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P2P网贷行业的合规元年,也是消费金融大爆发的一年,据统计,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达5万亿元,未来这一数据很有可能将翻倍至10万亿。尽管消费金融市场市场广阔,但P2P网贷行业还是应该本着“有的放矢”的原则,最大限度找准市场的突破口。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问题是,蓝领将是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最理想的一群用户。
贷款服务覆盖率低
首先,蓝领人群贷款服务覆盖率极低,给予网贷平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良好的切入契机。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蓝领消费金融潜在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元,预计在2019年将增长至1.7万亿元,市场空间巨大。长期以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白领人群,市面上针对蓝领人群的信贷服务可谓是少而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蓝领人群流动性大,很少有征信记录和社保记录,相比于为白领人群服务的贷款业务,做蓝领的信贷业务会对信贷机构的风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信贷信贷机构因而望而却步,导致蓝领人群贷款服务覆盖率非常低,这里就出现了很大一个待填补的市场空白点。
“月光族”冲动型消费
其次,蓝领人群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意识强烈,符合网贷平台消费贷用户行为特征。据某数据机构发布的蓝领消费金融报告称,未来3年,蓝领用户群体数量将持续增长至2.2亿左右。 这意味着,新蓝领阶层已然形成。蓝领多是18到35岁的小镇青年,驻扎于工厂和服务行业,其中男性比例占到六七成。他们的收入不高,但消费意识尤其强烈,基本月光族。新的蓝领群体,具有极其前卫的消费观,冲动、新鲜。该机构预测,随着用户人群的激增,到2019年,中国年轻蓝领消费金额也将达到3.6万亿元。
据该机构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年轻蓝领人群数量大概达到1.9亿。然而,超过50%的蓝领表示每个月都存不下钱。他们有独特的特点,通常消费比较冲动,消费观念非常的超前。蓝领工人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块,短短一个礼拜之内就把一两千块钱都用了,剩下的就靠节衣缩食,他们爱面子,非常适应借贷这个事,也不觉得丢人。
蓝领工人每月工资数千元,存款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相对较弱,消费意识强烈。他们既会为了装扮QQ空间充值过千,也会在直播中为喜欢的个性主播一掷千金,甚至会为了买最新款的手机而啃三个月的馒头。
可见,蓝领人群不仅有强烈的消费意愿,并且具有冲动性消费的习惯,心态上更容易着急、缺乏耐心。鉴于蓝领人群有限的收入和不存钱的储蓄习惯,网贷平台推出消费信贷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蓝领人群较强的消费需求和急切消费的心态。
3C产品最受欢迎
再次,蓝领借款最常购买的是3C产品,网贷平台可以借助线下场景切入市场。第三方报告结果显示,蓝领用户借贷最常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中,智能手机位列首位,占比高达38.9%,其次是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占比是31.8%;旅游、房租、奢侈品、婚嫁等的占比比较少,平均不到10%。
报告认为:“互联网时代下,智能手机成为年轻蓝领人群必不可少的生活刚需用品,是其日常沟通、社交、消费、娱乐等需求的重要载体,所以成为用户最常购买的电子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蓝领虽然对互联网接受程度高,但对于购买手机仍然依赖于线下场景。作为日常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年轻蓝领人群更希望全面了解其外观、性能等,线下场景仍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所以,线下场景是向年轻蓝领人群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不可或缺的渠道。
未来蓝领将更有钱
最后,在中国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未来蓝领的工资有提升空间,这给网贷行业的消费信贷提供更多的机会。人社部预计,未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会继续下降,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至9.11亿人,2030年降低至8.3亿人,2050年将会进一步降低至7亿人。换言之,30年后中国将只剩下7亿劳动力。
从劳动力的分布可见,《2016年中国劳动经济学年年会》的统计显示,在2015年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占据“半壁江山”,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约占20%,也就是说,蓝领人才严重紧缺。
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使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近年来全行业薪酬增长率平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但尽管如此,劳动密集型企业离职率都在30%以上,甚至有企业员工离职率达到50%。因此,无疑蓝领将成为各大企业的抢手资源。
中国这样的劳动力结构决定了,未来一定是蓝领加工资的压力大,蓝领的收入会不断提升,其消费需求也将不断升级。针对蓝领人群的消费需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基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价值需求。目前市场上针对蓝领人群的业务多为3C产品,属于基本物质需求的层面。随着蓝领人群薪酬的上升,他们的消费极有可能进一步向精神层面和价值提升层面的需求演进。未来,更多的细分、垂直的业务线将出现,比如租房分期、旅游分期、教育分期等等。蓝领将成为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消费金额最大的一群用户。
由此可见,P2P网贷行业应该紧紧抓住消费金融的风口,以蓝领人群做为发力的“支点”,通过合理的客户筛选和严格的风险把控,在厮杀激烈的红海中找到明确的方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