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支付宝在社交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这次因扯上“情色”信息,争议之大远超过往。就连在“美国出差”的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也不得不为此道歉,“错了就是错了。过去的这两天,是我到支付宝七年以来,最难过的时刻”。
让彭蕾这么难过的是:11月27日,支付宝新上线“圈子”功能,刚上线的“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里多数状态是通过晒靓照求打赏,有些甚至是尺度非常大的照片。这引起了不小争议,彭蕾以及马云都为此发了内部信回应此事。
这也反映了支付宝做社交的焦虑心情。没有社交属性的支付宝用户活跃度低,打开低频,而微信支付依托微信,日活跃度更高。从彭蕾的表态中可以看到,支付宝的转型决策是肯定的,同时也是“不得不”,这个外部压力来源于新的支付格局。
这两年,微信支付后程发力,大有赶超支付宝的趋势。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支付宝市场占有率为55%左右,而在2014年其占有率高达80%。短短两年时间,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减少25%,而这一部分基本是被微信支付吞噬掉。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2%,而在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10%。
近一年多以来,支付宝做过多次社交的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社交需求的高速增长,使得微信的在线率和对用户时间的占用远高于淘宝和支付宝,慢慢地在外部场景的争夺中,微信支付有很大的几率处于上风。”某不便具名的第三方支付分析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另一方面在于,蚂蚁金服上市预期加快。里昂证券今年9月对蚂蚁金服的估值是750亿美元,其中支付宝的估值达到500亿美元。能够支撑起这么大市值,正是得益于支付宝近年来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
显然,支付宝希望能拓展更多的边界,撑起这个数额巨大的估值,而不仅仅是“安静地”作为一个支付工具。
支付宝的社交尝试
11月27日,支付宝新上线“圈子”功能。支付宝会根据达到信用等级的人群特征进行“个性画像”,邀请进入包括“校园日记圈子”“白领日记圈子”“海外日记圈子”在内的各种圈子。
但是,支付宝用户们发现,刚上线的“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里,除了有尺度非常大的照片,还有一部分是在做广告。这引起外界的质疑。
支付宝随后回应,目前正在进行“圈子”的灰度测试,“圈子”是支付宝和合作伙伴一起在社群上启动的一次尝试。但对于打擦边球的问题却一直避而不谈,重点强调圈子的好处以及素质提高。
直到11月29日晚间,远在美国的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也坐不住了,发布了内部信予以道歉:自己做错的事,永远不要怪别人。彭蕾称,所有打擦边球嫌疑的“圈子”立刻解散;团队内部讨论整顿。
目前,支付宝首页已经搜索不到“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已被邀请加入这两个“圈子”的用户,现在也接受不到相关消息的推送。据支付宝内部员工介绍,目前重点在内部反思。
事实上,社交一直是支付宝的短板,这使得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竞争时常被掣肘。自2015年开始,支付宝一直努力向社交靠拢,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收效并不明显。
支付宝9.0版本于2015年7月上线,从一开始就发力做社交,新增了和微信相似的“朋友”和“商家”菜单功能,模式是与微信的强社交相似的功能。
2015年10月,9.2版本更新了生活圈和“现场”功能,利用网红打擦边球,吸引流量的做法引起了诸多争议,不少用户也反映手机里莫名缓存了一些视频和图片。
2016年春节,支付宝重金签约春晚,精心策划“集福”活动,想激发全民在支付宝上的社交热情,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引来众多抱怨,效果并不理想。
今年8月,支付宝9.9版推出新功能,向用户推荐“你可能认识的人”作为支付宝好友。1个月后,支付宝上线“到位”,通过这个颇具趣味性的功能,支付宝的社交尝试也开始从“熟人社交”转向“陌生人社交”。
对于做社交的原因以及推出社交功能后,月活跃度等数据的变化,支付宝并未回复。“经历了多次尝试后,支付宝的社交梦也没有实现,这并不是思路的问题,而是先天基因的问题。”中国知名IT评论家贾敬华称,支付宝要想圆梦社交,单打独斗注定是一条不归路。
阿里的金融护城河
支付宝也是马云社交梦的一个新尝试。“社交,一直是马云的一个梦想。此前马云在阿里体系内也尝试做过多次尝试,但并不成功,最终选择了支付宝。”艾瑞咨询CEO张毅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前阿里巴巴高级产品经理、三节课创始人后显慧认为,马云之所以选择支付宝作为社交布局的重点扶植对象,主要原因在于:阿里巴巴虽然运营很强、战略很棒,但一直都缺乏一个入口。
2011年阿里旺旺开始上线,这也是阿里首次尝试社交,算是阿里在社交领域的首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算一次“泛社交”,产品只对淘宝上的买家与卖家有效,使用场景有很大的局限性。
2011年1月,微信诞生,随后2013年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大关。阿里坐不住了,号称要“杀到企鹅老巢,火烧南极”。2013年9月23日,阿里巴巴发布移动好友互动平台“来往”,从各种功能来看,很像翻版的“微信”。这也是阿里第一款独立于电商业务之外的社交产品。
上线之后,马云一声令下,5万名阿里员工每人拉300人上来往,很快聚拢了上千万用户。2013年10月,马云内部信撰文强推来往:去装来往,晚上在来往上三陪聊天,马云的那句:“宁可死在来往的路上,也不活在微信的群里。”言犹在耳。
但来往也并不成功。据易观2014年三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来往的活跃用户数为439万人,仅占当时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总活跃人数的0.92%。
2015年11月,来往改版为“点点虫”,聚焦于90后一代年轻人的社交,主推阅后即焚等核心功能,但“点点虫”的声响一直不大。
鉴于来往的运营经验,其原班人马在2015年初发布了针对企业端的社交产品钉钉。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钉钉并不属于社交产品,其最开始的初衷是想从企业应用市场来撬开一个社交的口子,目前来看仍是专注于企业内部沟通的协同工具,并不能满足弱社交的需求。
最终,马云把“宝”押在了已拥有广泛客群的支付宝身上。“这些都是马云的一个尝试,支付宝也是一个尝试,无论成与不成,都会有下一手牌。”张毅说道。
尽管效果一直不明显,但除了支付宝,阿里已没有更好的产品来承载社交或者植入社交基因,来构建自己金融帝国的护城河。
微信支付“步步紧逼”
支付宝着急做社交的一个原因在于,微信支付步步紧逼。从彭蕾的表态中可以看到,这个外部压力来源于互联网支付新的格局形势。
支付宝也并非不知道其做社交没有优势。但在一次内部谈论会上,蚂蚁金服事业群总裁樊治铭明确表示,支付宝并不是不知道用户只想要一个简单而便捷的支付工具,但是真要这么做了,用户的确爽了,但“支付宝可能就要死了”,这个选择题究竟该怎么做,几乎没有悬念。
“相比社交场景,包括转账、理财、借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场景都是低频的,用户活跃度低。就微信和支付宝两个APP来看,微信的日活跃度显然更高,依托于微信的微信支付在线下支付场景的争夺上也更具优势。”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知名IT评论人洪波此前撰文称,支付宝仍然一意孤行做社交,一定有不得不这么干的充足理由:因为在支付频次上,3岁的微信支付赶超12岁的支付宝。
2013年8月微信支付横空出世,打破了支付宝在互联网支付领域一家独大的格局。在微信推出支付功能的一个月后,据一名前支付宝员工称,支付宝整个部门都傻了眼。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的火爆走红如同一个重磅炸弹,让支付宝有点难以接受。马云认为这是“珍珠港偷袭”。
此后,两者之间的竞争日趋白日化。支持微信支付的场景越来越多,微信支付上线之后发展迅猛,已成为成长最快的支付工具。
《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称,2016年有31%的微信用户通过微信购物,较2015年上升16%。此外,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月度交易次数超过50次,是支付宝的5倍。这样的交易频次,也难免让支付宝着急。
从腾讯财报来看,目前微信支付在线下的覆盖率有超过支付宝的势头。其主要原因在于微信用户已超过6亿,并且大多数用户会由于需要社交功能而安装微信,顺便使用微信支付功能。
但对于用户数大约为4.5亿的支付宝来说,只有需要支付宝金融功能的用户才会专门下载支付宝,正是社交功能的弱项,影响支付宝金融功能拓展到更多用户。
“支付宝的优势在于阿里系电商场景的独家把控和蚂蚁金服强大的金融场景支撑(理财、借贷等),微信支付的优势在于对微信社交场景的独家把控上,一方的优势就是另一方的相对劣势。”薛洪言说道。
近年来,由于电商增速趋于平缓,而社交需求仍在高速增长期,社交场景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这被支付宝视为心腹大患。
“从微信和支付宝两个产品的路径上看,最终都要朝着社交+支付的方向发展,微信先做社交再做支付,而支付宝则相反,现在都在互相抄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微信取胜的概率更大。”上述不便具名的第三方支付研究人士说。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