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本财经
3月13日讯,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反而逆势而上,成为风口浪尖的行业。2015年开始,“互联网+催收”模式兴起,他们试图重塑发展千年的催收行业。
而最近,行业依然频繁曝出“暴力催收”新闻,行业尚未摆脱阴影、破茧而出。一些玩家开始寻找,如何打破原有的价值链条,挣破阴影,杀出重围。那个绿色文明的催收时代,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01
催收乱战
2015年,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所有VC投资人,几乎都注意到了一个行业,就是“不良资产处置”。
零壹研究院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不良资产整体规模可达3.5-5万亿元。随着经济形势下行,这个数字,还会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
虽是经济下行结下的苦果,但是这颗苦果,却形成了万亿级别市场。
在资本的加持下,几十家创新者涌入行业,试图用互联网,改造、甚至颠覆拥有千年历史的催收行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经过两年的发展,回首看行业,却没有因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而展翅高飞。
这里,依然是深不可测的江湖。
互联网在催收行业,被认为最有颠覆力量的,就是大数据的“信息修复”。
而所谓的“信息修复”,很多玩家却不是正规操作,只是黑产倒卖数据的“洗白”。
为了获取失联用户的数据,催收公司用爬虫软件,非法收集;甚至还会从黑市上,直接购买。
一本财经在《催收江湖》中曾调查到,只需要400元,催收队就可以从黑客上买到用户的电话号码、姓名、身份证号——只要支付1000元,就可以获得用户的实时定位。
这在行业内,似乎也在变成“公开秘密”。
“我们有一些电商数据,催收公司来谈合作,就直接说,希望只对接这类信息,包括电话号码、联系人、收货地址等”,某大数据公司CEO张望称,他们对这样的合作者,都拒绝接触。
“这和直接贩卖用户数据,毫无区别”,张望称,而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就在做着这样的暴利生意。
促成暴力催收最直接的原因,是“高额返佣”,互联网玩家们,似乎也没有重塑这条催收价值体系。
“目前催收行业的绩效方式,完全与催收员能催回来多少挂钩”,ZRobot的CEO乔杨称。
比如,一些外包的单子,要回来多少钱,催收公司就可从中直接提成多至50%。
当利益成为最大的驱动力时,行业就可能失控。
“明明是客户逾期了,却给客户爸妈、亲戚朋友打电话,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欠钱,闹得鸡飞狗跳”,快催收的创始人王晓婷认为,“这是国内电催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电催阶段,言语威胁,甚至使用“呼死你”软件,在行业内都不算新闻。
而上门催收,则更容易引发肢体冲突等暴力催收行为。
尽管行业尽了全力,但发展两年的互联网+不良资产行业,却没有上交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目前,互金平台的做法是,自建一个电催团队,M1,M2阶段的自己催收,M3之后的外包出去。
某消费金融公司的负责人宁宇透露,“消费金融的催回率很低,M3之后的还款率只有千一左右”。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银行信用卡其M3后的催回率有30%,是互金的300倍。
宁宇也曾对接一家互联网催收公司,但“千万级的单子,一毛也没回来”。
王晓婷对于外包催收团队也有顾虑:“现在外包催收团队,就等于是一个黑匣子,他怎么操作、什么流程,我们完全不知道”。
目前,催收行业的暴力行为,依然屡禁不止:金融公司和催收平台相互不信任;催收员和逾期人形同死敌。
“阳光催收”、“绿色催收”的声音,在利益面前,细若蚊音。
02
重构价值链
一个离钱如此近的行业,如何保持底线和原则?一个千年行业的顽疾,想一夕蜕变,又谈何容易?
除非,重构价值链。
如果不以催回金额直接考核,那该如何提高催收员的效率?
“完全可以依靠技术”,王晓婷称,“催收不是灰色领域,只是被大家做成了灰色”。
王晓婷认为,可以把“电催”作为行业的切入点,因为“国内大约80%的回款是通过电催达成的”。
“谁说催收就无法标准化?在电催阶段,具有极大的可能性”,王晓婷搭建一个300人的催收团队,试图在3个月内,将“电催”的标准化完成。
她举一个例子,针对M1和M3阶段的电话催收,在通话语气、频次上就有差异,这些话术、流程的区别,都可以总结归纳,形成统一标准。
再进一步,一个催收员的8个小时工作时间如何分配,也可以做到标准化。“催收员每天什么时候打电话、一个电话打多少次,什么时间上厕所、什么时间吃饭,这些要求可以规定得很细致”。
王晓婷称,一个好的“模型”,是多维度的,可以囊括催收员工作时间的通讯次数、电话接通的次数、是否拿到回款承诺等等。
而催收流程标准化后,需要的是长时间积累,最终酿造成一个个“催收模型”。
其实,在美国,催收早就是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行业。
美国最出名的两家不良资产处置公司是Pra Group和Encore capital,目前已经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另一个催收新秀是True Accord。
在官网上,True Accord介绍自己是使用“行为分析、机器学习、现代通讯”,能做到“实时了解客户行为,并及时更新解决方案”。
截止2016年底,True Accord已有60万用户,并获得1270万美元融资。
“True Accord搭建了催收模型,尝试进行风险评估评级”,乔杨称,这才是技术对催收行业产生最颠覆的力量。
核心逻辑就是,风险评级后,针对不同的评级,可推行不一样的催收策略。
乔杨举例称,对于逾期借款人的分类,不是按照逾期天数、金额简单划分,而是按照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再细分。
而对于催收员,每个催收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风险小的,账龄比较短的,可以分给没有经验的催收员;难度大的,分给催收“老司机”,达到效率配置的最大化。
而催收方式,也需要“看人下菜” 。
就算是一封催收信,门道也很多。
什么颜色信封、什么寄送方式(平邮、优先邮)、什么时候寄送、什么样的话术及文字颜色,效果最好?
“通过反复试验发现,鲜黄色的信封,突出‘可为逾期客户提供帮助手段’的话术,更能提高客户触达率,”乔杨称,因为鲜黄色更能让被催收对象产生紧张感,提高打开率。
催收模型的搭建,需要反复尝试。
而从中国目前的催收体系,到美国的催收时代,恐怕除了技术推动,还需要时间的研磨。
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打破价值链条那么简单。
03
人性与利益的平衡
美国催收公司True Accord,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始终为客户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即使客户是逾期借款人。
网上流传的段子是,公司创始人Ohad Samet曾因信用卡逾期问题,突然接到了追债公司陌生的电话,这段不愉快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对用户更友好”的理念。
“这种理念非常关键”,王晓婷认为,在催收后,如何让你的客户依然你的客户?
但在国内,催收基本上就是一锤子买卖,逾期发生后,平台和客户就变成了敌人,斗智斗勇,最终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客户是有生命周期的,好的催收,实际上是在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攫取商业价值”,王晓婷称。
更多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而非一味施压,也许有更好的效果。
宁宇称,他们公司的最厉害的催收员,是一个瘦弱男子,“和五大三粗的催收汉子,形象完全出入”。
他的催收理念,就是和欠款人成为朋友。
“帮助他们找工作,规划还款计划,改变消费习惯,他完全是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帮助欠款人走出债务危机”,宁宇称。
正因为如此,这个瘦小的催收员,一个月催回来50多万,成为全国金牌催收员。
当下,许多逾期借贷者不还款的原因,是背负了高额的“罚息”,深陷利息黑洞,很难生还。
而很多互联网催收平台,开始尝试做金融机构和逾期人之间的“平衡器”——他们去和金融机构谈判,将欠款人的罚息降低。
乔杨也认为,对于“有还款意愿,没有还款能力”的用户,应该人性化对待。
在美国,就有类似 “逾期者互助组织”的第三方机构,帮助用户走出债务黑洞。
比如,一个用户欠了5家信用卡机构的钱,每个月最低还款一共500美金。
互助组织就会帮客户计算,每个月除去正常花销,用户能剩余450美金。
互助组织再拿着这450美金和5家信用卡机构谈判,每家每月少收点利息,甚至扣除利息。
“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就像金融机构和用户之间的润滑剂,给大家都留下了一个转圜余地”,乔杨认为,金融机构和欠款者之间,绝对不是对立的关系,需要找到一个“人性和利益”的平衡点。
2017年,消费金融的全面爆发,会将催收行业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有投资人甚至提出,催收将成为各个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来看,技术可以解决流程的标准化,但绿色、文明催收时代的到来,还需要人性的温度……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