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不行:中国最早的“跟帖”


文/ 刘兴亮 (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都提倡述而不作,西方如苏格拉底,东方如孔圣人。

所以后来的人们为避免落得狂妄自大的恶名,热衷于降格著文。唐诗宋词元曲一路狂泄而下。到了明朝,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干脆流行起格言警句式的小品文来,夹杂花前月下风月香艳之味。

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当属《菜根谭》,把世俗人情积累起来的处世哲学推上了巅峰。中国人终于找到了生活的《圣经》,数百年来此书成为人们周旋于人际,进退于庙堂,出入于生老病死的通则法典。拿今天的眼光看,仍有一大部分能够指导现实。

不过,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跟帖”热,在中国古已有之,且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要说跟帖的别出机抒妙趣横生,还得数明清时期的小品文。我辈互联网人要不知道这点江湖道统,实在说不过去。

古人喜好阅读前人书籍时“注疏”,那是因为古代经文古奥难通,需要不断地注释和梳理,以便后来者领会理解。这种形式到了明清小品文那里,径直发展成了跟贴式的插科打诨,造成了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直到互联网时代的跟帖出现才恍若隔世般重生。看得人大跌眼镜,有时候简直要笑掉大牙。

不知道别人如何,我是很喜欢看评论的。无论在微博还是朋友圈里,吸引我目光的更多时候是评论,而非原帖,这其中的滋味想必大家都有体会,不好言传。

明朝的小品文还没有形成跟帖的“坏习惯”,陈继儒的《小窗幽记》通篇都是自言自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其文中有一词到了互联网时代风靡了一阵。我们常说某某为网络“达人”,不少读者不明就里,就知道这类人玩的比较猖。

《小窗幽记》卷一有言:“才人经世,能人取世,晓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出世,达人玩世。”这就是达人,原来他们在“玩世”。

这类发人深省的话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朝陈继儒之后,吴从先的《小窗自记》有了跟帖的原型。想必吴从先有不少心中偶像,著文下笔之际不自觉会想起偶像的句子,常引经据典后,再加上自己的发挥,于是动辄“某某曰如何如何,余曰怎样怎样。”虽不是跟帖,与跟帖无异,从先嘛。

例如:

第12则:眉公曰:“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余曰:“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 ——眉公就是陈继儒,也是吴从先的偶像。

第162则:王百谷云:“余钱但买书。”予尝曰:“移钱且买书。”——一看就是个购书狂人,若是活在今天,必成当当钻石会员。

到清朝张潮所著的《幽梦影》,跟帖才真正结结实实地发展起来,成为唱酬的典型案例。其风格之无拘无束,语言之幽默打趣,跟帖之前仆后继,真比当今网络时代的跟帖更胜一筹。

其文体与内容很像一伙朋友在论坛上闲聊,评论彼此的文字或互相拍砖。但是彼辈的拍砖跟我辈又很不同,调儿起的高,文辞精雕细琢含义隽永,含经咀史自出机抒,令人回味无穷,看到精彩处,不禁想拍案而起!

首先要说的是,那时的跟帖是以注的方式搁在正文之后的,后来的出版商发现这些跟帖与原帖前后呼应相映成趣,于是干脆再版时将注放在了正文下,一时洛阳纸贵。

开卷有益,且取第1则看: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起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曹秋岳曰:可想见其南面百城时。

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张潮研究了一下经史子集的阅读时间,得出一些心得。曹秋岳的话就不说了,庞笔奴(注意他的名字,笔奴)则直夸原帖的精彩,等于是手动“点赞”。

再看第五则: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忧薄命,真是菩萨心肠。

余淡心曰:洵如君言,亦安有乐时耶?

孙松坪曰: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者耶?

黄交三曰:‘为才子佳人忧薄命’一语,真令人泪湿青衫。

张竹坡曰:第四忧,恐命薄者消受不起。

江含徵曰:我读此书时,不免为蟹忧雾。

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直是为自己忧蟹耳。

尤悔庵曰:杞人忧天,嫠妇忧国,无乃类是。”

第五贴已经在回复量上达到一定高度,共计六人七次回帖。这些且按下不表,就说说本帖质量和回帖质量。张潮担心云遮月,蠹食书,风雨打落花,才子佳人命薄。于是乎一干人纷纷跟进:

余淡心说,那照你这么讲,啥都忧,咱们还不得天天忧愁啊,哪还有快乐的时光?

孙松坪说,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君子终身都忧愁的原因吗?

黄交三说,‘为才子佳人忧薄命’这句话真令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这时候本文的重量级选手张竹坡(他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为《金瓶梅》做注的选手)出场了:替才子佳人忧薄命,这恐怕命薄的人忧不起啊,自己都命薄,哪来的闲工夫替别人瞎操心。

紧接着江含徵说,看到这儿我望了望窗外,不免替大雾天里迷路的螃蟹捉急——直接把你们丫之乎者也的心态分分钟解构了;

本来已经跟帖的张竹坡一看忍不住讥讽道,江先生这话,大概是替自己吃不着螃蟹捉急吧;

尤悔庵一看大伙都不很严肃,于是乎说,杞人忧天,寡妇忧国,莫非就是说的这类事情。

再看第22则: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曹秋岳曰:藏书可以邀友。

崔莲峰曰:酿酒可以邀我。

尤艮斋曰:安得此贤主人?

尤慧珠曰:贤主人非心斋而谁乎?

倪水清曰:选诗可以邀谤。

陆云士曰: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无意相邀而若邀之者,与邀名邀利者迥异。

庞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

这里仍旧张潮先文艺了一番:说什么花可以引来蝴蝶,垒假山可以邀请云(其实够不着),栽松树可以听风涛,建阳台可以赏月亮,种芭蕉可以听雨打芭蕉,植柳树将来能听蝉鸣。

曹秋岳环伺左右文人说:藏书可以邀友啊,大家一起去借。

崔莲峰说:别的不管,谁要酿酒可以邀我,一定去。

尤艮斋说:世上有这么雅致全乎的人该多好啊!

尤慧珠一看本家的话,马上跟帖:眼前的张潮不就是吗,瞎瞅啥。

倪水清大概是个资深编辑,触景生情地说:搞诗歌选本可以请来一堆作者的谩骂!

陆云士话锋一转,说,严肃点,不要老是嘻嘻哈哈,要知道积德可以感动天,本分劳作生活可以感动地,不要动不动就想东想西,不求回报而得到的回报,和那些趋名趋利的人可不是一回事。

庞天池这时候也感觉到不能开玩笑了,只好说:为富不仁,坏人才能得到财富啊!

再看第23则: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谢海翁曰:物有言之极俗而实可爱者,阿堵物也。

张竹坡曰:我幸得极雅之境。”

这一贴仅两个跟帖,一是谢海翁,一是张潮的铁杆粉丝张竹坡。但是两跟帖却况味极深,说尽了文人墨客的心事。先说作者原帖,用三个排比句说烟雨看似幽静其实萧索,贫穷看似守得静雅实则难堪,卖花声听起来有韵味不过是贩夫走卒的营营之声。

谢海翁随即用同样的句式回帖:钱是世界上最俗的东西,但实际上很可爱,每每让人们爱的死去活来。

张竹坡一看谢海翁的回帖,感觉被冲了气场,淡然道:老夫就没钱,怎么着吧,我开心得很!钱财简直是王八蛋!

这位张潮的铁粉张竹坡简直是古往今来回帖第一高手,妙手解颐的能力无人能及,要是活在当下,估计已经成了声震寰宇的超级网红。在《幽梦影》这部书中,他的回帖率最高,且质量均居高不下,随便摘一则:

第37则: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李圣许曰:顺理而生,虽忧不忧;逆理而死,虽乐不乐。

吴野人曰:我宁愿为浊富。

张竹坡曰:我愿太奢,欲为清富,焉能遂愿!”

本则讲的是财富和快乐的事理。在张潮看来,一个人虽然获得了财富但来源不正,与其如此不如清贫,所谓“君子固穷”;活在不断地忧愁苦闷中,还不如高高兴兴死了痛快。

李圣许读到如此严肃的话题,不禁向形而上的角度提高了一下,要是活的合理,即便有忧患也算不得什么,要是悖理而死的人,就算一了百了了,也对不住生者。

吴野人不打算讨论生死,就财富回帖说,即便钱来路不正,我也愿意当个有钱人啊!

张竹坡顿时急了,你这人太没原则,我就不同,我希望当这样的人,有钱,而且一看就是正路上来的,不知道这愿望好不好实现?

除了钱,明清时期的文人如同世界上各地的男人一样,聚在一起无论谈什么,最后都不免要落到女人身上,这是男人的通病,古今之人概莫能外。不同的是,小品文中对女性的评头品足,除去男女之间的色情意味,还多了一丝坏坏的挖苦和讽刺,今人与之相比,明显逊色多了。

第48则: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

吴听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补目力之不足。今读此,乃知卿言亦复佳也。

江含徵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

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语,灭烛侍寝,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美貌而声恶者,又当如何?”

这帖子一看便知,张潮见多识广女朋友众多,就女性的魅力从“声”与“貌”两方面做了理论上的总结。说女子在最青春的十年里无论东南西北什么省份的声音都娇滴滴,让人一听就浑身麻酥酥的,但长的如何就难说了。故此他总结,耳闻不如目睹这个道理在辨识美女这方面更加可信。其实这也说到了互联网世界的一个痛点,所谓“见光死”说的就是这个,网恋经常靠声音,见面才是决定性的一刻。

对此吴听翁说,我常常认为是靠耳朵听到的事情来弥补眼见的不足,今天才知道,反过来也相当有道理啊!

江含徵一拍脑门道,怨不得妓女的房间里要挂珍珠穿起来的帘子,这能够遮丑增色,相当有正面意义。以后再去妓院,大家可得瞪大眼珠子,透过帘子和衣服,发现对方的本质才好,否则被骗了还不自知呢。

张竹坡坏心眼最多,回帖说,以后不管谁家,只要有难看又青春的婢女,要让她隔着屏风传递话语,把蜡烛灭了以后侍奉咱们就寝,这样既享受了声音的甜美,又没被其丑陋的容貌败了性,大家说好不好啊?

倪永清听到这话很是赞同,但转念一想不对,于是回帖道,竹坡兄你这点子固然不错,可是家里的婢女要是长的好看而声音难听,这可怎么办?

对倪永清这种弱智的提问,张竹坡懒得搭理他,直接下线了。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7-16
|不服不行:中国最早的“跟帖”
文 刘兴亮 (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都提倡述而不作,西方如苏格拉底,东方如孔圣人。所以后来的人们为避免落得狂妄自大的恶名,热衷于降格著文。唐诗宋词元曲一路狂泄而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