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资金面吃紧 货基债基赎回压力剧增

文丨中国证券报 姜沁诗

12月1日讯,当前,资金利率全线上行,资金面延续紧张格局。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连续第15个交易日全线上涨,债市也延续跌势。截至11月30日上午10:00,10年期国债期货由涨转跌,目前跌0.35%,此前跌幅一度超0.5%。现券方面,中国2026年到期、票息2.74%国债成交收益率微涨至2.97%,前一日最高收益率2.95%。

据悉,与债市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一致,多家公司旗下债基和货基近期均遭到大规模赎回。而市场似乎更早便有反应,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货币基金“版图”已连续两个月缩水;而债券型基金虽然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剔除掉11月新成立的基金规模,其总体规模不增反降,出现净赎回。

货基“版图”接连缩水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货币基金10月规模下滑2546亿元,降幅达5.74%。WIND统计显示,从11月新成立基金规模来看,货币基金发行份额为167.43亿份,比上月减少32.31%;虽然货基的数量仅比10月少1只,但平均发行份额减少6.13亿,在11月所有新成立基金中的占比也从42.37%下降至8.94%。

货基“版图”的接连缩水让人难免将其和当下资金面紧张态势联系起来。据悉,当银行间拆借利率大涨,会扩大与货基之间的收益率,从而引发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潮。但与此同时,债券型基金却在近期呈现出看似繁荣的景象。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债券型基金10月规模增长1605.77亿,增幅高达12.00%。同时,债券型基金的发行在11月迎来井喷态势。WIND统计显示,从11月新成立基金规模来看,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为1305.49亿份,比上月大增619.28%,创下一年内新高;11月共新成立82只基金,同比增加215.38%,平均发行份额增加8.94亿至15.92亿份,在11月所有新成立基金中的占比也从31.09%增至69.68%。

其中,南方一家基金公司11月接连成立多只规模达200多亿份的“巨无霸”中长期纯债基金,占据11月新成立债基发行规模的半壁江山。据WIND数据统计,从各公司最新资产净值来看,正是凭借这几只“巨无霸”债基,截至11月底,该基金公司的整体规模排名也成功实现多级跳,从三季度末的第11名直接跃升至第6位。不过,若剔除这三只基金的数据,11月新成立债基的规模仍比上月要高出376.99亿份。

债基新高难掩固收赎回压力

虽然债基发行数量和规模出现井喷,但市场上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近期新发债基延长募集期的出现频次变高;同时,多家公司旗下货基和债基均遭到赎回。

据WIND数据统计,11月底全市场债基规模比10月增长1289.14亿元,而剔除掉11月新成立的基金规模,其总体规模不增反降,出现了净赎回。

一些基金公司因此主动出击,大力宣传旗下固收类产品和固收团队。“最近大家都很紧张,债市行情太不稳定了,都开始力推固收。”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当下,债基和货基面临的赎回压力剧增,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一方面会出于基金公司对市场行情的看好,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是为了应对基金赎回压力。基金公司自购部分基金份额,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有充足的现金来应对赎回。据WIND数据统计,从10月以来,一共有5家公司自购了旗下债券型基金;净申购金额从999.90万元到1999.94万元不等;另外有一家公司自购旗下货币型基金,净申购金额多达2亿元。

机构资金回流

据WIND数据统计,11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50亿元,与9、10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600亿元、4414亿元相比,流动性明显趋紧,其带来波动风险已难以避免。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分析,国债市场自10月下旬以来一路走低的行情以及债市持续下跌,背后的逻辑是货币政策在外部汇率贬值压力和内部“去杠杆、防风险”下的非典型性紧缩,导致市场量价压力不断加大,表现为“缩短放长”下资金成本不断被抬高。同时信贷和表外业务被严控下信用创造速度放缓,货币乘数降低,货币供应收缩以及基本面回升下通胀预期的升温。而造成近期跌势不断的原因,正是资金面紧张和资金利率不断上升,监管升级和连续净回笼操作对市场脆弱神经的触动。

据悉,固收类产品的赎回也反向推动了债市的调整行情。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固收投资总监告诉记者,Shibor对债券有替代效应,随着Shibor利率上扬,甚至短期利率超过了10年期国债的收益,就会导致基金赎回增加,资金从债市回流同业存单,导致基金经理被动抛售所投资债券,也是导致近日债市下行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是主因。目前10年期银行间国债收益率只有2.85%,而3个月Shibor报3.02%。

有业内人士判断,在银行负债成本系统性抬高之后,其委外投资将从货币基金开始收缩,并逐步扩展到债券类产品,而以往“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的操作模式也将难以为继,并引发广泛的去杠杆行为,债券市场的长期调整难以避免。当下小型金融机构(包括非银机构)是加杠杆买债的重要投资者,“去杠杆”预期很可能引发部分机构真正的“去杠杆”,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市场短期的暴跌。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2-01
债市资金面吃紧 货基债基赎回压力剧增
文丨中国证券报 姜沁诗12月1日讯,当前,资金利率全线上行,资金面延续紧张格局。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连续第15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