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生水起,是2016年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自2005年末国内首单MBS“建元1号”发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走过了风雨十年,期间更是受到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真可谓是纷扰有时。作为这项业务滥觞之年就参与其中的从业者,看到今天市场上精彩纷呈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感慨,我们终于在冬的最深处,瞭望到了春的到来。
天时•地利•人和
一项业务在某个时点上的闪亮,其实就是那个闪亮时代的缩影。中国的实体经济成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客观上需要新的金融理念来突破传统金融思维的瓶颈,以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要。股权、债权这两类传统的融资手段或投资标的,尽管发展的也非常地迅速并且存量规模空前巨大,但仍旧是局限在资产负债表的右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出现,则是在资产负债表的左端开始大做文章,把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融资的主战场开辟在了更加广阔的资产端,它不仅有效地盘活了存量资产,而且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让企业从单纯持有资产获利转向交易资产获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再依赖于重资本,而转向了依靠独特资产生成能力的“重智本”。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为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底层逻辑。所以我们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天时所因!
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监管法规和政策从来都是制度性的公共资源。我们欣喜地看到,2016年是“一行三会”颁布的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各项监管法规和政策,在业务实践层面全面落实的一年。央行和银监会主导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证监会主导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以及机构间市场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保监会主导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的保险项目支持计划的证券化等,都开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成熟资本市场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市场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良好的监管法规和积极的监管政策,能够促进行业保持较快的增长。所以,制度性的公共资源,是地利所据!
活跃的、多元化的交易主体,是市场走向繁荣和永葆活力的源泉。在过去的一年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仅简单地表现在发行规模、产品只数的增长,更体现在底层资产类别的多样性、各类参与机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产品形态的不断创新上。市场在以传统的信托公司和投资银行(券商)为主导,律师、评级等各类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类私募机构,以及有独特量化能力及产品创设能力的机构也纷纷加入了这一战团,并表现出非凡的市场影响力。资产证券化逐渐从一项牌照型的业务,向一种风险识别、分层和定价的展业理念或者说是投融资工具转变,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市场化回归。可以说,各类市场化机构的广泛参与,是人和所倚!
路漫漫其修远兮
繁荣是否可以持续?当下的状态是否代表了未来的方向?梳理我国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历程,并比较资产证券化的滥觞之地美国所走过的路,我觉得对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其一,重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商业模式。市场呼唤具有专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专门基金,市场化地来投资证券化产品的夹层和劣后级,在有效缓释风险的同时,更加广泛、更大规模和更有效率地撬动机构投资者来参与这个市场。这样的专门基金不仅仅是一个另类的投资机构,更是一个有独特产品创设能力的投资银行,它的获利不来源或者不主要来源于产品的承作和承销,而是通过持有风险来获得丰厚的风险回报。这就对目前国内证券化业务中,投行和买方相互割裂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挑战!
其二,建立一个活跃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市场。资产证券化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新的业务理念,开辟了企业(主要是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左端融资的新战场,并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标的,更在于它通过量化的手段,高度集成了信用、利率、流动性等多类别的风险因素,并给出了独特的定价逻辑。有风险就有一定需要对风险的对冲,这是资本市场的一般要求,从成熟资本市场国家的情况看,针对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互换(CDS)、利率互换(IRS)以及独立流动性提供方等,已经有了一个高度活跃的细分衍生品市场。纵观国内,目前尚没有比较完整的针对证券化业务的衍生产品体系,这也让我们为繁荣是否可以持续而暗感忧虑。
其三,促进宏观金融体系的变革。大风始于青萍之末,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资产证券化,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开始从资产持有型银行慢慢向交易型银行转变;与此同时,经过风险分层的证券化产品,也渐渐受到了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进而逐步演化成为银行作为资产生成机构的大卖方,与保险机构作为资金提供者的大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变,使其可以在较轻资本压力的情况下,仍能高效率地向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信用和流动性,尤其是向创新力极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此外,美国活跃的衍生品市场,也为上述良性的互动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缓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对于美国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功不可没。众所周知,当下中国金融体系仍是商业银行“一股独大”的态势,那么资产证券化是否能为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的变革起到应有的作用呢?我们拭目以待!
寥寥随笔,寄语未来。正如我们曾经在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严冬里瞭望证券化业务的春天一样,我们也在现今这项业务风生水起的当下,瞭望未来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促成中国资本市场更加地成熟和完善。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