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整治: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

文|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15日讯,如何整治非法集资乱象,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扩大,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在提交政协的《关于加大非法集资防范处置工作力度的提案》中指出,非法集资活动在高压打击态势下仍屡禁不止,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新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防范处置工作力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孙兆奇建议,为了更好防范和化解非法集资,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金融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期相关部门正酝酿一系列遏制非法集资的监管措施,包括银监会正在制定的《处置非法集资条例》。

目前,《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已经完成向各省级政府部门征求意见,并提交给国务院法制办。近期法制办再度普遍征求各地方政府和部委意见,积极推动这项法规尽早出台。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非法集资等民间借贷行为长期游离在金融监管框架之外,未来相关部门除了加强政策监管,还需要双管旗下,一是从源头抓起,对各类民间借贷机构采取依法审批与规范准入,对经营不规范的坚决取缔;二是从严查处非法集资机构及相关负责人,对民间借贷合规操作起到足够警示作用。

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部分遭遇损失的投资者呼吁相关部门增加处罚力度,比如对已跑路的机构以金融诈骗罪进行立案,而不是非法集资罪。

“有的投资者认为自己是受骗者。因为这些涉嫌非法集资的民间机构并没有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项目,而是用于个人挥霍或其他用途,由此形成欺诈行为。”一位长期从事非法集资案件查处的地方经侦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他分析说,诈骗罪立案需要详尽的证据链,包括这些民间机构负责人在主观层面存在欺诈投资者的动机,在实际操作层面虚构大量高收益实体经济投资项目等行为,要找出这些证据链,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查。

不少涉嫌非法集资的机构擅于自我包装,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迎合公众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迫切需求,创造形形色色的所谓理财产品,将非法集资“演变”为委托投资理财行为。另一方面,涉嫌非法集资的机构负责人并不承认存在欺诈行为,认为资金链断裂主要是经营不善与项目投资失败。这都导致按金融诈骗罪定案取证困难。

“目前我们的做法是,先以非法集资罪立案,再通过调查确定其是否存在诈骗行为。”上述经侦人士表示。

李国华在上述提案中认为,这更需要相关部门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排查清理,比如重点加强对P2P网贷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贷款中介公司、理财公司、房地产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容易涉嫌非法集资行为的机构类型进行排查,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才能有效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

早期预警机制效果打折扣

多位参与非法集资案件处理的地方金融办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他们所在的地方政府对非法集资行为设立举报奖励机制,一经查实,投资者将获得相应奖励。

“但举报奖励机制运作一年多,参与举报的投资者并不多,而且很多投资者所举报的民间金融机构,要么已经人去楼空,要么已经发出兑付违约通知。难以实现在非法集资机构早期发展阶段就进行有效查处。”一位地方金融办人士坦言。不少民间金融机构还擅于利用明星效应、虚设公司股东背景等方式获得投资人信任,也令早期预警机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有金融业内人士分析,早期预警机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因素:一是部分投资者尝到高回报甜头后,对机构是否合规操作“视而不见”;二是少数投资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便机构存在非法集资隐患,自己也不可能成为最后买单者。

正如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在3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非法集资实质是一个“由爱生恨,始乱终弃”的过程,前期大家都是“利益共同体”,就像一个少女爱上了一个没有暴露的骗子,所以很少有人举报。此时若家长出来干预,反而会被认为是棒打鸳鸯,但随着骗局被揭开,她一旦失足,又追悔莫及。因此如何在相爱阶段能揭示他的骗子行为,某种程度决定非法集资案件能否被早期发现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财富损失。

“非法集资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间金融机构想尽办法对所谓理财产品进行包装,以突出高收益与刚性兑付的卖点。若投资者能破除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惯有思维,树立风险自担意识,对这类所谓理财产品提高警惕,非法集资行为自然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上述经侦人士强调。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15
非法集资整治: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
非法集资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间金融机构想尽办法对所谓理财产品进行包装,以突出高收益与刚性兑付的卖点。若投资者能破除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惯有思维,树立风险自担意识,对这类所谓理财产品提高警惕,非法集资行为自然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