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资中国主办的科技金融创新峰会上,仁和智本资产管理集团合伙人陈宇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过去三、四年互联网金融轰轰烈烈的大潮已退去,那时谁都可以进入互联网行业,只需具有一腔热血和勇气。但如今,靠勇气解决不了问题,我认为此时应尽可能强化个体的能力、个体的禀赋、个体的优势以及寻找最适合自己走的路,P2P公司才可能会有更多机会。”他这样说:
P2P公司面临不得不转型
通过跟中国国内目前比较大的P2P公司不断交流,我发现,99.99%的P2P公司都面临转型的问题。如果说得再悲观和现实一点,90%的P2P公司都面临想转型却转不了的结果。监管意见的众多条例中限额为重中之重,一旦个人20万及企业100万的授信额度无法面临有效突破,意味着90%的公司面临迫切转型。目前国家证监会有三句话可以整体代表对全行业的监管态度——“全面监管、严格监管、依法监管”,这意味监管的趋严态势非常明显,各监管部门可能会陆续发布一系列趋严的监管方案。
为什么监管会对整个行业与过去几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整个P2P行业风险事件频发,导致群众负面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互金行业把本来单一的风险节点蔓延到全国,以前即使出现问题也是单个地区问题,自从有了互联网金融之后,一下子就可以把风险蔓延到很多地方。互联网代表了资产规模无限的可能性,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把好的东西变得很好,坏的东西变得很坏,让风险蔓延的可能性增加,周期大大缩短,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风险蔓延越来越不可测。
目前,中国消费金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来可以慢慢做,让这个行业在今后10年、20年得以活下去。但有了互联网存在,使得大量的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手段切入到这个行业,导致本来应该做10年、20年的生意,在两年内就做光了。在监管不严时,很多人就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但一旦大框架下严格监管的态度表现出来,使得很多东西都会穿透表象,进入到实质里面。比如说互联网金融也好,科技金融也好,不管换什么叫法,监管方都会轻易识别,不是你换了张皮肤叫科技金融就不是互联网金融了,这属于自己跟自己玩装傻。有一些人跟我说,它们不是做互联网金融,而是做金融科技的,本质上难道会有不同么?但凡做监管的素质都很高,不是博士就是研究生,他们看透事物的表象很容易,想要监管也很容易。目前的P2P小额信贷业务60%~70%的业务都不是符合说明的业务,个个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当前的监管趋势就在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生。
因此,P2P公司面临不得不转型的局面,但转型意味着脱胎换骨,意味着要变成另外一种样子,绝对不是一件很轻松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从整个合规的角度来看,现有的P2P公司要想完全符合规定,就要砍掉很多业务,但依然还会有70%~80%完成不了合规。因为存在限额,体量无法有效规模化。有很多机构投了P2P的公司,都是希望能够把整个规模和体量做到一亿以下,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不会出现那么大的回报,也就丧失了整个行业的投资价值。
P2P不应存在于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我从来不觉得这个行业跟个体企业会有关系,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概念混淆,我与美国的一些P2P机构沟通时,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金融科技企业,写论文时也不会用“Fintech”(金融Financial与科技Technology的合成词),行业的市场很大,不见得这个企业就有生存机会。
P2P公司转型的四大方向
P2P公司有四种转型的可能性,虽然每一种可能性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号,但已有P2P公司开始尝试:
第一,转成市场交易中心。但转型成为股交所或金交所意味着市场存活率更低,一个省如果能够发展两至三家交易中心就已经很不错了,发展到五至六家就处于过度饱和状态。如果选择跟资产交易中心合作,那么P2P公司就沦为通道,发展到最后,客户成了别人的,交易也成了别人的,资产端全部成了交易中心的东西,沦落为别人的会员体系和代理商,自己公司的价值在哪里?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与资产交易中心合作有价值,能转成的公司也一定非常少,而且需要极强的行政资源,这样行业机会就会显得更小。
反过来说,如果选择与资产交易中心合作,政府也势必会采取措施,不要以为换了一张皮就成功隐身,政府会出台关于资产交易中心的管理办法,而且这个管理办法可能比之前的更严格,那时P2P公司应该怎么办呢?中国以前的交易所很多,现在因管理趋严已越来越少,现实就是这样,关键在于业务实质到底是什么,在做的是什么事情。
第二,不再做P2P而改为理财。理财需有一站式工具或智能投顾,采取机器这种外部配置的方式。但凡是不用人而采取机器或其他方式来做这样一般投资和交易,很容易面临理性的错误。机器取代人类的思考很容易看上去是理性的,但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从而产生很大的危机。
此外,理财是指资金在不同领域的合理配置。目前市场配置无非是公募、私募加非标产品投资。非标以P2P为主,可以配P2P的资产套到他的资产上面去,但必须接受非标产品的资产规定,如果它对资产的要求是个人20万和企业100万,意味着你可能不受他监管,但是你所买的资产必须受他的监管,只要P2P市场受到严格监管,非标产品的钱一定会萎缩,导致P2P业务也做不下去,最后P2P公司只能做公募和私募。P2P的监管意见以前是按照公众吸收存款路线,现在必须走私募这条线,不过是给20万以下和100万以下投资的人开放一条途径而已,至于开发这个途径有多大的现实意义,需要P2P公司自己去想。理财现在面临的问题也很大,发现无资产可配时,要配私募更加严格。而公募要拿到公募的基金代销牌照,但目前只有99张。
因此,P2P公司转型理财这条路也不是特别好走。但我个人感觉,目前看上去理财可能会是一个解决的方案,监管至少在当前一段时间里面还算趋稳,一旦按照现行监管体系,P2P公司至少还要熬两至三年才会有起色。
第三,真正转型做合规的交易,做个人20万和企业100万授信限额内的交易。据我分析,在消费金融领域中,美国是房、车和信用卡三种情况,中国是四种:房、车、信用卡再加3C。为什么存在第四种?因为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群没有覆盖信用卡,这部分的机会在美国主要是被厂商拿走利用,厂商意味着是交易的发起方,他离客户更近,成本也更低,同时他还可以获得商品交易的利润,导致风险和利润比能够划算。但在中国,互联网能走的区间只能走到车贷和非信用卡类人群,现实的情况是这两类群体已经不是蓝海,而是红海。中国很多车贷业务比拼到最后只能是争抢车源比拼风险控制,市场就是这样,但要用风控做业务,很多没有办法做。现实情况下,当大型P2P公司被干掉,业务要转到合规业务时,只能使市场雪上加霜。目前还有P2P公司想转到消费金融,我认为这和赴死没有区别。金融业是门槛很低的行业,是个人就可以入行放贷款,同时门槛低也意味着很多人会被淘汰,被淘汰时避免不了会拖几个人下水,导致最后变成一锅端。消费金融绝对是个大坑,历史曾有无数先例。美国在台湾信用卡危机时损失超过100亿美金,韩国、日本也都有出现过信用卡危机。没有能力进行消费的人透支他未来的消费能力,越多的人存在这种行为,信贷危机会暴露得越明显。中国未来的情况未可知,但2016年普遍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在下降,按照当前趋势,一方面工资收入水平下来,另一方面再过度透支未来的消费,最后的结果就是信贷危机的再次爆发。因此,P2P公司想真正走到合规金融交易中的消费金融领域,基本上也没有多少机会,这并不是一条很好走的路。
第四,转成财富管理公司。对小额资产进行理财或许有价值,只是往往很难做到规模化,全球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公司是两种类型的公司,能成为大公司的往往是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做得体量越大,议价能力也就越大,导致最终可以规模化。但是财富管理公司是从专业角度或者于情感上帮助客户进行有效理财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特别依赖能力,依赖能力的行业往往做不到规模化,因为能力会分化,因此,P2P公司转型做财富管理也很难。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出现了大量的骗子?因为一个行业能被快速复制就存在标准化操作,标准化操作无需太高智商都能把财富管理产品卖出去。但能被标准化的必须存在兜底,不用客户问产品是否好坏,反正出问题由公司进行兜底,再深奥复杂的产品也被就此轻易标准化。当公司因兜底行为导致最终赚的钱还不够补亏时就跑路了,上海那么多的财富管理公司出问题,就是因为把一个本来不可能被标准化的东西快速标准化。财富管理永远不可能标准化,风险能承受就不叫风险,而每个人能承受的东西也不一样,同样一个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说意味着自身的能力不一样,意味着财富种类也不一样,到最后都必须是非标准化操作。一亿元钱投P2P尚属正常,但一万块也能投P2P就是非常态,在短期内快速扩大和规模化的金融业务一定是骗局。识别一家公司是不是骗子也非常容易,如发现在短期内可以快速成规模的尽量离它远一点,且规模越大,触礁的概率就越高。有许多P2P公司同我介绍自身业务时会力证自己的效率高,银行批给客户业务需要几天,其只需几秒钟,但我说效率做得再高没有意义,风险有多高才是重中之重。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是短期内追求规模化与高效率的公司,都可以当成骗子处理。
综上所述,金融业具有很多机会,是一个可被证明的行业,但它与其他行业不同,金融业有自己的固有逻辑。我认为房、车、信用卡再加3C这四条路对不同禀赋的人都应去找适合自己的禀赋去走,尽量把行业淡化。同样一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都有不同的路走,应尽可能强化个人的属性,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能把什么做好?过去三四年间,互联网金融轰轰烈烈的大潮已退去,那时谁都可以进入互联网行业,只要具有一腔热血和勇气。但如今,靠勇气解决不了问题,此时应尽可能强化个体的能力、个体的禀赋、个体的优势以及寻找最适合自己走的路,P2P公司才可能会有更多机会。(本刊记者曹越报道)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