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银监会党校发表了演讲,梳理了金融科技(Fintech)在中国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他表示,中国的Fintech发展,最开始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时候,更多的是传统金融产品的线上化,互联网在这个时候,发挥的更多的是一个渠道作用,包括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理财、网络借贷等等。
陈生强认为,从融资数据上看,中国的Fintech发展与美国旗鼓相当,但从Fintech的发展纵深来看,欧美很多的东西还是值得去研究。目前,欧美国家Fintech发展已拥有三大主流模式。第一个,是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化。例如,高盛集团,在金融危机之后,成为了一家银行控股公司。
第二大模式,是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服务。这里面的模式,主要就是互联网公司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及一些场景上的优势,在便捷支付、基金销售、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以及小额商业贷款等领域挖掘客户,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第三大模式,是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和Fintech公司已多方面展开业务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庞大的金融属性客户群体,资金成本比较低,长期业务发展中构建了核心金融业务能力,经验也更加丰富;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具有更好的对客户的洞察能力,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形成基于数据的风险定价模型,具有更好的运营效率和更低的运营成本,同时具有一批精通技术的工作团队。
所以,Fintech公司不是作为金融行业的颠覆者的角色,而是两者的优势互补中,相互合作,Fintech公司帮助传统金融机构的迭代升级,利用金融科技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就目前来看,传统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急需解决的就是变动成本高的问题。陈生强表示,金融科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助力金融机构改变自身的成本结构。
首先,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并将这种获客能力开放给传统金融,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
其次,金融科技公司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技术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通过数据层面的合作,金融科技公司把风控能力输出给传统金融,将每单交易的风控成本降至足够低。
第三,在运营层面,金融科技公司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与产品洞察能力,能够为长尾客户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而只有从客户真实需求出发去提供服务,才能真正降低客户侧所负担的成本,我们认为这是普惠金融最大的价值。
他还表示,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三点:一是共建生态;二是能力重塑;三是体验革命。第一个,是共建生态。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之下,金融科技必然会与传统金融体系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不是基于无可奈何,而是基于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公司也好,传统金融机构也好,实际上并没有矛盾点,也没有冲突点。双方实际上都在朝着一个共同的路线在走,尽管出发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双方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发挥不同的作用,所组建的,将是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
第二个,是能力重塑。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传统金融体系能力的重塑。通过金融科技的赋能,传统金融所能做到的,是使用越来越少的人力,越来越多的数据、算法和系统,去实现服务能力的自我运转。未来,也许一家中国的银行,其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大数据专家和者算法人才的总数会超过前台服务接待人员总数,而他所服务的客户总数将是当前的10倍、20倍,而平均成本却可以是当前的几十分之一。
第三个,是体验革命。
基于人工智能与用户洞察,金融科技企业未来将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实现更加精准的风险定价与用户运营,实现对每一个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千人千面”。也许,从进入APP或者走进银行的网点开始,客户会看到不同的页面呈现或者不同的服务引导;理财,会有不同的利率期限产品推荐,符合你的风险偏好;消费信贷,会有不同的利率产品,并为你推荐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保险服务,更加适配,不仅精确到你的年龄、性别、收入等等,也许连你未来几天的出行计划都会考虑在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