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讯,新政策的出台势必对行业产生影响,普通消费者一时也许并不能明白部分政策的影响何在。营销误导者往往瞅准这些时机,向消费者传递错误观念,促成销售,却成为日后出现纠纷与投诉的隐患。
近期,随着《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76号文”)大限临近,寿险营销界又掀起了一波营销高潮。“返还型健康险即将停售,以后的健康险都是消费型的”、“停售的产品永远是最好的产品”等消息和观点正大面积传播。
3月6日,保监会发布《关于炒停“返还型健康险”的消费提示》之后,部分借势炒作的风头有所收敛,但误导并未停止。在真假混杂的消息中,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要弄清真相,重要的是记住政策的宗旨和导向:保险姓保,保护消费者权益。
误导与炒作势头凶猛
近期,各种关于保险产品大面积停售的“重要通知”、“重要消息”在寿险营销圈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消息都是真假夹杂,故意混淆概念、炒作停售,实则是寿险营销手法,其中含有误导成分。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微信公众号、朋友圈、产说会等载体成为传播这些消息的主要渠道。
例如,某微信公众号平台连续在3月初推送关于保险停售限购的文章,标题为《4月1日起,很多保险停售限购!保险越早买越划算,抓紧最后的机会!》,文中充斥着大量“停售”、“限购”、“抓紧最后的机会”等说法;文章还称“随着第三套生命表的导入,保险或将面临新一轮的涨价大潮。”
3月1日推送的文章阅读量超过了5万,而后文章无法查看,原因是“用户投诉涉嫌抄袭他人内容”;3月2日该公众号将此文章修改后再次推动,截至3月6日下午4点,其阅读量超过了3万。不过,3月8日,记者再次查询该公众号,点击该文章,显示“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多个阅读量过万的微信公众号转载类似内容,关键词包括“涨价”、“停售”、“收益下降”等。例如:“3月31号整个保险行业都会调整,大部分产品将停售,迎来新一轮产品洗牌。第三套生命表的启用,对3月31号以后出来的产品一定会产生影响,例如加费或者变成消费型产品。”
“政策是好政策,可是解读不正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拿着真的政策做着假的宣传,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容易被误导。
“我的好几个朋友最近都把买保险的事落定了,都希望赶在4月1号涨价之前。”殷女士告诉记者,朋友虽然有意购买保险,但一直没有太着急,没想好,现在感觉时间紧迫,就赶紧出手了。
消费者需辨别真相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76号文”涉及到精算方面的问题,专业度较高,一般的消费者不易理解政策对保险产品的具体影响,这也是营销误导得以广泛传播并能达到促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消费者在真真假假的信息中,应该如何辨别真相?就此,记者采访了保险公司精算师以及业内专家,而他们强调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只要搞清楚“76号文”的制定原因和目的,一切都简单了,其实,近两年的监管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保险姓保”,保护的是消费者的权益并防范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本着这样的目的出台的政策,又怎会让消费者错过购买保险的良机呢?”某寿险公司精算师对记者分析道。
他们还指出,需要停售的保险产品是不符合规定的,如果哪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大面积停售,说明其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越多,对公司形象而言,并非好事。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表示,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将不会比老产品差,这样才更有吸引力,所以“最后的机会”、“错过将不再有”这样的说法大多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第三套生命表的启用将导致保险产品大幅涨价,或者产品将从返还型变为消费型”的说法,李晓林表示,事实上,第三套生命表本身对广大消费者关心的养老保险等返还保险金较多的险种,其对价格的影响不大,消费者不必惊慌。
对“返还型健康险将停售,以后的健康险都是消费型的”这一说法,业内人士说这就是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而保监会在3月6日也对此给出了明确说法。保监会指出:一些媒体借用“返还型健康险”表述混淆健康保险的特点和作用,并以此为产品“停售”造势,实为虚假宣传,借机促进产品销售。
同时,针对“76号文”,保监会指出,保险公司不得借用自查整改时机,虚假宣传,采取产品“炒停”等营销策略违规开展保险业务,违背保险最大诚实信用原则。保监会指出,一旦发现保险公司存在产品“炒停”等违规行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保险公司和有关人员责任。
对“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降至3%,超过该预定利率的产品将停售,因此,以后购买的万能险收益率将比现在低”这一说法,李晓林表示,这只是收益率底限的区别,在实际情况中,万能险或分红类险种一般会有分红,其收益会高于最低保证收益率,因此,影响消费者投资收益的主要因素是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收益,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实际投资收益才会降至甚至低于保证收益率,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实际收益。
他指出,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分清楚保障需求和理财需求,在加强保险的保障属性,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前提下,消费者无需为买不到合适的保障型产品而着急发愁。重要的是,弄清楚保险的保障内容,买到契合自身情况的、合适的产品,这样才能减少退保甚至后期发生纠纷的现象。(文/证券日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