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融时报 许婷
4月12日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日前在2017·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金融改革发展的稳与进”上作主题交流。李东荣认为,在当前这股“言必称金融科技”的热潮中,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和定力。在金融科技发展热潮中,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安全地发挥金融科技在促进金融改革发展和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李东荣称,金融科技的本质还是金融,它没有脱离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无论哪种新兴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其发展和监管必须遵循金融规律。要高度关注金融科技的风险。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运用不当,很容易形成金融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叠加,从而对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业产生更大的冲击。
在谈及金融科技监管时,李东荣强调,金融科技监管既要体现传统金融监管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又要体现互联网时代的适应性和包容性。避免过严的监管把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即掌握好力度。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一要实施穿透式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综合全链条信息判断业务属性和法律关系,执行相应的监管规则。二要实施一致性监管,无论何种类型的机构,只要从事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就必须接受基本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和监管要求。三要实施协同式监管,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完善中央和地方监管分工,促进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并行互补,最终形成对金融科技领域全覆盖、有效防止监管套利的长效监管体制。四要实施持续性监管,完善金融科技统计监测和风险监测体系,持续动态跟踪金融科技的发展演进和风险变化。五要实施创新式监管,注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进金融科技监管的流程、水平和能力,积极探索监管科技、监管沙箱等监管新手段、新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附演讲内容:
最近两年金融科技这个话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较大的关注,引起了从业者的踊跃投入、积极追逐,同时也引起了监管者的高度关注,从而也催生了网络支付、网络借贷、网络股权融资、智能投顾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目前社会上许多与金融有关系的企业都很主动、自觉地往这上面靠,以称之为金融科技企业为荣。我认为在当前这股“言必称金融科技”的热潮中,我们还是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和定力。在面对金融科技发展热潮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安全地发挥金融科技在促进金融改革发展和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我认为要准确理解金融科技的本质。
回顾整个人类金融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伴随着科技进步的历史,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由来已久,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能够在国际上取得这样的排名地位,也是积极应用科技发展的成果。
回顾历史,冶炼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流通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向货币流通转变,从而提高货币流通的速度、规模和便利性。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在跨期、跨地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升。
而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已经先后经历了金融电子化和金融信息化的阶段,目前在向移动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
当前,金融科技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成为金融与科技 融合创新的产物,它是由科技进步驱动的金融创新,所以我认为金融科技的本质还是金融,它没有脱离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金融科技的市场参与主体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的初创公司等市场新进入者。
无论哪种新兴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其发展和监管必须遵循金融规律,所以从金融业者来说,不能被名称和概念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利用概念上的模糊和不统一,在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之间游移转换,搞违背金融规律、规避金融监管的伪创新,这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要高度关注金融科技的风险。
金融业是一个与财富打交道的高风险行业,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行业。与生俱来就和风险相伴,所以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提升风险甄别、风险定价、风险监测、风险处置等能力一直是从业机构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课,也是最大的挑战。它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在经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
在风险防控方面,金融科技并不会因为技术创新而有任何的特殊和例外,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迄今为止从来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而金融风险就不发生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运用不当,很容易形成金融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叠加,可能会对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业产生更大的冲击。
比如,金融科技在提供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会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金融科技在为金融产品贴上创新标签的同时也会使金融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和隐蔽,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金融科技在推动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线上化、开放化的同时,也使得技术依赖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进一步积聚,所以,现在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影响整个系统,这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过去我们讲一个地方,一个支行风险就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支行,现在则在数据大集中之后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甚至使银行风险与证券风险、保险风险紧密连在一起,因此要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
第三,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金融机构不拥抱新技术,他在转型升级中就会被自我淘汰,这是一个很无情的事实和发展趋势。现代金融业是数据密集型和科技驱动型行业。
在金融科技领域,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企业,谁忽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谁就有可能被信息化时代所淘汰;我看很多大银行做了很认真研究和准备,可能对很多中小银行来讲,这种风险压力更大,所以需要更加提高这方面敏锐性和紧迫性。谁能够更早、更好、更安全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并解决金融体系的短板和痛点,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更多地赢得技术红利。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金融科技创新正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场景丰富化、服务精准化等特征。一些互联网企业依托网络导流和场景优势,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
比如,非银行支付机构给居民提供了小额、快捷、体验良好的支付服务,加速了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速度。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累计发生1639.02亿笔,而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机等电子渠道进行的电子支付交易总笔数为1395.61亿笔。
在互联网企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加快了金融科技创新的步伐,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应用于支付清算、投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注重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精准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之间在精准营销、客户导流、产品代销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这些机构试图通过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果。
第四,要有效完善金融科技的监管。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存在高风险性、强关联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点。因此,对这个行业的外部规制与监管一直是比较严格的。
金融科技的监管既要体现传统金融监管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又要体现互联网时代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换句话说,避免过严的监管把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就是掌握一个力度的问题。
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
一要实施穿透式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综合全链条信息判断业务属性和法律关系,执行相应的监管规则。
二要实施一致性监管,无论何种类型的机构,只要从事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就必须接受基本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和监管要求。
三要实施协同式监管,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完善中央和地方监管分工,促进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并行互补,最终形成对金融科技领域全覆盖、有效防止监管套利的长效监管体制。
四要实施持续性监管,完善金融科技统计监测和风险监测体系,持续动态跟踪金融科技的发展演进和风险变化。
从最近情况来看,不但是我们国内,从国际上来看,各国的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也包括国际经济金融组织FSB、G20、BIS等,他们都加强了这方面的组织建设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就是要重视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和挑战,避免一些新机构、新模式从“小而被忽视(toosmalltocare)”发展成“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ll)”。
五要实施创新式监管,注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进金融科技监管的流程、水平和能力,积极探索监管科技、监管沙箱等监管新手段、新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总之,金融科技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只有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风险与监管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科技在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