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芳华
12月3日讯 年末的资本市场格外热闹,而险资的激进举牌挺进也令监管层有点着急。
11月29日,在第十一届21世纪亚洲保险年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隔空喊话,针对个别机构罔顾市场接受程度、罔顾行业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激进股权投资行为,监管决不会缺位,将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表明监管态度、重申监管立场,促进保险机构审慎稳健投资。
险资举牌并非无法无天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多家险企通过二级市场举牌约40家上市公司。其中“安邦系”“宝能系”“生命系”“阳光系”几个较活跃的险企举牌对象都包括地产行业。另外,商贸零售、金融行业、公共事业也出现在投资对象中,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都被险资举牌。
这是因为,地产行业的领军公司在风控和投资收益上相对稳定,在低利率背景下,资本市场上低估值的地产蓝筹股因有稳定的资金回报率和分红,以及良好的现金流,自然成为险企的投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商贸零售或将成为更多险资瞄准的“猎物”,很多百货公司拥有大量的自有物业,而这些资产的价值很可能超过现在公司的市值。
此外,险资青睐银行股,首先是因为银行经营基本面稳定,具备不错的分红潜力,且股权分散。同时,保险机构举牌银行股也是想布局全牌照的金融集团,形成战略互补。
低市盈率,业绩良好、股权结构分散,又带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已成为险企重点选择的举牌对象。
小编认为,市场应该客观看待险企举牌:一方面,这是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险企用专业的投资标准举牌上市公司,也对引导资本市场进行理性投资产生正面影响。
必竟,保险公司在法律和规则框架下的投资行为,更多是一种市场化的商业决策。绝大多数保险资金的投资行为是谨慎规范的,对被投资企业的战略推进起到积极作用,也已成为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奇怪的是,在一场又一场的举牌大战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屡屡缺席。
大公司却鲜有大动作
数来数去都是这几张熟悉的保险公司面孔在举牌,而大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在这两轮却鲜有大动作,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承保和投资上激进的中小保险公司,往往是通过万能险快速扩张,倒逼其配置趋向收益较高的另类资产,而另类投资风险因子高,资本要求较多,资本压力更大,偿付能力达标更为困难,那么以举牌方式获得高收益、见效快的权益类投资,则成为提升偿付能力的最见效的方法。
而早已稳健经营和转型成功的大型保险公司,更多趋向期限长、保障为主的价值型产品,面对偿付能力的压力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大,而且有强劲的盈利能力作支撑。其资产配置上也更多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资产久期较长;在股票权益类投资上也往往持分散、稳健、长期的投资配置原则,所以短期大笔暴力增持、拉升股票的行为少见。
并非都是利好
险资的高调入市,打破了大盘的沉闷格局,给股市注入了新的资金。但是,后来的情况就有点不对,譬如恒大保险在梅雁吉祥上的所作所为,令投资者感觉像是借助资金与信息优势在套利。再后来,一方面险资在大量入市,并且不断推高了股指,但另一方面险资基于自身的目的及规则,它们集中买入的公司股票,大都是权重很大的蓝筹股,结果市场严重失衡,上证综合指数是上涨了不少,但其它指数则不涨反跌。
11月份以来,上涨的股票为数并不多,绝大多数股票都是下跌的,以致很多人是赚了指数不赚钱,更有投资者愤愤不平地说,这是牛市中的“股灾”,在熊市里赚的钱,在牛市里输掉了。虽然,这种说法有点极端,险资举牌所带来的市场风格转换,也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在市场结构严重失衡,财富效益不能全面体现的背景下,险资举牌股票的上涨,很难得到广大投资者的真正认同,不管怎么说,仅仅有少数股票的飙升,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牛市。而且如果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说,现在险资通过举牌所表达的投资方向,也未必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那些实体经济企业的担忧变成事实,险资入主后企业没有搞好,那么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则更是一个悲剧。
当然,保险资金大量进入资本市场,控股上市公司的事情才开始不久,对其效果现在还难以简单地作出判断。但是,已经发生的现实毕竟也是提醒了人们,对于市场上的险资举牌案例,还得客观理性地看待,不能一概而论都当作利好。至于认为险资入市会带来大牛市的观点,就更加有点幼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