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贴标”有助基金回归资管本质

文丨经济日报 周琳

3月28日讯,日前举行的中国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传来消息,针对机构定制委外基金产品存在的潜在问题,监管部门已向各公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通报进行情况,强调公募基金严禁“通道化”。从目前基金公司反馈的情况看,具体措施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新发委外基金须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周期不低于3个月);二是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三是予以充分披露及标识;四是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五是承诺拥有完全、独立的投资决策权。

尽管这一委外基金“贴标”行动看似突然,且与现有规则相比内容变化较大,但在业界和投资者眼中,机构定制基金规则落地早已在预料之中,值得点赞。

委外定制型基金产生于高净值资产稀缺的2015年底至2016年初。在银行理财、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资金禁投非标资产背景下,这些资金“大户”亟须把资金委托给外部资管机构,谋求新的保值增值渠道。于是,基金、信托等外部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受托“大户”资金,顺势与之签订合同、推出带有一定收益预期的定制化基金产品。自2015年年底以来,这类有“公募专户”意味的委外产品呈现井喷式发行态势。发行高峰期时,平均每周都有约40只新定制基金上柜发行。

不过,更多潜在风险还没有暴露:一是仅凭公开信息,普通投资者很难辨别机构委外定制基金,一旦出现机构提前、集中赎回时,中小投资者将面临风险;二是由于委外基金具有定制属性,致使这类产品往往或明或暗地优先满足机构定制者的各种收益、风控诉求。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募基金内部管理的“差异化对待”,基金经理的日常管理也面临很大挑战;三是大量委外资金进入债市、股市等基础市场,通过加杠杆、买流动性差等方式不仅抬升相关资产价格,也加剧了资金脱实向虚。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防止脱实向虚。对此,委外基金有关各方更要明确,公募基金的主业是资产管理业务,公募业务的重心是广大中小投资者。银行、保险等外部资金应合规操作,不应钟情于委外定制基金。在此基础上,各方更应认清,即便是定制基金也不能违反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它既不应该是资金池,也不应是通道业务,更不应该具有嵌套业务和刚性兑付的特征,而应该是运用受托资产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的主动管理类资管产品。

因此,即便委外基金过去完全合规,但只要它脱离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等原则,这样的金融创新实际上只是“以钱炒钱”的游戏,也不会长久。未来,相信在管理层明确机构定制基金规则后,定制型产品的争议将烟消云散,这类基金产品的“生老病死”必将更加规范。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28
委外“贴标”有助基金回归资管本质
尽管委外基金“贴标”行动看似突然,且与现有规则相比内容变化较大,但在业界和投资者眼中,机构定制基金规则落地早已在预料之中,值得点赞。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