、用户状态自动调整空调……通过这些AI技术应用,提升用户与汽车、汽车与环境的交互体验是眼下就能实现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许多停车场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车牌,避免拿卡刷卡,AI技术早已在应用。
4、AI让生产更高效。
利用AI技术改变整个汽车的设计、制造、测试等诸多环节,谷歌无人车之父Sebastian Thrun就指出,未来80%的工作会被AI所替代,汽车制造商也可以在工厂里用AI取代工人,目前中国有一些新兴工厂就已经在大量应用机器人,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一致性降低错误,尤其是一些对人类安全有威胁的生产环境,更是十分适合应用AI技术,比如汽车行业的测试环节。在这一点上,汽车巨头已在实践,如北汽新能源的智能工厂以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了客户与厂商信息的透明,供应商的信息集成以及即时的互通,实现了个性化订单的批量化生产。
谷歌无人车之父Sebastian Thrun
5、AI让管理更高效。
将AI技术应用到车企的企业管理、渠道管理、市场营销诸多环节,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比如在营销环节,通过消费者在交通、电信等领域的大数据来洞察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北汽推出VOCe+项目,从社会化媒体中获取消费者的数据,从自身的服务生态中获取多维度的消费者特征信息,进而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腾讯汽车AI报告也指出,AI现阶段就可以帮助汽车营销端及销售端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销售。
汽车拥抱AI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对于人工智能,车企都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特斯拉这位野蛮人现在整个汽车市场所占据的份额还微乎其微,但其市值已超过最大的老牌汽车公司通用,这表明市场对新型汽车的看好。蔚来汽车李斌在AI大会上也指出,在某些领域如科技人才上蔚来已经超过北汽这样的大厂。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因此直言,“传统车企在这轮变革中如果不很好地和这些AI的企业、资源结合,很可能掉队”在演讲环境更是指出“协作互联者存、闭门造车者亡”,这并非危言耸听,反而是汽车产业对于AI技术应有的态度。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
在大会上腾讯集团和腾讯汽车牵头成立了全球汽车AI俱乐部,其旨在打造一个集产学研一体的泛产业联盟,加速AI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这个俱乐部得到北汽、蔚来汽车、Intel、宝马等汽车或科技公司的响应和参与,由此可见,汽车行业对于拥抱AI十分积极,也很关心应当如何拥抱。
全球汽车AI俱乐部
互联网公司布局AI有不同思路,但整体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有技术,再找应用场景,如百度;还有一类是先找场景,再去研发技术,比如阿里和腾讯。对于汽车公司来说,更适合采取第二种方式,先找市场和用户需求,再去利用已有成熟技术,这些技术可能来自互联网公司,可能来自自身储备乃至第三方创业公司,比如特斯拉的AutoPilot最初就是由MobileEye提供,宝马则与英特尔、Mobileye结成自动驾驶联盟共同研发无人车技术。
要知道,AI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不能为了应用AI而应用AI。如果智能只是工程师思维下的产物,即便成功应用到汽车上也卖不出去,侥幸卖出去了消费者也不会使用。曾经,智能汽车玩家都宣称要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让用户在驾驶时便捷地发号施令,要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让汽车驾驶更安全导航更精准,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醒用户不良驾驶习惯,要通过表情追踪技术来判断用户是否疲劳驾驶……不过,这些技术真正普及的又有多少呢?
正如马化腾所言:
“AI最重要的四个要素是:场景、数据、人才和计算力,有了应用场景,有了市场,数据自然会产生,也会驱动技术发展,人才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忽视了市场的本质,应用AI只会是缘木求鱼。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不论应用什么技术,都不能忽视汽车的本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的看法是,汽车会发生本质改变,从以往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智能的移动空间。然而在我看来,不论智能汽车会发展成什么样、不论自动驾驶技术有多么成熟,都不能改变汽车的本质:运人载物的设备,用户对它快速、安全、舒适、优雅、低成本、环保出行的需求不会改变,用户对于驾乘乐趣、汽车生活和汽车文化的追求恐怕还会延续,这些正是汽车行业的百年积淀,因此汽车在应用AI技术的同时,依然不能停止在“做好一辆车”这件事情本身上的努力。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