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网贷P2P或将成为未来的互联网银行

文|头条爆料

2月15日讯,说起网贷P2P与银行的关联,从当前金融行业的整体状况来看就是同母异父的高富帅与小屌丝,银行是毫无疑问的“高富帅”,网贷P2P是毫无疑问的“小屌丝”。从血缘上来讲,网贷P2P与银行在实质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存在融资与放款两大环节,对于银行来讲就是吸储放贷,对于网贷P2P而言就是就是撮合投资人与借款人。实质上两者都存在借与贷两个过程,不同之处在于银行是整个过程中是实操者,而网贷P2P只能算一个中介人。其次,两者在利润来源上都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但从目前来看,服务费用只占银行利润来源的九牛一毛,利差才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对网贷P2P而言服务费用却是其主要盈利来源。

简单地说,银行赚的是权威与口碑,而网贷赚的是优质的用户体验服务。

第三,在资产端两者都存在贷前审核与贷后催收,也就是说两者都在保障融资者的权益,当然如果贷前审核到位,那么贷后的催收压力就会小很多。第四个相同点是不管是银行还是网贷P2P都存在坏账,通俗来讲,两者都存在“看走眼”的情况,至于如何善后,笔者在这里就不详谈了。

从两者的相同点来看,网贷P2P其实也像一个小银行。但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也不排除网贷P2P未来可能会成为互联网银行的可能,完成小屌丝的腾飞与逆袭。比如,相比权威传统的银行,网贷P2P存在诸多优势,这里笔者主要谈两点。

一、网贷P2P相比传统银行,能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网贷P2P因为依托互联网而生,很多业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免去了去银行办理业务的繁杂流程。从资金端来看,网贷P2P的投资人直接通过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就可以进行投资获取利息,而银行的储蓄用户至少得到线下的ATM机上进行储蓄存款;从资产端来看,网贷P2P的用户只需要在有网络的地方提交资料等待审核放款即可,而银行的借款人则需要到通过银行一套繁杂的流程后才可贷款,而且成功获得贷款的几率因人而异,服务上并不人性化。所以说网贷P2P无论在资金端还是资产端都能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网贷P2P相比传统银行,本质上属于直销,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利于用户。

网贷P2P属于个人对接个人的借贷业务,投资人直接对接借款人。网贷平台收取的只是服务费用,但银行收取的费用就不只是服务费用了,而是层层的“代理费用”,在利益上直接与用户冲突。一般来讲,投资人通过网贷进行短期投资平均年化利率可以达到9%左右,而储蓄者在银行储蓄的年化利率一般不会超过三年定期利率2.75%,也就是说网贷投资可以跑赢通胀,而储蓄只会让资金贬值,资金历经存入再存出,购买力已大不如从前。

相比传统银行,我们也看到网贷P2P存在显著优势。但这只是笔者预测网贷P2P能够成为互联网银行的原因之一,网贷P2P可能成为互联网银行的两个充分条件是:

一、网贷P2P在监管部门的约束下会更加合法合规。

从去年8月份监管层发布监管细则以来,不少网贷平台都积极跟进,强化平台的合法合规以及透明度,比如办理ICP证书,积极地接入银行存管,坚持小额分散的债权接入,积极融入监管层牵头组织的协会等等,这些现象都表明网贷平台正朝着规范化的道路迈进,相信在监管越来越完善的同时,网贷平台也会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线。

二、网贷P2P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存在规模化运作的可能。

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的金融业务模式,由于互联网的广大用户基数以及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服务遍及度,网贷P2P完全有可能引发规模化效应,比如某宝已经依托互联网形成了完整的金融业务产业链,在业务模式上已经有模板效应,至于平台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或者业务对接就看平台如何进行优化与抉择了。

从国家政策方针来看,已经有向互联网以及金融行业倾斜的趋势,相信网贷P2P在国家“互联网+”的政策号召下,在国家完善规整整个金融行业的过程中将得到长足且规范化的发展,网贷P2P成为未来的互联网银行不仅仅是一种猜想,而是一种可能会实现的金融业务新模式、新渠道。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2-15
预测:网贷P2P或将成为未来的互联网银行
从血缘上来讲,网贷P2P与银行在实质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