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萨伊这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几乎切入了所有传统金融的领域。而唯独一个百万级别的市场,让他们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这就是浩如烟海的票据市场。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2015年的统计显示,票据累计承兑量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34.72%。“中国真正懂票据的人,少之又少”,银承库的CEO王唯东曾说。百万亿市场,如此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互联网玩家为何会如陷入迷宫中,难寻出路?01 蓝海市场占据GDP大头的票据,到底什么来头?按照《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是以支付为目的的有价证券。票据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承兑汇票,一种是商业承兑汇票。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大多都是前者。什么是银行承兑汇票?打个比方,两家企业,A向B进了一批货,双方签订了合同,约定半年后,A付款、B交货。但A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马上付款给B,便拿着采购合同委托银行,开一张或多张承兑汇票。因此,票据可以理解为,银行给企业开具的“白条”或“支票”。对于B来说,如果他急需用钱,可以选择把票卖给另一家银行,或者中介。当然,提前套现,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会有一定的折价,比如一张100万的票据,可能B最终只能拿到95万。说起来容易,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票据,根本无法流通或激活,一直安静地躺在各家企业的保险柜中。“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果藤金融CEO李春雷对一本财经称,中小企业的票据额度不一,期限不一,承兑行不一,比较零碎,增加了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的难度。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最喜欢做的,就是捡传统金融的“漏”——传统金融眼中的脏活累活,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金沙”。如此,催生了可以打包小票的票据中介们,同时,也给了互联网金融切入的机会。最火热的,就是理财类模式。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平台从B企业手中,将这100万的票据收过来,就会先从理财用户的手中,将95万凑出来,先给B企业。半年之后,平台再拿着这张票据去银行贴现,平台和用户,共同分享这5万的利息。对于B来说,提前兑现,获得了现金流,用于再生产;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获得了利润——如此看来,的确三赢。除了理财之外,还有很多平台属于“撮合”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接买方和卖方,某种意义上,就是把传统的线下模式,挪到了线上。而他们的玩法,也还是集中在银行不愿意接单的小额票据领域。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票据帮助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13年11月上线的金 银猫票据贷,据称是“国内第一家运作互联网票据的企业平台”。此后,入场者逐渐增多,并形成三大派系。第一派系,就是银行系。例如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平安银行的小票通。银行系打的是银行刚兑的安全牌,相应地其年化收益率是几大派系里最低的。第二,互联网巨头系。主要有阿里的招财宝、京东的小银票、苏宁及新浪的微财富。这些平台主要是与票据中介等合作,依靠其流量优势做渠道服务。第三,第三方创业平台。如金 银猫、票据宝、银票网、票据客以及其他兼营票据的P2P平台等。2014年,票据行业迎来了集中爆发,票据理财也一度被炒作成“最安全”的理财。某种程度上,说是“最安全”也合理,因为只要票据是真的,最后付款方是银行,这应该算是稳妥的“刚性兑付”。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从互联网金融介入票据行业到2014年10月,已有了100多家以票据产品为标的资产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它们推出了3156多只票据理财产品,累计交易金额超过550亿元。一时间,互联网票据被认为是可以重构银行票据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前景真的一片光明吗?02 四处碰壁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没想到两年之后,互联网票据就开始了洗牌和转型潮。先是巨头的离场。京东和苏宁的票据业务,曾被很多媒体拿出来比较,谁更有优势。而如今,虽然双方票据业务还在,而声量锐减,再无新的动向曝出。很多巨头,也悄然抬高了票据的准入门槛,从此前的百元起投改为至少千元起投。而2014年年底互联网票据平台中汇在线的跑路,更是将新浪微财富拉下水,一度被媒体曝出兜底5000万,将当年所赚全部赔光。还有,网易理财原有的网易银票产品,已停止销售。此外,很多互联网票据平台,也出现了倒闭和转型。仅一年之后,100家平台,便锐减到了50余家。“2015年年底开始行情变冷,票据贴现利率走低,覆盖不了理财平台所需要的高收益,所以互联网票据平台要么陆续倒闭、要么转型了”,一位业内人士对一本财经表示。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在当时的统计,票据的交易规模只有不到200亿元。在百万亿的票据市场的巨大盘子里,这无疑只是杯水车薪。面对如此广阔的票据蓝海,互联网票据显然并没有展示出极强的吞噬力。原因何在?首先是票据市场的动荡。票据业务与货币政策呈现很强的周期正相关性。即央妈放水,票据市场流动性便增强。而这两年货币政策从紧后,票据的流动减慢。而票据的盈利性,又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在去杠杆的金融大环境之下,票据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就连传统票据行业的油水,都在持续萎缩。2016年,除年初、年末两个时点暴涨外,票据利率几乎一直呈现单边下滑态势,全年常态票价维持在3.3%以下。如此低的利率,让互联网玩家哪有操作动力?而另一方面,网贷行业的震动,也将互联网票据拉下了水。在早期,票据产品虽然有“刚性兑付”的光环,但劣势也显而易见,收益率偏低。通常票据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在4%-8%之间,相比当时动辄12%的网贷行业,竞争力较弱。所以,不少平台为了培育市场,只得采取补贴打价格战的策略。更有甚者,会采取造假的方式,例如没有真实的票据、贸易关系等,埋下种种风险隐患。其后,网贷行业的整体洗牌衰落,某种程度上也牵连了互联网票据。票据客CEO洪其华坦言:“严格来说,票据理财还是网贷的行业,未来还是要按照网贷的需求去整改。”在一开始,就吃了亏,后来又被行业跌落拉下水——整个互联网票据,都让人觉得生不逢时。当然,互联网玩家在这片百万亿市场中难以前行最大原因,还是因为票据行业的链条过长、水过深。我国的票据有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做签发和承兑;二级市场实现背书转让、直贴、转贴等交易;三级市场可经由央行申请再贴现。一个长长的票据产业链最终止于到期兑付。而这三个市场中,都有强大而顽固的坚守者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深深把控着每一个环节,难以撼动。比如票据中介,在中国就是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群体。这里套利者多,猫腻多。上海某传统票据中介负责人李鑫海(化名)称,能量大的江浙地区票据中介一天可以轻松做10个亿的贴现生意,“甚至能控制银行的同业交易”。更有甚者还做诈骗生意,比如冒称手中有票,交易完成后携款潜逃。就像互联网难以改造租房中介一样,在票据领域,互联网也难以撼动这个灰色群体的生态和利益。面对纷繁复杂的票据产业链,互联网玩家解决不了乱象,也重组不了产业链,只能在票据行业的夹缝中生存。03 伪命题?“互联网票据理财的模式,是一个伪命题”,李鑫海得出了如此结论。他以自身平台举例:“我公司的交易量是在5000万-2个亿/天,但从规模上讲,只能算是小中介。曾经轰动一时的农行38亿票据大案,也不过是江浙地区一个中介公司一天的交易量。”票据市场太大,互联网玩家切下的那点蛋糕,在传统票据从业者眼中,真的不值一提。难道互联网玩家就没有一点机会了吗?也不尽然。很多平台开始了转型和新模式的探索。票据客从去年底,就开始了转型B2B平台之路。洪其华对一本财经介绍称,票据客现在只将线下收集上来的一小部分票据放在自有平台,其余大概90%会供应给苏宁、京东金融等电商平台,交易量确实提升不少。据松禾远望资本合伙人田鸿飞称,最近出现一批票据平台,是一种“以大拆小”、“以小合大”的新模式。比如,收一张1亿的票据,再拆分融资;也可以收一百张票据,再统一去银行兑现等等。“这些模式,都加速了票据的流动性”,田鸿飞称。“中小企业融资难本身是个大刚需”,票据宝CEO李华军称,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票据市场就有机会。除了转型和新模式的探索,技术也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出口。“票据电子化,也会为互联网票据发展奠定基础”,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提出,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用区块链发行的公网票据。在英国,一家名为Populous的初创公司,正在践行“区块链+票据”,而在中国,央行包括一些小的创业平台,也踏上了探索之路。票据就如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晴雨表,是金融流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很大,机遇很多,但这个百万亿市场的互联网化,才刚刚萌芽。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恐怕还需要深植行业中摸索,才能找到这个偌大迷宫的出口……(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