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央网 七月的MiuMiu
3月31日讯,进入2016下半年后,“上市”成为了很多中国互金企业趋势若骛的迁徙地。对于深陷合规泥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上市”这个招牌,除了能够给他们提供一块暖和的、不受尖锐舆论侵扰的栖息地以外,还能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低价且质优的客源果实。这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无疑是再舒适不过的过冬地了。
但表面的波澜不惊下,却仍然汹涌暗藏。
作为最早登录纽交所的中国互金第一股——宜人贷虽然在2016年全年财报中用漂亮的成绩展现了上市的威力,但不久前“散落民间的亲哥哥”——宜信惠民在互金协会成员名单中的出现,不仅让宜人贷面对了一场“谁嫡谁庶”的舆论危机,也让宜人贷之前的上市路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那么,在两年前的那场入“市”战役中,宜人贷与其背后的宜信集团究竟做了哪些不平凡的举动,宜人贷又是否真的为了上市,而抛弃了他的“嫡亲哥哥”呢?
疑点重重的假象
实际上,2015年12月的那一次上市,已是宜人贷在2015年短短一年里的第三次上市申请。这家号称中国互金第一股的宜人贷,为何足足在第三次才成功登陆纽交所,除了大环境本身的一些波动外,美国的证券交易机构本身,也并不待见这支所谓的P2P潜力股。上市前一年里的蛛丝马迹,都让美国觉得太“假”了些。
一是中国P2P模式的通病。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美国P2P企业采用了相对纯粹的运作模式,而中国在这方面则设置了“重重套路”。
鉴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骗子多、老赖也多,贷款人基本做不到充分客观评价借款人的资信,也难以承受借款人逾期、坏账的处置成本。中国的P2P平台只好主动出击,搜寻并判定合格的借款人,并对贷款人承担兜底责任,向贷款人和借款人不仅收取信息服务费,还收取担保费等交易费用。
所以纵然宜人贷主要的业务模式还是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债权转让的P2P模式,并未涉及更为激进的P2B、A2P业务模式;并且在招股书、IPO路演中,宜人贷称自己是国内首家完全由银行作为托管方提供客户资金第三方托管的P2P平台,但美国依然不看好这家槽点满满的中国P2P企业。
二是宜人贷在利润方面的种种“假象”。据当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宜人贷2013年亏损834万,2014年亏损450万,而2015年上半年竟然是盈利1700万美元。
半年时间内完成“逆转”,这个过程看起来虽然像一记绝杀,但事实是,宜人贷网上借款人的借款增长率受宜信关联交易(宜信线下推广团队找到客源,介绍他们上网申请贷款)的规模影响非常大。
为了减少综合成本,杜绝线上获取借款用户成本高企的情况,宜信倾其所能,以低廉的价格,把自身利润高的借款人推送给宜人贷,给宜人贷送去了大大增加的利润。
但这些在美国人眼中,并不是一家待上市企业的真正发展轨迹。那么,宜人贷是否真的是吸附在宜信身上的“吸血鬼”呢?这与之前我们所提到的宜信惠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份资料背后的大换血
在一些媒体渠道与之前的资料中,我们都能得到关于宜信以及唐宁的信息。作为国内最早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之一,宜信的版图早已超越了一般的P2P借贷平台,其业务范围包括财富管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小额贷款行业投资等,涵盖数十家子公司。不过由于其体量过于庞大,我们无法完全统计出宜信这艘巨轮下,究竟捆绑了多少家“唐式企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宜人贷的出现,是这家早在2015年便拥有4万雇员、年交易规模超过500亿的庞然大物的“上市梦想”,而在这个梦想背后,便是宜信一步步的盘算与谋略。
通过网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身为长期布局在线下的金融企业,宜信其实早在2002年已成立了宜信惠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来试水线上金融业务,而宜信惠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就是宜人贷的“亲大哥”——宜信惠民的运营主体。
知情人士透露,早期宜信集团大部分的线上线下理财业务均由宜信惠民公司承担,它既是宜信新业务形式的摸索,也是后期宜信其他线上平台的先驱。所以我们今天在互联网金融协会名单里所看到的“宜信惠民”平台,并不是新冒出来的角色,而是宜信集团在试水互联网金融进程中,真正产下的第一个“嫡亲长子”。但就在2015年的3月1日,也就是距离宜人贷首次申请上市后不久,宜信惠民的股权便质押给了同样是宜信集团旗下的普信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个普信恒业,就是孕育了宜人贷的摇篮。
从种种逻辑线中可以看出,宜信惠民从一开始所承担的便不是冲刺发力的角色,不留情面的说,它更像是一个“试水工具”或是“备胎”。而在运营宜信惠民期间,宜信集团从未间断过对创新产品研发、线上理财业务等集团内部P2P平台运营方面的尝试。而最终,这些更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通过内部整合、梳理,落到了普信恒业的囊中。
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里我们看到,普信恒业成立于2010年,迟于宜信惠民整整8年,但在成立的短短几年里,普信恒业就“硕果累累”。包括像2012年推出的定位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宜农贷;定位于城市白领人群的宜人贷,和2014年成立的投米网、攒钱吧等平台,都由普信恒业在负责真正运营。
内部人士透露,自2010年普信恒业成立以来,宜信集团的业务条线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对线上、线下业务进行了分离和重组。可以说,通过在宜信惠民多年的内部“洗牌”,宜信将大部分的精英资产和人员“精挑细选”了一番,继而统统划分给了普信恒业的核心业务部门。尤其是宜人贷,更是得到了宜信的大量心血注入。
就连宜人贷自己的招股书中也曾提到,当年宜人贷的很大一部分客户都由宜信所推荐,并且这一贷款的比重甚至高达六成以上。而这些标的均来自线上、线下渠道,目标客户也多以信用良好的工薪阶层、大学生和小微企业主为主,相当精准且优质。所以说,宜信是以宜信惠民为洗水池,从中挑出集团内部最优质的线上业务部分,包括从宜车贷、宜房贷等品牌拆分出来的一些线上资产和资源,“过继”给了宜人贷。
而到了2014年9月,为了上市,宜信便开始了上市准备的最后一步——剥离出宜人贷的独立运营主体——“恒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而这一招的潜在意义就是,宜信集团很有可能把原有的线下业务,即潜在政策风险和舆论争议较大的部分留在了另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是否就是它的“亲哥哥”——宜信惠民,就是另一个颇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了。
虽然我们无法通过表面,去定性宜人贷是否将劣质资产留给了这位“亲生大哥”,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宜人贷一家平台的上市,掏空的是整个宜信的集团之力。
只要登录宜信惠民就会发现,相比宜人贷的红红火火,宜信惠民简直可用“门可罗雀”形容。宜信惠民所发布的信贷标基本都在36个月,属于没有什么竞争力的长期项目,另外资产业务补给速度也不足,最近发布的标的时间已是十天前的3月17日。而在信息披露方面,宜信惠民更没有对平台基本运营状况和企业状况做一个最基础的呈现。这些都让人感觉宜信惠民就像一个运行停滞了的平台。
而对于宜信这支庞大的联合舰队而言,在倾其之力打响冲击纽交所的第一炮后,下一个持续增长点在哪里?我们又是否可以复制这样的上市模式呢?
复制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从积极的层面来说,宜人贷的成功上市,给宜信其它业务的规范治理带来了一些经验。一来,在准备旗下其他公司单独上市中,宜信报材料的合规能力和效率势必大大提高;二来,虽然受制于一些因素,业务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但宜信布局的主要方向没有问题,再加上宜信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发展。同时,2016年到2017年间金融监管部门连连下发的文件明确了“规范互联网秩序”的态度,宜信如果能把握行业洗牌的机会,继续带动集团蹿升到下一个台阶不成问题。
宜人贷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16年宜人贷全年净收入达到32.38亿,同比增长146%,四季度净收入10.71亿,同比增长137%;2016全年净利润11.16亿,同比增长305%,第四季度净利润11.16亿,同比增长305%。不过虽然财报显示大涨,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宜人贷财报发布当天,股价便大跌12.43%。
而“上市”的表面看似光鲜,但要说到复制这件事,却并非如此那么容易。一方面,持续高企的运营也依然是平台成本的大头。宜人贷财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运营成本及费用为6.76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同期仅为3.27亿元人民币,同比翻了一倍多。“坏账率”也依然是迈不过去的一大坎,截至2016年9月30日ABCD几档借款的累计坏账率分别为4.6%、 5.3%、 6.7% 和5.2%。高企的坏账率带来的是对风险准备金的冲击,而如果收益减去坏账率和拨备率,无法达到盈利的目的,那么即便是上市,平台的命运也不可能会像期望中的那般“扶摇直上”。
另一方面,当上市这件事回潮后,下一个让企业继续发力的增长点也十分难寻。正如宜信让宜人贷上市,仅仅是第一个阶段性的成功,为的还是给宜信旗下其他企业铺路,以达到整个金控集团的整体扩张。
所以,一个平台的上市并不是大功告成,要支持一个个增长点不断爆发的要素,是支持企业生存的真正核心,那就是:能否坚持为用户创造价值、实现大规模稳定盈利,并且为股东创造财富呢?
虽然上市正在成为中国P2P平台趋之若鹜的战略大动作,但“倾其之力而上市”这件事是否值得一搏,在我看来,也许仍然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